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三实验理论复习课教学设计——以探究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1
/ 3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三实验理论复习课教学设计——以探究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为例

张锐淼

揭阳第一中学,广东省揭阳市, 522000 ,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对于实验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设计探究方案,要求具有正确实施探究方案的动手能力,有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有交流表达能力。高三的学习课程紧张,任务量繁重,笔者就如何在高三实验理论复习课中提高课堂效率,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自己的几点理解。本文以探究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为例,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结合提问式的教学方法,指引学生对该实验的学习。

【关键词】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实验复习课、分组教学、提问式教学



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强调应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要求通过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达到如下目标:1、形成物理观念;2、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3、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想与假设;4、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2]

《课标》中对于实验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设计出探究方案,帮助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物理研究方法和思想,要求具有正确实施探究方案的动手能力,能够使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还要求学生具有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能够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探究的过程与结果[3]。总结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得,高考中对于实验知识点的考察有这样的特点:实验操作过程与理解能力并重,注重对操作过程的考查,在确保实验基础题考生能得分的前提下,着力设计创新实验考查学生的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新高考的要求并非要学生完完整整自己设计出一个实验,侧重的是对创新实验的理解与知识应用,属于半开放性的题目。

在高三教学中,面对紧张的课程进度,常会出现老师直接就着辅导资料,将实验按照目的、原理、仪器、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的顺序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情况,让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尽量饱和,追求所谓课堂的“高效率”。学生照本宣科的记忆学习,很难真正意会到实验原理的重要性,无法真实体会各实验操作的目的,更不用说根据原理去设计一个新的实验,造成不仅没有得到实验能力上的锻炼,也无法应对新高考的要求。笔者基于核心素养下,结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就“探究动量守恒定律”一节课为例子,提出对核心素养要求下高三实验理论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引导学生的学习。

1、明确实验设计目的,指导学生思考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但并不是意味着要将课堂直接交给学生,老师应该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明确让学生学什么,教学生怎么学,这样才能让课堂高效。动量守恒这节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一维对心碰撞来探究动量守恒。直接向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仪器完成实验设计、说明步骤和注意事项。

2、提出有指导性的问题,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提问”是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有效手段之一。相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指导性有思维梯度的问题,能更好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层层思考,由浅及深,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笔者根据该实验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①:碰撞具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碰撞时间极短,位置几乎不变,内力远大于外力,该过程动量守恒,机械能不一定守恒。时间极短位置几乎不变说明碰撞是一瞬间的,碰前碰后速度很难测量;内力远大于外力说明轨道粗糙并不会影响碰撞动量守恒;机械能不一定守恒说明还可以验证该过程的能量关系。用该问题让学生回顾知识点,做好知识理论铺垫。

提问②:如何实现一维碰撞?此时基本原理式子可以怎么写?

设计意图:对心碰撞,碰撞前后速度都在同一直线上。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用该问题引出原理式,引导学生围绕原理,从原理式出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

提问③:该实验一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什么,难点在哪里?

设计意图:需要测量两个物体的质量m1、m2,可以使用托盘天平进行测量,如果m1=m2时则可以不用测量,式子左右两边将质量约掉。需要测量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由于都是瞬时速度,比较难测量,可以让其中一个物体碰撞前静止,减小测量难度,则验证表达式m1v1m1v1′+m2v2′,明确该实验的重难点为碰前碰后瞬间速度的测量。

612dd9e430351_html_722ea0d058d3e742.gif

2、带细线的摆球(两套,等大)、铁架台、天平、胶布

612dd9e430351_html_aa45e6eea8b48df7.gif

二、采用分组讨论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1、做好探究的分组,明确探究任务

612dd9e430351_html_2f5d61646c17a648.gif

1、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撞针与橡皮泥


612dd9e430351_html_f1e9e9000aab281a.gif








612dd9e430351_html_14b6c2ad8801cee1.gif

4、斜槽、小球(两个)、天平、复写纸、白纸

612dd9e430351_html_3b3f9c5df4fb4e04.gif



612dd9e430351_html_12a69b7edd55880d.gif

3、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

612dd9e430351_html_d46bfcc86f761ed0.gif









提供四组不同的实验器材,分成四个大组且前后四人作为一个探究小组,四个大组分别根据提供的四组仪器设计实验,同一大组中各小组讨论后由老师选代表回答该组实验设计方案。要求说明以下几点:

(1)、该实验设计如何测量碰前碰后的瞬时速度?

(2)、由基本原理式得最终的验证表达式是什么?

(3)、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还需要使用什么实验仪器?

(4)、该实验如何操作,要注意什么问题?

采用分组探究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落实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要求。

2、采用计分形式,提高探究效率,促进合作与竞争,活跃课堂

每个子实验基础分值为20分,每个说明点有占5分的值,回答问题的同学如果出现不会的情况,则班里其他同学均可抢答,相应分值加到抢答正确的同学所在大组,在每组回答说明后有老师提问的额外问题,每题占5分,采用全班抢答的形式,分值同样加到相应组别,以最终分数最高的大组获胜。通过积分的形式,调动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设置抢答环节可让学生不仅停留在自己一组的实验设计上,还需要了解其他组的实验设计,才能获得高分。

三、做好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记录总结,激励性评价

1、明确预期答案与总结记录

各组预期答案:

第一组:

(1)、调节气垫导轨水平,让碰前碰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再利用光电门测出速度。(m2最初静止)

(2)、使用弹性碰撞架则发生弹性碰撞,表达式为m1=-m1m2m1m1m2

使用撞针与橡皮泥则为完全非弹性碰撞,表达式为m1=(m1m2

(3)、需要测量遮光条宽度d、两个滑块质量m1、m2、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需要使用游标卡尺。

(4)、步骤与注意事项:a.天平测出滑块质量;b.安装气垫导轨,调节水平;c.接通电源,推滑块1撞击滑块2,测量撞击前后滑块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额外问题:(1)一定需要测量遮光条的宽度吗?不一定,两遮光条宽度一样可以不用。

第二组:

(1)、测量细线长度L和小球摆到最高时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通过动能定理可得碰前碰后的瞬时速度。(小球m2最初静止)

(2)、m1v1±m1v1m2v2m1v1=(m1m2v2

(3)、需要测量两球质量、细线长度、小球摆起的角度,还需用到刻度尺、量角器。

(4)、步骤与注意事项:a.用天平测出小球的质量m1、m2;b.用刻度尺测量悬线长度L,把小球悬挂起来,球心对齐。c.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测量被拉起的角度,放下让它们相碰。d.用量角器测碰撞后两小球摆起的角度。

额外问题:(1)小球的尺寸大小对该实验有没有影响?答案:有,严格意义上摆长为,小球很小时候才可以不考虑小球半径。

(2)小球直径用什么仪器测量?游标卡尺。

第三组:

(1)、平衡摩擦力,使小车A在碰撞前做匀速直线运动,利用打点计时器测碰前A车速度,车B静止;小车A与小车B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后一起运动,通过打点计时器测碰后速度。

(2)、表达式mAv0=(mAmBv

(3)、需要测量两车质量、用刻度尺测量打点距离。

(4)、步骤与注意事项:a.测出两小车的质量;b.固定打点计时器,车A连接纸带,调节木板平衡摩擦力;c.重新安装纸带,在两小车的碰撞端上装上撞针和橡皮泥;e.小车B静止,接通电源,让小车A运动,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两小车连接成一个整体运动。

额外问题:(1)为什么该实验要验证完全非弹性碰撞?因为只能安装一个打点计时器而且纸带运动方向不能往返,所以必须用一条纸带测出碰前碰后的两个速度。

(2)如果不平衡木板摩擦力,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吗?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

如果不平衡摩擦力,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平衡摩擦力是为了碰撞前后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方便测量速度。

第四组:

(1)、不放被撞小球,让入射小球从斜面某高度滑下然后做平抛,利用平抛运动来测量速度;将被撞小球放在水平导轨末端,入射小球从同一高度滑下,与小球碰撞后一起向前抛出,利用两球平抛运动求速度。(教师在此处补充提问:“如何让两个小球碰撞后都往前?如果碰撞后入射小球不往前可以吗?”引导学生思考此处可以用一动一静弹性碰撞模型,用质量大的小球撞击质量小的小球,从而实现碰撞后两球均往前。)

(2)、验证表达式m1·OPm1·OMm2·ON

(3)、用天平测量两球质量,还有用刻度尺测量平抛的水平距离,不需要测量平抛的时间。

(4)、步骤与注意事项:a.测两小球质量,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b.安装:安装导轨,调整斜槽,使斜槽末端水平;c.铺纸: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d.不放被撞小球,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记录落地点P;e.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撞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如图所示。

612dd9e430351_html_36ab463622dc7ccd.gif

额外问题:(1)两个小球的大小可以不同吗?不可以,不然无法实现对心碰撞。

(2)这个实验装置能否验证弹性碰撞机械能守恒?如果可以,表达式应该怎么写?可以,表达式为m1·(OP)2m1·(OM)2m2·(ON)2

学生的回答很难达到精简扼要,甚至容易出现错漏的地方,所以在学生回答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引导,并进行总结提炼,整理成板书体现出来。

2、客观评价,用鼓励激发兴趣

在学生回答后,要根据学生的答案客观给分,适当给予表扬鼓励,对学生的勇敢表现进行肯定。学生多表达有利于对理论的总结凝练,促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多加思路上的引导和语言的鼓励,通过语言鼓舞,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理论复习课,教学层面目标是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能结合一维碰撞的知识理解实验设计,明确实验操作;从教育层面是采用提问、学生分组探究的形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严谨有条理的物理思维方式,锻炼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落实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教基二[2014]4号,2014.3

[2]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S].北京:任命教育出版社,2020.6

[3] 廖伯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点解读 [J].物理教学,42卷第2期,2020.2:2-5

张锐淼,男,汉族,籍贯:广东潮安 生于:1992-01,工作单位:揭阳第一中学,单位省市:广东省揭阳市,单位邮编:522000,职称:中学二级,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