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花
常州大学附属小学 江苏 常州 213164
【摘要】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活动主要以探究实验、观察阅读为主,学生接受到的学科知识有限,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也不充分。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小学科学活动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不管是他们的学科探究能力,还是生活实践能力,都成为了小学科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能将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相融合,将极大地完善科学教学的教育体系,构建小学科学教学的“闭环”,形成有理念、有过程、有反馈、有亮点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劳动教育;生命教育;融合;科学教学;闭环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非闭环”现象
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活动主要以探究实验、观察阅读等为主,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学生接受到的学科知识也有限,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也不是很充分。其实,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合了数学、艺术、工程等多方面的内容,也正迎合了当下热门的STEAM教育理念,如能将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相融合,将极大地完善整个科学教学的教育体系,但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非闭环”的现象,具体如下:
(一)劳动教育不够深入
小学科学各年级教材中涉及多个单元关联劳动教育,比如:人类使用工具的演变、种植一些植物、观察植物的一生、做好相应的观察记录等,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教师都是用图片、视频展示等方式,跨过时间的期限,在课堂上“高效快速”地完成教学任务,劳动教育也就停留在浅表的感知层面,没有深入的探究,没有深层的体验,更没有有效的反馈。
(二)生命教育流于形式
可以说《养蚕》单元应该是学生最受欢迎的单元之一,一开始,学生个个都很宝贝自己的蚕,为它折纸盒,为它采桑叶,一段时间下来,热情淡化,对蚕的照顾也松懈了甚至不管不问了,学生对于“养蚕”这事,一开始出于兴趣,中间段迫于任务压力,后期碍于坚持,即使自己养的蚕死了,也是轻描淡写地带过甚至忽略。蚕是生物,是个有生命的物体,而对于生命,我们该有的敬畏去了哪里?生命教育的意义何在?
(三)学科教育偏重传知
素质教育,我们一直在践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我们的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为了学科的检测达标,教师不得不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留给学生拓展研究的环境较少。
原因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要能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更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的“非闭环”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呢?笔者结合经验,分析其原因,可有如下几点:
(一)教学干扰因素较多
学生注意力的保持易受外界的影响,当学生在专注实验研究等活动的时候,教师的一句时间提醒,其他学生的一个无意动作等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无法在当前的活动下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受到其他科目学习压力的影响,他们在校内很少有机会、时间再去研究与科学相关的内容,校外,他们由于年龄的限制,安全的考虑等,更加不可能独立地去博物馆、图书馆、社区等地方开展科学研究,这样一来,家庭成为了学生校外学习的主阵地,家长的基本素养、家庭环境、家庭和谐度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家庭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状态、学习的成果、学习的积极性等存在明显差异。
(二)教学刺激度不够
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都与“闭环”教学息息相关。科学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的话题或任务一般都是衔接教学的,可以让学生去运用知识的,往往一开始学生比较感兴趣,能获得一定的成功感,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了疲劳,普通的惯式的任务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探究欲及需求了,此时,教师接受不到学生相关的反馈,导致教学仍是按照教学计划一如既往的进行,这样教学的刺激度也就越来越平淡,使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育形成不良的循环,甚至无法成为循环。
(三)教学指导有失连续
为了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一般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都会布置一些作业,比如思考一个话题,收集一些资料等,但这些作业布置后,往往是收不到任何的反馈,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常用的接受反馈的渠道基本是课前复习,有的时候这一环节也会被忽略。这样一来,作业的布置就流于形式,至于学生有没有去完成作业,做到何种地步,完成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教师不得而知,教学的衔接度不够,也正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过程,导致教师在教学指导上,没有进一步的措施,对课后的监督不够,不能使学生的活动继续深入下去,不能保证学生活动的持续性、连续性。
(四)教学理念渗透不到位
想要科学教学中渗透其他的教育,首先应该明细各教育的理念,可一说到科学教育,第一反应就是做实验;一说到劳动教育,第一反应就是要去劳动;一说到生命教育,就仅仅是嘴上说说珍爱生命。教师、学生对于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理念理解都不是很到位,在教学中往往多育的融合就出现了问题,只是表面上的生搬硬套,不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三育”融合:基于闭环思维的小学科学教学方向
(一)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中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也要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劳动教育的途径之一便是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更有助于真正落实“学以致用”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日常劳动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并对学习科学知识愈发感兴趣。所以,在学科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更有利于学科的延续性教学,更加有利于知识的实践运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学科教育更具活力,更富意义。
(二)学科教育、劳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对学生科学实验活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意识、手脑并用的指导还不全面,不系统。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渗透生命教育,方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真正做到教育为劳动实践服务,通过劳动又改造生活,了解生命的价值。
“三育”融合:基于闭环思维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一)不断提供刺激物,减少干扰项
在开始一项任务前,最重要的是搞清任务的关键以及需求,从而明确什么可以优先,会遇到什么问题,有哪些事项一定要注意……先形成一轮自我可控的闭环思考。教师想要建构教学的闭环,同样需要进行一轮可控的闭环思考,不断提供新的刺激,减少干扰,为教学扫除障碍,有效的控制教学的实施。例如:蚕,四年级学生并不熟悉的一种生物,学生都很想去经历蚕的一生,参与它生命的整个过程,一开始的热情高涨表现在坚持记录、拍照等,会时不时地去看一看蚕,半个月后,热情退减,似乎觉得蚕除了变大变胖之外,没有其他的发现,每天都是在做重复的劳动,喂桑叶、清理蚕窝……,纵然知道了蚕一生的变化,也觉得接下去对蚕的照料就是任务而已,对蚕这一生命体丧失了珍爱生命真正的意义,这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刺激物,如:制作蚕茧指甲套、蚕茧画、了解蚕丝被的由来等,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他们的热情也从低谷状态回温,后续的对蚕的观察记录活动对学生来说变得更有目的性,很好地控制了学习的方向。当然,也不能忘记减少干扰项,活动中,学生易受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无法在养蚕活动中继续下去,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确活动的注意事项,例如:不要将蚕放到风大、阳光强的地方,也不要喂水等,提高学生保护蚕的意识,培养劳动积极性,倡导手脑并用地去劳动,劳有所得,感知蚕生命体完整的一个过程:蚕卵——蚁蚕——蛹——蛾,体会到生物生命过程的不易。蚕的一生就是一个循环,教学上的闭环需要教师的条件刺激、条件控制,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反馈与指导相结合,有效控制
“PDCA循环”将管理分为四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结,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此阶梯式上升,直到任务完结。在教学循环中,问题的由来需要学生及时的反馈,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后续教师的指导也是架空于自我思维之上,无法有效地控制下一个环节,从而让“闭环”打开,教学中反馈与指导若能有机结合,结果会大不一样。例如:五年级科学内容电路单元中,涉及到要使小灯泡发亮的话,该电路必须是一个闭合电路,如果连接电路后,发现小灯泡不亮,由此就会产生问题(反馈):是什么原因导致小灯泡不亮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电路中组装的元件,检查电路并让学生想办法解决电路中存在的问题,使小灯泡亮起来!在这种反馈——指导——尝试——反馈——延伸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动手动脑(劳动教育)学会正确的电路连接方式,认识到人也是导体,学会生活中为何要安全用电,形成教学闭环。
(三)家校联合,完善课堂外的教育
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形式,校园里,小学科学的学习时间有限,而学习范围却是极广的,校园内的条件无法满足学生多方位的需求,家庭是学生的另一个学校,很多在学校里无法完成的活动,如:观察小草每天的喝水情况,种植莲等,都可以在我们的家庭中继续,统一校内外的教育力量,充实学习、实践内容,也让“三育”融合有了更大的平台,例如:三年级学生研究土壤时,其实对土壤第一反应就是脏,不去触碰,对土壤了解甚少,课堂上的实验材料都是现成的,老师为学生准备好的,学生没有体验到取材的过程,就无法了解各种土壤的存在环境及特点,针对这一缺陷,教师及时收到反馈信息,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花坛挖土,去藕池挖泥,再去花卉市场了解各种不同的土壤,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自然地想到一些植物的生长环境有水生和陆生之分,也能感受到各土壤成分的不同,从而学生对土壤信息再次加以综合,课堂进行反馈,然后教师设置下一步的研究目标:观察、种植一些植物,如:莲、土豆、仙人掌等,观察植物的一生……将土壤单元联系与植物单元,形成了取材——研究——了解——保护——进一步的探究的闭环过程。
“三育”融合作为新时代科学教学的发展方向,也必将是科学教育不断深化的必由之路,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形成有理念、有过程、有反馈、有亮点的良性循环,是我们科学教育的新目标。相信在这样的体系下,知识将更有针对性、教师将更有使命感、学生将更有创造力,而小学科学教育也将会回归本源、回归初心。
【参考文献】
[1]李建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1-10-17(2).
[2]徐长发.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对习近平总书记“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重要思想的学习体会[N].中国教育报,2015-05-06.
[3]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
[4]汤勇.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5-08-21.
[5]文雪.生命教育论[J].山东教育科研,2002,(09).
[6]许茂增,唐飞.基于第三方回收的双渠道闭环供应链协调机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19(8):胡百精.危机恢复管理的三个环节[J].国际公关,2009(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