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区小站第一小学 300353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提到逆反心理,我们往往就会自然的与中学生相联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孩子们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变得多元化,加上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他们的心理年龄以及身体发育较之以前有所提前,青春期由以前的13、14岁提前到现在的11、12岁。这正是小学五、六年级的阶段,所以说,如何面对和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已经是小学班主任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五、六年级的学生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极力想摆脱老师的管教。尤其是小学老师,他们习惯于手把手的教育,希望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自己的视野之中。这无疑是给学生套上了无形的枷锁,这也势必会引起学生的不满,逆反心理也随之产生。
当然,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同于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它有自己独特的外在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无言的抵抗。
在我们的印象中、小学生应该是天真活泼,能言善道的。所谓“童言无忌”就是说小孩子敢说敢言。小学生叽叽喳喳不休的吵闹曾经让中低年级的老师大伤脑筋。可是到了高年级,这种状况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师忽然发现学生变得沉默寡言了。作业没有完成,以前会编排出千万种理由,可是现在却沉默无语;同学之间发生了争执,以前会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辩解,可是现在却双目对视、一言不发……学生用无言表达着内心的抵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无言我们都把它理解为学生的逆反心理,例如学生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或者反省自己过错时也会表现出无言。
2、面容初露狰容。
用“灿烂的笑容”、“可爱的笑脸”等词语来形容小学生一点都不为过,即使他们生气时,也是那样的可爱、惹人发笑。但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不仅变得沉默寡言了,而且变得严肃起来了。当老师的说教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时,他们就会表情严肃、怒目圆睁,表现出极其愤怒或者不屑一顾的神态。当然这种逆反不会像初中生那样强烈,他们还不会把这种逆反付诸于实际行动之中。
3、“团伙意识”增强。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总是喜欢独来独往,他们玩耍的伙伴大多不固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虽然交往广泛了,但是他们固定交往对象却在缩小,在高年级已初见端倪,到初中就会逐渐稳定。
几名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聚在一起,他们的这种“团伙意识”就会逐渐形成,所以高年级的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学生都是三五成群,极少会出现单兵作战。
二、化解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学生逆反心理的肆意增长,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影响班集体的健康发展。所以班主任要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努力提高自己业务素质,想方设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1、夸大孩子的优点
抓住学生的缺点不放经常的批评,这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要想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班主任要从学生的言行中寻找闪光点,发现学生的优点,作为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依据。因为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肯定与赞赏的需求,小学生更是如此。
班主任应该承认学生在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有的学生学习上有特长、有的学生是绘画天才……本来这些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但是受应试教育残余思想和一味追求高升学率的影响,老师们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学习优秀生上。只要班主任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学习和纪律比较差的学生。这应该引起老师们的反思:把对优秀生的关爱、赞赏、激励运用到后进生身上是否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答案是肯定的。班主任应该睁大眼睛,时刻留意观察他们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要牢牢抓住并大做文章极力地去夸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在这种赏识中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有的老师会逐渐发现口头表扬多了,效果不是很明显了。这时我们就要改变表扬的方式。可以采用“亮点卡”的形式,把学生点滴的进步都记在亮点卡上,不仅老师可以写,家长、同学都可以写,做到全方位,全角度评价。让学生在这一张张亮点卡中扬起自信的风帆。
2、恰当运用“冷处理”
“冷处理”是化解学生逆反心理较为实用的方法之一,同时也体现了一名教师的智慧和工作水平。
学生一旦发生逆反心理,往往比较强烈,特别是那些性格外向型的学生。这时班主任实行打压政策,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不能急躁,要学会冷静,切不可以暴制暴。首先班主任要控制局面,不要进一步去刺激学生,转移学生的注意点,通过让学生写悄悄话、说明书等形式诉说心中的疑惑与不满,借此逐渐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其次班主任深入了解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为教育学生做好准备。最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接受批评,消除逆反心理。
3、改变交流方式
面对面的谈话是最为普遍的交流方式,我们不否认个别谈话的作用,班主任要思考:在如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是否有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沟通方式?通过微信、QQ、甚至视频交流,顺应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师生交流的新途径。
当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交流时、班主任都有深切的感触,纵是你说的天花乱坠,学生除了有时一两句的敷衍,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简直就是班主任的“独角戏”。这样的谈话丝毫没有价值,对于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毫无作用。但是如果改变交流方式,采用微信、QQ等方式,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教师可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二是学生喜欢这种沟通方式,他们可以打开心灵的枷锁,与老师倾心而谈;三是可以消除面对面交流的尴尬,给双方充足的思考时间。
4、学会换位思考
班主任对待学生逆反心理是不应该一味的批评与指责,应该认识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必然性。所以要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教育学生。
作为班主任也有小学时代,学生的种种表现有时会勾起对儿时的回忆,所以当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时,班主任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自己就是那个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班主任会怎样教育自己呢?这样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索问题,从而选择恰当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班主任要有容人的雅量,不要因为学生触犯了自己而斤斤计较,要用无私博大的爱去感染学生,从而有效地疏导和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5、营造宽松的氛围
首先班主任要转变心态,改变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用和蔼的面孔、用平等尊重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的氛围中,逆反心理就会逐步缓解。
其次班主任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班主任的偏心私心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怀有公平之心,班主任才会取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
逆反心理在小学不是很明显,但也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作为班主任,应该耐心地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好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尤其是逆反心理表现相对严重的学生,更应该重点疏导教育,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