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克莫司滴眼液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滴眼液治疗儿童春季角结膜炎的疗效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6
/ 3

他克莫司滴眼液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滴眼液治疗儿童春季角结膜炎的疗效比较

范文学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21

【摘要】目的:分析他克莫司滴眼液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滴眼液在儿童春季角结膜炎中治疗疗效。方法:整理2020年3月-2021年3月72例儿童春季角结膜炎患者为样本,随机分组,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归入A组,皮质类固醇激素滴眼液治疗归入B组,分析两组疗效、症状积分、体征积分差异。结果:A组疗效97.22%高于B组83.33%,P<0.05;A组治疗后眼痒、畏光、流泪、异物感、分泌物等症状积分均低于B组,P<0.05;A组治疗后结膜充血、睑结膜乳头、角膜缘胶样物与角膜炎等体征积分均低于B组,P<0.05;两组用药期间,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他克莫司滴眼液用于儿童春季角结膜炎治疗中,可改善角结膜炎症状、体征,提升疗效。

【关键词】儿童春季角结膜炎;他克莫司滴眼液;皮质类固醇激素滴眼液

春季角结膜炎(VKC)在眼表疾病中较为常见,属于免疫相关性病变,发病后可累及双眼,引发眼表炎性反应,高发于春夏季,尤其气温暖和区域,VKC可于一年内任意时间发病,且病情严重。结合我国流行病学报告分析,VKC患者约占整体过敏性角膜炎患者10.5%,其中儿童VKC患者占比22.3%高于成人8.3%[1]。但国外相关学者,对学龄前儿童开展随机取样研究,发现VKC发病率占比3.3-9%[2]。一般而言,VKC高发于4-10岁儿童,具有一定自限性,且14岁以内儿童中,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是女性2-4倍,但20岁左右青年,VKC男女发病风险几乎持平。分析VKC发病机制,主要与IgE介导、非IgE介导及非特异性超敏反应等有关,发病细胞涉及嗜酸性粒细胞、CD4+T细胞等。发生VKC后,典型症状为睑结膜乳头反应、结膜充血等,可损伤角膜,发病初期多为点状角膜病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引发角膜溃疡,甚至诱发结膜纤维化,表现为眼痒、畏光、流泪、局部异物感等。虽然VKC存在自限性,但随着炎症不断浸润患眼,症状持续加重,患儿视功能可出现不可逆眼损伤,进而影响日程生活、学习,导致患儿生活质量降低。目前临床多以滴眼液治疗VKC,类型较多,包括抗组胺类、非甾体类、免疫调节剂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但由于眼部结构特殊,治疗期间需患儿配合上药,若采取强硬手段给药,患儿哭闹,可致实际到达患眼局部药物不足,延长治疗周期,增加家属负担。实际治疗VKC期间,除控制不良环境诱因外,还需用药干预,但大部分药物对严重变态反应效果不佳,需给予类固醇治疗,长期用药可能增加眼压及易感性,还可能引发白内障。因此,确定安全高效、患儿易于接受的VKC治疗药物,仍为临床研究热点。近年来,他克莫司滴眼液用于VKC治疗中,属于大环内酯免疫抑制剂,进入人体后药物有效成分直接影响CD4+T淋巴细胞,限制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抑制机体生成细胞因子,阻断炎性反应,可有效控制VKC进展。本文整理72例儿童VKC患者探究他克莫司滴眼液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滴眼液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72例儿童VKC样本就诊时间2020年3月-2021年3月,随机分组。A组,共36例患儿,25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3-13岁,均值(8.57士2.35)岁;B组,共36例患儿,24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3-14岁,均值(8.49士2.38)岁。对比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选入排除标准

选入标准:选入VKC样本均伴不同程度眼红、眼痒、流泪、畏光、异物感等症状;选入VKC样本均反复发作超过2年,存在季节特性;选入VKC样本均伴结膜充血、角膜上皮病变等典型体征;选入VKC样本均进行上睑结膜细胞学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粒细胞超过2个;选入VKC样本均经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复发频繁。

排除标准:伴其他眼部病变、全身病变者排除;伴眼部手术史者排除;佩戴隐形眼镜者排除;服用激素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排除。

1.3治疗方法

A组给予千寿制药株式会社生产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每次1滴,每日2次,给药2周。

B组给予成都恒瑞制药公司生产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规格如下:妥布霉素15mg、地塞米松5mg;5ml。每次1滴,每日2次,给药2周。

1.4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VKC各症状、体征消失记为显效;VKC症状、体征积分降幅均达到51-90%,仅伴轻微畏光、眼痒、异物感,且结膜水肿、充血基本消退,结膜乳头好转记为有效;VKC症状、体征积分降幅均低于50%,记为无效。

记录两组VKC患者症状积分差异,标准如表1;记录两组VKC患者体征积分差异,标准如表2。

表1 VKC症状积分标准表

症状

0分

1分

2分

3分

眼痒

未出现眼痒

间断性眼痒;可耐受无需抓瘙

长时间持续眼眼;家长可控制患儿抓瘙

持续眼痒、伴刺痛感,家长无法控制患儿抓瘙

畏光

未出现畏光

轻微畏光;可耐受无需佩戴太阳镜

室内光线下需调暗灯光;室外太阳光线下需佩戴太阳镜

持续性眼部刺痛;佩戴太阳镜无法缓解

流泪

未出现流泪

泪液局限于结膜囊内;未见流出

间断性泪液流出

持续性泪液流出

异物感

未出现异物感

似粉尘入眼感;未见流泪、疼痛症状

似沙粒入眼感;偶尔存在流泪、疼痛症状

似煤渣入眼感;持续流泪、疼痛

分泌物

未见分泌物

微量丝状分泌物;呈黏液样

细条状分泌物;呈黏液样

大量黏液分泌物;晨起黏合眼睑

表2 VKC体征积分标准表

体征

0分

1分

2分

3分

睑结膜乳头

睑结膜光滑

乳头直径≤0.3mm;分布较散

乳头直径处于0.3-0.5mm;弥散分布

乳头直径≥0.5mm;紧密分布

角膜缘胶样物

未见角膜胶样增生

未见增生;伴轻微水肿

出现胶样增生,但<1/4象限

胶样增生>1/4象限;可见结节

结膜充血

未见充血

轻度充血;弥散分布

弥散充血;可见近穹隆处充血严重

可见红眼;出现结膜下出血

1.5统计学研究

利用SPSS 21.0对文中VKC样本各项指标进行计算,%、6119c8bda7f10_html_36b2a6c93bfa11eb.gif ±s记录VKC样本用药期间计数、计量指标,X2、t检验不同药物治疗差异。P<0.05,存在统计意义。

2 结果

2.1两组VKC样本疗效分析

A组VKC样本用药后,疗效97.22%高于B组83.33%,P<0.05。如表3。

表3 两组VKC样本疗效分析表(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A组(n=36)

20(55.56)

15(41.67)

1(2.78)

97.22

B组(n=36)

14(38.89)

16(44.44)

6(16.67)

83.33

X2

-

-

-

4.3682

P

-

-

-

<0.05

2.2两组VKC样本症状积分分析

A组用药后各项症状积分均低于B组,P<0.05。如表4。

表4 两组VKC样本症状积分分析表(分,6119c8bda7f10_html_36b2a6c93bfa11eb.gif ±s)

组别

眼痒

畏光

流泪

异物感

分泌物

A组(n=36)

0.31±0.08

0.22±0.11

0.24±0.07

0.41±0.14

0.35±0.11

B组(n=36)

0.78±0.27

0.81±0.21

0.69±0.21

0.89±0.36

0.69±0.23

t

10.0141

14.9326

12.1974

7.4560

8.0015

P

<0.05

<0.05

<0.05

<0.05

<0.05

2.3两组VKC样本体征积分分析

A组用药后各项体征积分均低于B组,P<0.05。如表5。

表5 两组VKC样本体征积分分析表(分,6119c8bda7f10_html_36b2a6c93bfa11eb.gif ±s)

组别

睑结膜乳头

角膜缘胶样物

结膜充血

A组(n=36)

1.03±0.08

0.31±0.15

0.48±0.12

B组(n=36)

1.57±0.12

0.79±0.24

0.93±0.19

t

22.4654

10.1760

12.0148

P

<0.05

<0.05

<0.05

2.4两组VKC样本不良反应分析

A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1例短暂烧灼感,占比2.78%;B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1例短暂烧灼感、1例眼部刺痛感,占比5.56%,两组均未并发白内障、严重眼压升高,两组无统计差异,P>0.05。

3 讨论

VKC高发于儿童于青少年群体,是临床常见过敏性眼表病变,发病机制繁杂,诱因主要为IgE介导引发变态反应外,其次为非特异性超敏反应。分析VKC发病机制,由淋巴细胞介导诱发眼表超敏反应,Th2淋巴细胞被激活后,可提升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活性,促使B细胞生成IgE,增加局部IgE含量[3]。对VKC开展结膜细胞检查,可见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且上述细胞脱颗粒可刺激纤维细胞发生增殖,使胶原不断累积在上皮与皮下基质处,进而抑制角结膜局部营养供应,诱发纤维化病变。一般而言,VKC具有自限性,但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者,可损伤角膜,降低患者视力。临床治疗VKC常规药物为肥大细胞稳定剂,给药后可阻滞细胞膜钙离子通道,进而阻滞肥大细胞生成IgE结合抗原,消灭炎性介质,但此类药物用于VKC发病前效果更佳,已发病者抗炎效果较差。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VKC诱因,相关学者认为VKC发病与结膜对花粉、动物皮屑、动物羽毛、微生物蛋白质等过敏有关,由超敏反应诱发。对于此类患者,用药干预前,需先脱离致敏原,随后给予抗炎、阻断超敏反应药物。此外,若家内存在VKC患儿,需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及患儿个人卫生,不养宠物、不到花草树木多的环境内,以阻断VKC病源。目前临床多采取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VKC患儿,属于皮质固醇激素类药物,用于眼部疾病治疗中,可抑制眼部表面感染,发挥抗炎、抗过敏作用。药效成分包括妥布霉素与地塞米松两种,妥布霉素具有广谱抗菌性,患眼局部用药可抑制眼内微生物繁殖,进而缓解眼痒、畏光、流泪等VKC症状;而地塞米松具有显著抗炎、抗毒、抗过敏效果,患眼局部用药可抑制溶酶体酶活性、减少溶酶体酶释放,进而阻滞机体合成、释放炎性介质,以达缓解炎症目的[4]。但长时间采取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可诱发青光眼、白内障等严重病症,且远期疗效不佳,因此临床治疗时,需严格遵医嘱用药,控制给药剂量。近年来,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用于VKC治疗中,常用药物为他克莫司滴眼液,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药理作用与环孢霉素类似,免疫抑制功能更佳,适用于难治性VKC,疗效显著。此外,他克莫司滴眼液患眼局部用药,可抑制淋巴细胞、体液细胞引发免疫反应,用药频率低,患儿更易耐受。结合本文数据分析,A组疗效高于B组,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B组,P<0.05,且用药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提示他克莫司滴眼液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他克莫司滴眼液用于儿童春季角结膜炎治疗中效果更佳,可改善患儿各项症状、体征,且用药安全性高,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志东,张晶,徐莉.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单用与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的疗效对比观察[J].吉林医学,2019,40(08):1790-1791.

[2]向勤,皮练鸿,刘勍,方静,高煦.克莫司滴眼液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1):35-37.

[3]许中中,余晓菲.环孢霉素A滴眼液联合氟米龙滴眼液治疗儿童春季角结膜炎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481-3483.

[4]江灵.不同类型过敏性结膜炎患儿TSLP、TGF-β1及ECP表达及临床意义[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12(12):1639-1642+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