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的护理需要注意哪些

/ 2

慢性肾炎的护理需要注意哪些

张正勤

四川省富顺县中医医院,  643200

今年42岁的王先生,由于平时工作压力较大,常常会加班,因此经常会感到过度劳累,最近更是因为如厕时尿中带血,以为自己生了大病。去医院确诊为慢性肾炎,医生叮嘱王先生,只要配合治疗,加强护理,便有痊愈的希望。那么慢性肾炎的护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6114c8ac919d7_html_f45111a9b751dfcc.png

1 什么是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临床表现包含水肿、高血压、血尿、蛋白尿等,发病机制存在一定差异,病情迁延日久,若得不到针对性治疗,会逐渐缓慢进展,会令肾功能趋于衰退,最终发展至慢性肾衰竭。鉴于慢性肾炎在病期、病理类型和临床表现上都有区别,因此疾病表现也会相对多样化。很多慢性肾炎的患者,之前可能都不会有急性肾炎病史,因此当前临床观点,普遍不认为慢性肾炎和急性肾炎之间有较大关联,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各种感染,例如原虫、病毒、细菌等息息相关。

临床上针对慢性肾炎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控制高血压,避免肾功能继续衰退;第二是降低尿蛋白含量,由于蛋白尿会降低肾脏功能,因此应当加强控制;第三是减少患者日常饮食中磷和蛋白的摄入,防止肾小球进一步硬化;第四是尽量减少对肾的损伤,患者不能感染、脱水或者过度劳累。

2 慢性肾炎患者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

任何一种疾病的康复,都和患者的心理状态有较大关联,慢性肾炎的康复同样不例外。对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同样不能忽视心理护理。具体说来,患者在入院之后,护理人员应当和患者积极主动交流,保证理想护患关系的建立。在入院等待治疗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患者如果有任何不懂的问题,护理人员应当予以耐心解答,令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对其的尊重,建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充分信任。护理人员在平时应当向患者介绍慢性肾炎治疗成功的典型病例,建立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减少患者对慢性肾炎疾病的未知,进而树立直面疾病的积极心态,提高治疗和护理配合度。最后,在护理人员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应当让病人感到医院的温暖之处,从而降低患者心中各类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为后续的治疗与护理打下坚实基础。

2.2 饮食护理

慢性肾炎患者的日常饮食,应当保证维生素(除维生素A)与优质蛋白含量较高,减少脂肪与磷的摄入,同时要保证食物要利于患者消化。优质蛋白指的是就是动物蛋白,例如乳制品、瘦肉、鸡蛋清等,具体摄入多少,需要和患者病情相结合,如果患者肾功能相对正常,但是尿中蛋白含量较多,应按患者体重,控制在每天每千克1.2-1.4克左右;如果患者肾功能趋于紊乱,应酌情减少,控制在每天每千克0.7克左右。另外,患者应当远离糖分较高的饮料,以及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但是同样不能耽误能量的补充,应当基于劳动强度适当增加能量补充。若患者有腹水、水肿或高血压症状,同样需要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每天进食的食盐量不能超过5克,同时要对摄水量进行严格控制。

2.3 起居护理

慢性肾炎患者居住的病房,应保证整洁性,不能有噪声,以免影响患者正常休息,平时应在温度和湿度水平合理的前提下,适当进行通风。针对病房应进行消毒,可以选择食醋熏蒸,持续半小时到一小时,或者利用医院的紫外线灯照射病房,减少病房内的病菌数量。平时应叮嘱患者勤剪指甲,避免皮肤划伤出现感染。另外,应对探视患者的家属数量进行控制,防止出现交叉感染问题。如果患者发病较急,应当保证充足的卧床休息,从而对渗血流量进行改善。当病情趋于稳定状态时,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例如散步、慢跑等,但是同样需要量力而行。最后,在日常作息方面,一定要保证规律性,从而有助于肾功能的恢复。

2.4 皮肤、口腔护理

慢性肾炎之所以会反复发作,患者口腔和皮肤出现感染,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以选择500毫升生理盐水与10毫克呋喃西林混合液,令患者漱口。若患者口腔溃疡较为严重,可以在患处土制霉菌素或龙胆紫,加速口腔溃疡的愈合。患者日常应保证自身皮肤清洁,防止出现褥疮问题,引发皮肤感染。

2.5 用药护理

若是激素类药物,应当在患者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随激素用量递减,浮肿与尿检变化情况。并每隔一段时间对患者尿常规进行复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注入腹胀、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

若是利尿类药物,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输液量进行科学掌握,同时加强检查电解质,避免患者水电解质平衡情况遭到破坏。

若是活血化瘀类的中药,应对患者的舌质与尿量增加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贫血问题,是否存在面色苍白、头晕、头痛等问题。

若是抗凝药物,应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严重的出血情况。

2.6出院指导

慢性肾炎患者即使出院,护理人员也仍然要提醒患者不能忽视正常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若有异常情况即使复查。

综上所述,慢性肾炎患者应从心理、饮食、起居、口腔、皮肤、用药等方面加强护理,提高护理水平,加强康复效果,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