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挂黑板”现象的巧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3

数学教学中“挂黑板”现象的巧处理

颜秀容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第三初级中学 , 广东 广州 510450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学教学中“挂黑板”现象的成因,以及对教学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了预防的有效措施,并探讨改进利用的方法,使师生形成合力,更好的开展教学。

[关键词]挂黑板

  1. “挂黑板”现象释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候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俗话说是教师挂黑板。推广开来,挂黑板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者学生在黑板当众演示时,突然被问题难住,一时解答不出来,出现卡壳的现象。课堂教学中的挂黑板,主要包括教师挂黑板和学生挂黑板。


  1. 挂黑板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挂黑板的原因

1.教师基本功不好,平时缺少学习和研究,业务水平不高

2.教师态度不认真,课前备课不充分,对内容不熟悉,无法预见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

3.教师缺少处理突发状况的经验,有些教师过于注重进度,常常把教学过程处理得很顺畅,往往滑过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一旦这些问题浮出水面,老师就难以应付。

  1. 学生为了试探老师的能力,找一些难题考老师,以难住老师为乐。

(二)学生挂黑板的原因

(1)知识水平有限,没有达到解决该问题的水平

(2)心理素质不够好,当众表现时出现怯场,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1. 挂黑板对教学的不良影响

(一)可能给挂黑板本人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后续的教学

从挂黑板本人的角度看,没有哪个愿意挂黑板。教师挂黑板绝对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一个常常被学生难倒的老师,在学生心中是没有威信可言的,也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对于学生来说,挂黑板的滋味也并不好受,用一些学生们的话来说“站在讲台上,就像个犯人,满脑子都是‘丑’字,这辈子都不敢忘记。”从此,学生以后的学习中可能会蒙上阴影,影响学习的质量。

(二)可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造成低效课堂

因为挂黑板是突发的,当事人无法预料,就算是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稳定情绪,找到问题的答案。笔者的经验就是:如果不会巧妙处理,一味的苦想,越想得到答案,就越想不出来,时间浪费掉了,后续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而本身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面子还越丢越大。


四、挂黑板的有效预防和改进利用

(一)教师树立危机意识,提高业务水平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首先,一个老“挂黑板”的老师,绝对不是一个好老师。学生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接收知识的渠道非常多,因此,个别学生的知识面会比较广,教师要接住这些学生无意的“过招”,还可以搪塞一下,倘若有学生故意“出招”,屡试屡爽,那老师的威信就荡然无存,在学生眼中,也只剩下“差”这个形容词了。其次,对于学生挂黑板,只要课前准备充分,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师完全可以控制自如。所以,为了预防挂黑板带给我们难堪,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时提醒自己:学无止境!勤钻研,多积累,常反思!

(二)教师树立生本意识,掌握教学艺术可以进行有效利用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调查学生发现:常挂黑板的老师水平太低,让学生鄙视。可是从不“挂黑板”老师,学问太高,和学生缺少思维的碰撞。比起前两者,学生们更愿意接受那些偶尔犯点小错的老师。所以,一个高明的数学老师,往往会把挂黑板处理得很巧妙,克服不良影响的同时,还能让它的好处发挥到淋漓尽致。

1.假装挂黑板------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品质

笔者听过一个资深老师的公开课,在讲课中出现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解方程:(2x+1)(2x-7)=5(2x-7)

学生们埋头苦干的时候,老师巡视了一圈,很多学生先去括号,整理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再求解,过程很繁。另外发现有两种很有意义的做法,他让学生分别板书在黑板上:

解法一:整体移项,得 :(2x+1)(2x-7)-5(2x-7)=0

提取公因式,得:(2x-7)(2x-4)=0

∴ 2x-7=0或2x-4=0

解得: x1=3.5, x2=2

解法二:方程两边都除以(2x-7),得:2x+1=5

移项得: 2x=4

系数化为1得: x=2

这位老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的批改,学生们觉得每一步都没有问题,老师也假装没有发现,盯着黑板皱着眉,还自言自语:“奇怪了,每一步都没有问题,结果却不一样,究竟是谁错呢?”看难倒了老师,下面早已炸开了锅。

很多学生说:解法一是对的,因为我是去括号后做的,和他的答案一样。

还没等老师出声,嘴快的学生说:不一定吧?可能你们都错了呢。

老师点点头:那么怎么知道方程的解对不对呢?

一部分学生马上回答:验根!

学生们快速动起了笔。没过多久,学生们都得到了同一个结论:第一种是对的,第二种少了一个解,就肯定错了。

老师说:很好,可是,为什么会少了一个解呢?到底是哪一步出了问题呢?

尝了点甜头的学生们,脑袋又动了起来。老师也假装认真的比划着每一步。

忽然,有个学生兴奋的跳了起来:我知道了,两边都除以0了,应该是: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或整式,结果仍相等!

老师一拍脑袋:哎呀,这小学就学的东西,怎么就没想起来呢?

学生们都恍然大悟。

最后,老师还向学生们鞠了个躬:今天我是一名小学生,谢谢老师们!看到老师搞笑的样子,学生们笑呵呵的,早已经忘记挂黑板的事了。

如此看来,对于教师来说,“挂黑板”固然尴尬,但卸掉“道貌岸然”的教师权威,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挂黑板”本身,已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果老师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蹲下来”,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探究,在亲和的师生关系中,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质疑和思考的习惯,磨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成功体验,建立了自信心。这种牺牲,恰恰证明了老师学术的高明。

2.让学生挂黑板------加强生生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这一点笔者作过不少的尝试。我通常把这个机会交给那些平时爱找我麻烦的家伙,第一因为他们比较大胆,心理承受能力比一般人强,第二是要他们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一下挂黑板的难堪,可以借此机会化“敌”为友,拉拢感情。

记得在备课时,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已知:四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若∠ACB=∠ADC,且AC=5,AD=4,CD=3,问BC等于多少时,四边形ABCD被AC所分成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由于相似的两个三角形对应关系不同,本题有两种情况:(如下图)

组合 2













而我一时疏忽就漏了其中的一种。我想,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也是比较容易撞板的。如果我直接提示学生,要分两种情况来考虑,学生做的时候就不容易出错,的确节省了很多时间,但“不碰不痛”,过程太顺,学生的思维反而得不到提升。所以,我特意挑了班上爱找茬的聪明男生小锐,直接到黑板上板书,其它的学生也独立在下面做。不出我所料,小锐很快就做完了,只做了其中的一种情况。正想下来时,我说:答案不对。一听我这样说,本来胸有成竹的他,突然愣住了,思考了一会,实在找不到错在哪里,在那里干站着。看他越来越不自在的样子,我说:“给你们五分钟,小组讨论(四合一小组),然后板演(以小组为单位,先到先得,抢到位置就可以写)。”得令后,小锐飞的跑了回去,和其它小组成员展开了研究,其它小组也积极的讨论了起来。我已经在黑板上来了个“圈地运动”,分为三大块(也就是只能有三个小组能抢到板书的机会),当然,我没有忘记给小锐雪耻的机会,告诉全班同学说:中间的那一块要为他留着,其它人不能抢。小锐不失所望,第一个跑到黑板上,一口气把另一种情况也做了出来,为自己赢回了一口气,也为小组加了分。经历这样的课堂,学生们大有收获,特别是小锐本人。后来,他还偷偷对我说,是小组中一个比他差的同学画了一个和他不同的图,让他们找到了完整的答案。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某一方面,如果教师能精心组织,鼓励学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群体讨论中,并加以引导,学生们不但能在互动中认识自己的不足,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还能深刻的体会到团结的重要性,真正学会合作。

3.敢于挂黑板------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克斯习惯于在课堂上现想现推,有时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再突围出来,希尔伯特由此看到了老师高明的思维过程,有力地促进自己思维能力的提高。华罗庚先生主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场答疑,当场推理,即使碰壁也无妨,这样可以把自己走弯路的教训告诉学生。这些数学名家的共同之处,是让学生看到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这样非但不会损伤教师的形象,还会让学生从心底里佩服教师的治学治教精神,同时,还对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莫大的作用。

笔者在中考尖子生的特训课中就做过这样的尝试。每一节课的最后十分钟,我总会和学生来个现场解题,题目由学生提供,都是中考的压轴题,我和学生一起研究,把自己最原始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走弯路不在话下,有时还不一定能找到问题的出口,要和学生们一起合作,吸取各自的精华,才能把问题解决,但解决问题的那一刹那,常常都激动得和学生们击掌庆祝。真情的流露,深深的感染着学生。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师和学生都深切的体会到合作成功所带来的愉悦,它同时鼓励着师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勇于挑战,精诚合作,不断的超越自我。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从这个角度来说,挂黑板都是一个绝好的平台。课堂犹如一出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而“挂黑板”是道具。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道具,绝不能滥用,要用到点子上。如果导演掌握其中的技巧,它能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学会抓住“挂黑板”的契机,适当的制造“挂黑板”的机会,协助我们开展有效的教学,让我们每一节的数学课都那么精彩,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曾大洋《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