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恩阳区人民医院(四川 巴中 636063)
从我国近现代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传统思想就受到来自西方各国的冲击,西方医学对我国中医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医手术不仅没有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取得进步,反而更为保守,其应用范围越来越狭窄,如何扩大中医应用范围,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中医手术史
中医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创造力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在石器时代就有能够应对外伤的医疗记载。在远古时期,外伤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外伤医疗技术也得以发展,在早期得到了推广和发展。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公元前476年,我国手术医疗工具就得到了提升,《韩非子·安危》中有扁鹊“以刀刺骨”的说法,这就说明手术疗法在我国中医中的应用很早;公元前475-220年,《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中医治疗骨折、外伤的经验,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药草等;也有其他资料显示,截肢手术在很久之前已经被应用于治疗“脱痛”,利用切开引流的方式来治疗化脓性关节炎的应用也具有悠久历史。
华佗是我国著名医生,专业领域在外科,他发明了麻沸散全麻实行剖腹手术。《三国志·魏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便饮其麻沸散。”从这个角度来看,麻醉药物的使用当时让中医在世界医疗方面遥遥领先,自从有了麻醉药物,我国手术治疗的方法发展迅速,也逐渐成为单独的学科体系。公元220-960年的魏晋隋唐时代是战乱时期,外科伤病患者数量猛增,从某种角度来看也促进了我国中医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肘后备急方》中对开放性伤口的清创处理进行了详细记录;在腹部创伤方面,也对缝合手术进行了记载;颅脑损伤、大动脉创伤出血的记载数量也较多,重症治疗方法发展迅速。《诸病源候论》中对清创法的主要原则进行了阐述,包括清创时间要早、清创要彻底,避免受到感染、在清创完毕后要分层缝合,最后正确包扎。在治疗开放性骨折的过程中,要对患者伤口处先进行清理,清除杂物并做好消毒、止血措施。《五十二病方》中有如下记载:“痉者,伤,风入伤,身伸而不能屈。”充分说明了破伤风是外伤导致的并发症。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对切开复位缝合技术进行了如下记载:“拔伸不入,用快刀割些,撩入骨,欲用针线缝合其皮”,这段话充分说明如果手法复位并没有取得理想化成果,可以利用切开复位缝合手术,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该方法和当前西医骨科中的治疗方法极其相似。在处理开放性骨折的过程中,要首先对伤口进行消毒和清洁,选择合适的医疗器械“刮骨去毒”,在对伤口处理干净后,要做好包扎工作,避免细菌、病毒从伤口进入到患者体内,对创口愈合产生影响。公元960-1368年,百家争鸣,我国中医发展迅速,特别是解剖学取得了较大进步,这也为我国外伤治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当时对很多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植骨术的常识和设想就已经通过实践体现出来,在骨质缺损方面取得了不错疗效。《夷坚志·卷十九·刑氏补颐》中就记载了在颌部施行类似同种异体植骨术的病例。而西方的骨移植手术在700多年后才有首次记录,这也就表明我国中医在当时的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
从以上对我国中医发展史的各种分析可以看出,在经过长期发展后,中医手术针疗法已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治疗体系,能够在各种临床疾病治疗中取得理想化的效果,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由于缺乏对人体结构的深刻认识,中医中的人体解剖发展缓慢,对中医手术治疗方法造成了影响。
2.阻碍解剖学发展的因素
(1)儒家的“孝”、“恕”等理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接受直接对躯体进行损伤的行为,否则就是对儒学的不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解剖学的发展;(2)中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局限性,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较为普遍,而解剖需要对人体的脏腑经脉和生理结构有系统了解,但这两者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有矛盾之处;(3)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并未为解剖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当时人们读的都是和科举考试有关的书籍,没有系统的对医学知识进行科普。而西方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开设了医学基础知识课程,这对解剖学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尽管西方医学发展晚,但较为系统,也从很早的阶段就意识到了人体解剖的重要性;公元前6世纪就有希腊人开始动物解剖的记载,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宗教的影响,西方解剖学发展进入了一段时间的停滞期;随后在15实际创立了人体解剖学,也奠定了当前医方解剖学在世界上的地位。
总而言之,中医手术针疗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拥有局部和整体兼顾的特点;西医手术过度注重局部,没有大局观念,出于这一点考虑,要大力宣传和发展中医手术治疗方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无疑为中医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指明了新的方向,在中医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要做到取长补短,坚持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制定量化指标,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