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社会融入路径的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0
/ 3

中国 残疾人社会融入路径的 研究综述

许露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程度是残疾人事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残疾人的社会融入是一个涵盖生存、发展、制度和文化等的综合性概念,但当前我国残疾人社会融入仍然面对着许多制度性障碍和非制度性障碍。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的残疾人社会融入的相关文献进行探索,整理得出残疾人社会融入的路径,大致可以分为教育、就业、文化和康复等四条路径。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融入;残疾污名;融入路径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概念,对于残疾人而言,“小康”不仅要在生存状况方面,以及发展状况方面得到全面改善,更需要从制度上削除残疾人所面临的障碍与壁垒,从观念上改变残疾人受到社会排斥、难以融入社会等现状,真正地让公平与正义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公民。

1.社会融入的概念讨论

社会融入(social inclusion),又称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是一个相对于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的概念。

从国内外文献综述得出,社会融入的核心在于:(1)社会融入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具有普适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不可缺失的一环;(2)社会融入的基本价值遵循是平等,强调所有社会公民平等的社会参与,旨在提升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平等地享有权利并承担对应义务;(3)社会融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心理等层面的多元融入;(4)社会融入既需要弱势群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也需要主流群体的接纳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一个多元参与的动态过程。

2.残疾人社会融入

残疾人的社会融入是实现残疾人平等享有社会参与机会、实现其生存与生活保障、促进其个人成长与发展、推动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可。吴文彦、历才茂将社会融合视为残疾人实现平等权利与共享发展的唯一途径,并认为融合教育、融合就业、融合文化、社区康复等是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关键领域,社会融合的观念“为认识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

但是目前我国的残疾人社会融合存在制度性(社会制度和政策,如政治、经济、教育等)和非制度性障碍。张瑞灵基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的现实调查,发现残疾人整体呈现出“半融入化”的特征,心理融入程度低。周立军以广东省残疾人为样本,指出其经济、康复-服务、社会参与、权益等四方面的社会融合层次均不理想。

非制度性障碍中,观念排斥是影响残疾人社会融合的最主要因素。吴文彦、历才茂认为,残疾人观是指人们对残疾现象和残疾人问题的基本看法、态度和观点,并将社会融合是现代残疾人观的核心观念。龙霁月则指出:我国现当代的残疾人观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缺乏自下而上的群体意识觉醒,尽管社会模式开始考虑残疾人的需求,但主流认知中残疾人仍处于“二等公民”的尴尬地位。

  1. 残疾人社会融入路径分析

正是因为残疾人社会融入当前面临着诸多阻碍,其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显得尤为迫切。当前我国的残疾人社会融入路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教育、就业、文化和康复等四条路径,学者们从以上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对策。

3.1教育

特殊教育尤其是儿童的特殊教育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点关注。张柏萍将融合教育理解为“一种渗透着人权精神的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的趋势”。罗喜灵等指出中国特殊教育的大部分是将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进行“隔离式管理”,这与社会融入的目标背道而驰。胡玉民基于浙江儿童福利事业的实践,从需求、环境、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改善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具体措施。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残疾人教育的主流发展方向,而“全纳教育”的提出更是将融合教育推向了全新的高度,董奇等认为全纳教育通过塑造其自强自立的情操和精神境界,能够为残障学生的社会融合奠定基础。李玉向则认为全纳教育所展现的是面向全体儿童、个性化并使儿童充分发展、合作化等现代教育思想。

但是,当前我国的残疾人教育理念认识还存在差距、模式还较为单一、管理规划比较缺乏、支持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全纳教育存在现行特殊儿童教育方式不尽合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民文明程度不够高等现实阻碍,通过融合教育、全纳教育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入任重而道远。

3.2就业

融合就业是指残障者在公开劳动力市场从事竞争性的工作并获得劳动力市场水平或社会最低工作水平或以上的工资,融合就业包含了歧视的禁止、就业环境的支持、接纳及适应性调整等多层意蕴。代懋在梳理国外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基础之上,指出融合就业是大势所趋,进一步完善融合政策是残疾人就业政策工作的重点。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残疾人就业率低、就业层次低、就业不稳定等问题大量存在。徐洁指出,当前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过程中存在残疾人个体社会融合度低、政策对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影响力不足、社会体系不健全影响社会融合进程、社会传统观念阻碍社会融合等问题,并将其归因至残疾人的个体自我排斥、全方位的社会排斥以及政策保障不力等。

针对残疾人就业融合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国内学者从多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金希认为法律应当充分保障残疾人的平等就业权,并对比了集中就业与按比例就业两种法律保护路径。张卓然将残障人社会融入总结为“融入——区隔——再融入”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应当破除区隔,通过无差别就业与庇护型就业并行、充分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等促进就业融合。

3.3康复

孙树菡]认为实现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入目标的重要前提是残疾预防和康复,《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2005-2015年)(试行)指出全面康复应当以医学康复为重点,兼顾教育、职业、社会康复。张金明则指出,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是为了实现残疾人康复、实现社会融合等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性计划。可见,残疾人的康复与其社会融合是前提与结果、计划与目标的关系,而社区康复则是受到了国内学者的较多关注。

傅青兰详细阐述了社区康复的工作方法、管理目标、管理原则以及管理意义,并描述了社区康复在国内外的发展进程和政策文件,并对我国的社区康复的开展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我国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并不重视社会融合的目标,存在管理理念、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潘利营在其研究中再次证实,我国的残疾人社区康复仍处于开始阶段,并认为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应当基于社会支持网络展开,通过对残疾人生活、教育和就业的支持实现残疾人的社会融合。

除了社区康复之外,国内的社会组织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各异的残疾人康复活动。如广州市普爱社会工作服务社开展的康复巴士服务,为广州市区的残疾人提供集出行、观光、社交等服务,为残疾人与社会交流、互动与融合提供了有力平台。

3.4文化

融合文化为残疾人社会融合奠定了价值基础。融合文化是指残疾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文化创造,并由此形成的新的社会文化形式和精神文化产品”,包括文艺、休闲娱乐、体育等领域。

当前此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莫小云构建了肢体残疾人公共文化的服务供给模式,并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和共享社会文化生活。唐慧[19]通过调查指出丰富残疾青少年的休闲娱乐活动有助于鼓励他们参与和融入社会。黄世昌基于对美国麦克法登案的考察,认为残疾学生参与体育能够争取机会均等,对消除歧视与促进社会融合有积极意义。李安巧等分析了我国残疾人社区体育的政策理论,认为残疾人社区体育活动有助于实现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并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残疾人社区体育活动理论架构与方法。可见,融合文化在社会融合的整体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结语

残疾人社会融入是关乎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设小康全局的重要大事。目前我国的残疾人社会融入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研究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残疾人社会融入研究处于残疾人研究和社会融入研究“双重缺失”的尴尬境地。二是残疾人社会融入研究的理论体系尚未成型。三是残疾人社会融入研究存在明显的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并行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社会和学者们对残疾人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必将朝着系统化、本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残疾人教育与就业的融入是将成为研究重点和优先目标。而残疾人的康复和文化融入研究则相对边缘,但鉴于我国当前基层社区治理研究以及公共服务和公共文化研究如火如荼的大背景,此部分的研究极有可能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交叉点。此外,社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等对残疾人社会融入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厘清。



参考文献

  1. 陈功,吕庆喆,陈新民.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分析[J].残疾人研究,2014(02):86-95.

  2. 吴文彦,厉才茂.社会融合:残疾人实现平等权利和共享发展的唯一途径[J].残疾人研究,2012(03):34-42.

  3. 龙霁月.观念变迁及原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9.

  4. 关文军.社会融合背景下“残疾污名”的形成与消解[J].现代特殊教育,2015(10):75-76.

  5. 秦红霞.污名化视角下的特殊儿童融合教育问题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7,35(02):113-116+120.

  6. 张柏萍.融合教育对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影响——基于两部融合教育纪录片的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4(02):53-55.

  7. 罗喜灵,刘伟.论社会融合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普及[J].基础教育研究,2013(01):8-10.

  8. 胡玉民.着力特殊教育工作力促儿童融入社会[J].社会福利,2009(05):33.

  9. 董奇,方俊明,国卉男.从融合到全纳:面向2030的融合教育新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7(10):31-35.

  10. 李玉向.社会型残疾观下的社会融合理念[J].教育学术月刊,2014(04):85-89.

  11. 代懋.国外残疾人就业政策转型:从保障到融合[J].中国劳动,2014(12):32-34.

  12. 徐洁.城镇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3. 金希.残疾人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D].宁波大学,2014.

  14. 孙树菡.康复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前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5(01):15-16.

  15. 张金明.以社区康复推动残疾人社会融合[J].中国残疾人,2014(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