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7
/ 2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尹淑慧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2





摘要:综合国力的发展迅速,现代化建设也有了改善。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观和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旨在发掘所有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所有教师、专业和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是所有学科全面推进,相互协同,实现人才培养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教师思政意识薄弱、思政与专业分离以及网络信息化的负面冲击等现实困境。为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强化育人意识,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学科融合,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大网络”思政工作格局,层层推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实困境;实施路径

引言

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打天下,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都不高,参与率、点头率更低,思政课教学陷入孤岛化窘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1“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并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客观上看,“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何谓“三全育人”?全员育人是指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无论是管理人员、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还是后勤人员,都要参与育人工作,形成育人合力。全程育人是指学生在校受教育期间,高校都要认真部署,精心安排,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生活的始终。全方位育人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载体的作用,帮助学生全身心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与洗礼,有效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道德素养。

2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优化

2.1强化教书育人意识,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从最基本层面来讲,教师的功能是教书育人。“教书”自然指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通过“教”将学生培养成专业化的人才,“育人”指的是教师的思政能力,通过“育”将学生培养为“有用”的人才。也就是说,课程思政的目的是通过“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既要有教书的能力,还要有“育人”的意识,所以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是育人的关键,这也是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展现。如前所言,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不能简单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以“爱党、爱国”为主线,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进行的思想和人文素质教育,那么,课程教育的内容就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法治、心理健康、劳动、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如果教师只能传授知识,不能将这些思政内容轻松自如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那么,“教书育人”还只完成了一半,并且育人如果没做好,教书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许可馨等类似于这样的事件不可不谓前车之鉴。教师是高校育人的主力军,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教与学关系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教师在育人中的直接主体地位,首先在教师群体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那么,高校教师思政意识的提升须从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下功夫。从外部因素上看,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进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和岗前培训,通过教学现场观摩交流经验,切忌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流于形式和作秀,立项一些真正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将经验深化为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步使思政意识深入课堂教学之中。那么,对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必须根据各自学科特征,提高学科专业知识认知,对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阐释,将专业知识上升为普遍的思想,探求专业的思政元素。可见,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仅仅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的发挥效果受到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人生情怀、从业态度、人格特质、沟通技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高校大学生身心基本成熟,情感教育对思政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专业课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这种情感基于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那么,这种情感氛围既能切实提高各学科、各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又在平等交谈中将思政融于课程教学之中,教师和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了思政意识。

2.2建立多部门协同配合的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发挥协同作用

为使各部门协同配合,高校领导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使各职能部门既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形成合力。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引领协同作用,各学院要发挥好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作用。顶层设计方面,高校应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联动、党政齐抓共管、院系推进落实,各具鲜明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各职能部门应分工协作,构建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平台。高校教务处、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要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搭建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推动“课程思政”向“第二课堂”延伸,形成三全育人合力。各学院方面,要发挥学院的教学主体地位,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结合专业特点研究制订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途径及有效载体,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作用。

2.3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多学科间的合作机制

为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发展,高校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合作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分片指导和联系制度;加强对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教师加强政治理论修养,迅速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革新教学内容,找准学术和育人结合的突破口。高校应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科研协同与教学协同,特别是要经常性地开展示范观摩、教学研讨、教学训练,促进教学思考与研究,使专业教师能够掌握并精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以及方法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满足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需求。

结语

建设好课程思政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要全面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需要我们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新途径。这毫无疑问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从意识提升入手,最后落实到课程教学中,着重利用好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努力树立全课程、全方位、多层次、全员育人的新理念,真正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