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悲惨世界》陪冉阿让走过从善的历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6
/ 2

再读《悲惨世界》陪冉阿让走过从善的历程

陈立立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蔡家校区


年轻的时候就读过文学大师雨果的《悲惨世界》,读过以后心里满满的哀怨,久久不能释怀。不能释怀的首先是:哦,原来世界这么阴暗!再不能释怀的是:哦,做好人原来没啥好结果。
    带着不能的“释怀”,走入社会,经历人事 ,抱着“社会本来就是不公正”、“世界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定律”、“做好人也没啥好结果”等等自以为是的观念,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迫不得已”的事儿、陪着没必要久陪的人。匆匆几十载转眼已过。每每华发渐生的我在霓虹如幻的街头驻足等儿子晚自习归家,冬夜有时小雨,街灯如故但人影寥寥,偶尔呼啸而过的轿车才让人想起身处人世的繁华。异样的情愫涌上心田,我不得不反省自己:这几十年到底做了些什么?我做对了些什么?我是否应该改变?我这一生无非为了自己的利益,玩着狗咬自已尾巴的游戏,不停地追逐,又不停的回到原点。心灵和人性都没有得到成长和拓展。难道我的子女也将重复我的足迹?这是我不愿看到的,我真心想改变!
    我年轻时很喜欢读书,也当过背包客走过天涯,可惜年少读书全用眼,即使书中有些内容偶尔走心也是一知半解,难以消化。中年读书不用眼,而用阅历去读,书读了后让人变得更宽容,信念更坚定,同时如果爱的情怀悄然滋生,那么这本书就成了自己人性的营养而不是成为炫耀的资本或者得失的天平。中年后才知道原来书是“印”的,所谓仁者见仁,你自己的高度决定了你能读懂多少。书是用来印证见识、胸怀、信念的。严格而言,书不是用来读的。
    再读《悲惨世界》,再印《悲惨世界》,发现还是那些文字、还是那些情节,读过以后心里还是满满的哀怨。但我心早已释怀,反倒在书中看到了希望,人性的善良正直像初春的绿意生机勃勃、像黎明的日出磅礴正气,社会的负面、人性的贪婪在善良和正直面前不堪一击,走过了才认识到胜负本就不能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世俗的“成王败寇”本来就是以讹传讹,古人解释所谓的“王”,不完全是霸王的意思,古人造“王”字很有意思,三思而中分,取得均衡为王,均衡方能平静,在人就是内心取得平静方为王。
    主人翁冉阿让本是个基本上没受过教育、接替自己死去的父亲俢剪树枝工作的工人,一直帮助贫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一年冬天他失去了工作,因为不忍心看着这些孩子被饿死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徒刑。又因不甘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19年,出狱之后,他来到迪涅镇,但因他的身上背负着苦狱犯的罪名,没人愿意为他提供食宿,当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遇到了米里哀神父(有些译本又译成卞富茹主教)为他免费提供了晚餐和住宿。但19年的苦狱生活早已使冉阿让心如铁石,见到米里哀主教家唯一的一套银具他心生贪念,差一点杀了睡梦中的米里哀主教,他趁着夜色携带银具逃跑结果又被侍卫队抓住了(真够悲催的)。冉阿让谎称银质餐具是主教送他的,当侍卫队让他和米里哀主教对质时我们能想到冉阿让窘迫、惶恐的心理,但米里哀主教却帮他圆谎并且又送他最后的两盏银烛台,冉阿让完全懵了,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的拼抢,哪有利益拱手让人的道理。当米里哀主教给他说:“我已经用主的力量洗净了你的灵魂,你不能再做坏事了,拿着这些银具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吧!记住我们之间的约定”。主教这句话,应该是和冉阿让的世界观是抵触的,内心善恶的交战使他处于混沌的状态以至于他踩住了一个小孩的银币而不自知,同时烦闷的叫小孩滚,导致自己又犯下罪恶而追悔不已。米里哀主教为冉阿让播种了善的种子,正如主教所言:“我已经把你的灵魂从黑暗中救了出来,你不再是一个恶人”。米里哀主教融化了一颗冰冻了19年的心,冉阿让渐渐明白了主教的话,就像在一片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亮,他开始悔悟自己19年来丑恶的生活,他哭得越凶,心里的光亮就越亮。善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当然小说是具有传奇性的,冉阿让去恶从善以化名马德兰的身份来到海滨特勒伊城,因为改进了黑玻璃的制造工艺,大大地缩减了制造成本,冉阿让获得了惊人的利润,他修建工厂解决了该地区大量贫民的温饱问题。并且乐善好施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拥戴而成为市长。冉阿让给工厂定下规定:凡是品行不端的人都会被辞退。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的冉阿让对“善”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对“善恶”的界定是人为的、主观的、教科书似的,正因为这种“善恶”的明确性,造成了厂工“淓丁”的悲剧发生。年轻的“淓丁”因为不谙世事,天真而充满幻想,结果生下“珂赛特”这个私生女,“珂赛特”不但成为了她人生永远的污点还变成了小旅馆主人德纳第的摇钱树。吸血鬼德纳第不断地利用“淓丁”对“珂赛特”的爱和愧疚,逼得可怜的“淓丁”被工厂开除后卖头发、卖牙齿最终沦落为受尽世人欺辱的娼妓。正如“淓丁”所言:“越堕落就越黑暗,越堕落就越混乱,越堕落就越深陷不能自拔”。(所以人呀在这一生中不管遇到多不公平的事儿,不管遇到多不痛快的事儿,自己也要以“戒”为师,不要率意而为呀。)“淓丁”的悲剧当然和她自身的素养脱离不了关系,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社会没有给她改过自新的机会,而冉阿让的善恶分明恰好使她成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当冉阿让遇到淓丁终于才明白了从善不仅仅是摒弃、隔绝恶的趣向,从善更不是洁身自好,从善还有导恶向善的义务。而常人是不会理解这一点的,所以当马德兰市长去宽容娼妓的唾脸警长沙威是不理解的,(沙威永远都不理解法律和人性的从善活动仿佛是并肩前行的双轨,但它们终究是平行不相交的,法律制止行恶,而人性从善可以导恶向善。正是因为沙威发现了法律的苍白无力所以感到万般的无奈和失望,而对法律无条件的忠诚和信从的他投身塞纳河成为最合理的归宿。)

幼小单薄、卑微的珂赛特从梦中惊醒只会程序化的应答:“夫人来了,我来了,我这就马上打扫。”并且梦魇般的在墙角胡乱地找着扫帚的她很幸运遇到了冉阿让。冉阿让陪伴伤痕累累的珂赛特,他把小小的珂赛特看做了他生命的全部,也许冉阿让这时才明白:从善是全身心的付出,世间对孩子身心的伤害不是食物和药物所能完全治愈的,唯有真善才是疗伤的圣药。同时我们也看到珂赛特早年的伤痛治愈过程是漫长的,从幼儿到少女都是穿着宽大的修女服,身体都是单薄的。有时候我在想呀:人能否功成名就,是否得到一时的利益真的很重要吗?回忆我们曾经恶意伤害过的人才是真正让自己心痛的时刻。

时光苒荏,转眼之间珂赛特已经成长为一个渴求爱情的羞涩少女。珂赛特是幸运的,她的母亲淓丁在她的这个年龄遇到的是一个登徒浪子,而她遇到的是有担当、有主见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马吕斯,从马吕斯对父亲的缅怀、对外祖父的原谅可以看出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年轻人。相同的绝世容颜却不同的命运,似乎是造化弄人。但其实珂赛特幸运的背后冉阿让的身影无处不在,对马吕斯身世的了解、从下水道救出重伤的马吕斯这都是冉阿让默默付出的结果。虽然马吕斯面对生活、对革命是幼稚的、可笑的,并且这个青年人的道德观完全来自于书本,(正因为这种真空中养成的道德感使他无法观察和想象“并非从真空中诞生的”实实在在的活人。人对他来说就是标签,外祖父=迂腐旧人,德纳第=救父恩人,珂赛特=甜蜜爱人。因此,“苦役犯”对他来说等于十恶不赦。他怎么能想象得到一个人会因为为亲人偷面包而失去十九年青春呢?)但阅历丰富的冉阿让对其人品是应该是肯定的,冉阿让不会将心爱的珂赛特交给一个登徒浪子。所以说和淓丁相同性格的珂赛特就有了不同的命运。冉阿让离开珂赛特是痛苦的,甚至对他而言是致命的,但这个时候的他何尝又不知道从善就是成全的道理。他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这对年轻人,其实也真正懂得了爱。其实也完成了去恶——向善——有爱——宁静的心灵成长历程。

世人皆信善有善报,更愿意相信:不是不报、时候不到。但在冉阿让心里报与不报可能都不重要了,对他而言从善或许只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态度、从善只是对米里哀主教的一个承诺而已。垂暮之年的冉阿让对着一对终身与他相随的银烛台自语:我已经尽力了。是呀从善在于尽力,并不注重结果,这才是真正的行善。抱着目的的行善还是利己行为,跳不出狗咬尾巴转圈圈的死循环。只有心生悲悯,对世间充满爱才能真正地跳出自我的死循环。从善的真正目的就是懂得世间的爱,只有懂得了真爱才进入生命的宁静、感受和谐的美,这种悠然自得的乐非世间的得失之乐,来源于世间,但高于世间的得失,包容世间的善恶。和藕深陷污泥却能开出圣洁的花是同一个道理。我愿与冉阿让一起走完心灵从善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