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第二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验中进行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方法 选择我院检验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70例血常规检验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静脉血检验和末梢血检验,对比两种不同采血方式的检验指标结果情况。结果 末梢血检验对于PLT、MCHC、Hb、WBC、RBC等血常规指标检验结果均明显低于静脉血检验,而其HCT检验结果则明显高于静脉血检验(P<0.05)。结论 与末梢血检验相比,静脉血用于血常规检验,对于相关指标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准确性更高,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静脉血检验;末梢血检验
血常规检验是多种疾病患者常规检验内容之一,这一检验方法操作简便且准确性较好,能够对患者的血液相关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判断,并为其疾病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基础。血常规指数的变动会直接受到患者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因而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各项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也较为复杂,容易出现检验结果误差,而且不同的采血部位也会直接影响检验的结果。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是血常规检验过程中较为常用的两种采血方式,但两种采血方式所产生的检验结果也存在特定差异,因而本文就以我院检验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70例血常规检验者为研究对象,对血常规检验中进行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检验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70例血常规检验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对研究目的和过程知情且认可。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范围22~49岁,均值(36.5±12.5)岁,疾病类型:消化道疾病12例,心脑血管疾病16例,泌尿系统疾病18例,呼吸系统疾病24例。
1.2 方法
全部观察对象采血前1d内均禁食高蛋白质和过于油腻的食物,限制其饮酒量,全部70名观察对象均分别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具体操作:研究对象均采集空腹血液标本,首先采集静脉血,在肘静脉处用压脉带系紧,保证静脉完全显露,常规消毒采血部位皮肤,采血操作通过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剂的无菌采血针连同真空负压抗凝管完成,每次采集量为3ml,充分混合后告知研究对象休息片刻,随后开始采集末梢血,采血部位为无名指或是中指的指尖,首先使用75%乙醇进行消毒,使用无菌采血针刺破指尖皮肤,血液自然流出后用消毒干棉球将第一滴血擦掉,随后使用抗凝管采集40μl血液标本,加入160μl的EPK稀释液后均匀混合。使用全自动血检仪分别对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检验,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开展检验,样本检验前均需要检查其各项指标是否在可控范围内,且采血和检验时间差不应超过4h。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观察对象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 、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等血常规指标情况进行检测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团队全部工作人员均通过Excel表格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记录,经SPSS22.0软件对表格进行处理分析,以此为依据判断整体疗效。
2 结果
末梢血检验对于PLT、MCHC、Hb、WBC、RBC等血常规指标检验结果均明显低于静脉血检验,而其HCT检验结果则明显高于静脉血检验,不同采血方式对于血常规指标检验结果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种采血方式的检验指标结果比较[x±s]
组别 | 例数(例) | PLT(×109/L) | MCHC(%) | Hb(g/L) | WBC(×109/L) | HCT(%) | RBC(×109/L) |
末梢血检验 | 70 | 206.30±32.44 | 27.46±2.23 | 102.48±10.32 | 5.36±0.52 | 41.24±5.23 | 3.50±0.42 |
静脉血检验 | 70 | 223.12±31.55 | 28.66±2.55 | 113.82±11.48 | 6.30±0.72 | 33.36±4.12 | 3.82±0.66 |
T值 | | 3.110 | 2.964 | 6.146 | 8.855 | 9.902 | 3.422 |
P值 | | 0.002 | 0.004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3 讨论
人体本身具有特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因而人体发生一些疾病后,身体并不会直接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血常规检查则能够以血细胞变化情况为基础,对一些疾病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其中,红细胞(RBC)能够直接参与人体氧运输循环,因而也是用于判断患者有无贫血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主要依据[1]。白细胞(WBC)属于一种免疫系统,其对于外界病毒有抵抗的能力,因而白细胞计数也是临床上常用的免疫力评定标准,正常人体白细胞数量在(4~10)×109/L之间,若超出或是低于正常范围,则都说明人体处于疾病状态。血小板(PLT)属于一种人体凝血止血物质,也能够支持和营养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助于降低人体毛细血管的脆性,能够直接说明人体的造血功能情况[2]。
末梢血是以往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血常规采血模式,其主要来源是毛细血管,在采血过程中需要挤压采血部位,而这也会导致外界物质参杂到血液中,进而破坏白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影响白细胞检测的准确性。同时,末梢采血时间相对较长,会降低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并出现凝血块,因而相比之下静脉采血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好,更加接近各项细胞的正常水平。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过程中,需要较多的血液标本量,而末梢采血每次的采集量较少,多次采血也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而静脉采血的血液采集量较大,可以重复操作,且误差率较低[3]。
综上所述,与末梢血检验相比,静脉血用于血常规检验,对于相关指标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准确性更高,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史琪,关丽娜,麦培培,等.采用人体静脉血体外模拟制备混合性血栓的试验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2(2):226-229.
[2]夏萍,张雪,郑爽,等.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和静脉血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9, 25(24):182-184.
[3]陈吉虎.探究静脉血和末梢血在血糖检验上的差异[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9, 40(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