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耦合路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4
/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耦合路径分析

王美龄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对于各高职院校的发展而言,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一大因素。而在实际的课程思政发展过程中,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则是课程思政发展的一大新思路。因此本文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耦合路径进行具体分析,文章首先探究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接着具体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耦合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基础,探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耦合的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教师;学生

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耦合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乏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重点指的是精神文明,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价值取向以及精神追求。正是由于有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才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传承了道德理念,更是传播了文化思想,同时也蕴含了不同的精神观念。中华文化并不只是单一的文化体,这一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蕴含了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囊括了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价值以及不同的知识。总体来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内容以及高尚的道德,也是国人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行为进行规范的重要准则,同时也是其精神归宿所在。而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来看,高职课程思政本身属于创新性的理念,其主要的教学任务是立德树人。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立德树人的因素,有助于高职教师构建全程化的育人格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对不同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并逐步提炼,各类专业课程将与思政理论课向着同一方向发展,所发挥的协同效应有助于高职院校立德育人目标的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与课程思政耦合过程中,突出了传统文化所具备的深刻影响力。例如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语文课程,就传递了古典文学的特征,其中所蕴含的不同历史阶段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促进,确保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耦合问题分析

(一)未寻到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耦合点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进行耦合,其重点在于校方及教师的推动,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并未找到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耦合的点。诸多高职教师针对理论以及实操性的课程实践工作较为重视,而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问题,诸多教师尚未寻到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耦合点。一方面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单一地认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能提升学生的课业成绩,也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在寻求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耦合点时,过多地将耦合点放置于社团活动之中,而忽略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挖掘这一耦合点,未对课程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进行开发。如此以来,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实际的教学课程相割裂,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耦合就愈加困难。

(二)缺乏传统文化理论体系做支撑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的责任。但从现如今高职院校内部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耦合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内部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理论体系做支撑。在融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缺乏操作性强、系统性强、推广作用强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在学科教材的编制问题上,高职院校为未打造与教学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教材作为指导;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存在着诸多专业,而不同的专业都会与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教师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不同的课程体系进行融合,就需要高职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寻求融合点。在缺乏相应的薪资激励以及晋升激励作为前提的情况下,高职教师并不具备挖掘传统文化于课程教学中的积极性。另外,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博大精深、内容庞杂的特点,不同的高职教师对不同的传统文化也有着差异化的理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各类素材的选取以及解读都具有过强的主观性。如此以来,在缺乏传统文化理论体系的支撑下,各类文化教学活动所发挥的效果并不强。

(三)文化教学内容及形式较为单一

高职院校内部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通过社团活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所具备的社会影响力。这一耦合方式较为单一,不具多样化特征。仅仅通过社团活动发挥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效果具有阶段化特征。例如部分职业院校会开展汉服秀、名师大讲堂、包饺子等活动,这类活动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有声有色的社团活动也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挥正面效应,但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到课程思政中,就需要运用更加多元化的举措,社团活动这一活动持续性不足,覆盖面有限,单一运用这一形式,高职院校内部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同样会面临持续性不足、覆盖面不广的问题。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耦合路径探究

(一)抓住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耦合点

推进高职院校内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校方以及教师就应当抓住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耦合点。要站在人才培育这一立场上,抓住耦合点,并全面推进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耦合。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的思政教育本身就不具有突出地位,在这一背景状况下,院校内部党委部门以及教务部门,应当抓住优秀传统文化所具备的内涵和价值,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并将课程思政建设责任肩负起来。抓住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课程思政其中的耦合点,包括耦合规划、耦合思路、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党委以及教务部门要在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并推动高职院校全校参与到文化及课程思政的耦合中;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就是实施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引领高职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群,高职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的是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教师要抓住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耦合点,将育人工作与自我修养相互统一,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专业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实际建设工作之中,让思政理论课和专业性的课程相互融合,把握课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并打造出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依托,组建专业化的思政教师团队,从而在高职院校范围内逐步推进课程思政的发展;另外,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和课程思政的耦合问题,学习方式同样是一大耦合点,重点在于要确保高职学生在耦合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下,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人们的思想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高职院校要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就应当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实际的课程教育相互融合,让高职学生充分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并引导高职学生自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探究优秀传统文化所具备的精神特点。如此以来,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耦合中占据的主体地位,课程思政的发展目标就更加容易实现。

(二)构建专业教师及思政教师沟通学习的体系

高职院校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耦合,就应当体会到育人的重要意义,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将育人以及育才这两个目标相互统一,校方以及教师还应当运用协同共育的措施。高职院校所开设的通识课、思政课以及专业课共同发挥了育人这一作用。但专业教师以及思政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相对较少,高职院校内部的专业教师以及思政教师各自负责各自的课程,这就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发展。校方应当推动教师之间沟通协调机制的构建,成立专业教师以及思政教师共同学习的体系,并按月召开共同学习研讨会,以课程思政的发展为研讨主题,探究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耦合的路径,所包含的具体元素包括内容、手段以及方法。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思政教师团队更需要在课程思政发展过程中贡献力量,使得整个教师团队充分理解思政育人的重要意义。而专业的课程教师则应当探索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的融合点,将专业实践与文化传播过程相互融合,并对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行更新。专业教师在提升专业课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对思政内容加以学习,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通过了解社会的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传递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提升课程思政所具备的感染力以及影响力。如此以来,在思政教师团队以及专业教师团队的共同作用下,高职院校并可以实现全方位育人这一目标。思政教师以及专业教师在进行协调和沟通过程中,都应当站在立德育人这一视角上,要将全面思政思想融入到教育全过程中,并逐步对思政教育进行创新。通过沟通协调的加强,使得公共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都能够发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积极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耦合,高职院校应当运用创新性的手段,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加以创新。针对具体的课程而言,高职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当对课程的主题进行精挑细选,并对教学的内容加以提炼。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思政理论相互融合,一方面,教师要挑选课程主题,在合适的课程主题的基础下,课程的教学效果便能够得到保证,这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前提。教师对课程主题的挑选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提炼,将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思政理论观点进行融合,确保专业的理论与思政所传递的文化价值保持相同的频率,如此以来,课程思政便有了具体的方向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所在地同样也传承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其中所蕴含的正能量要素可作为课程教学的主题,高职教师可从其中提炼课程的主题思路,并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在确保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考虑到高职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有限,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教学内容与现实相互贴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目标。例如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尤其是德育元素可被融入其中,各类爱国歌曲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容易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精神,而传统的手工技艺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则容易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如此以来,专业的教学活动与思政理论的教学保持了相同的频率;另外,在课程思政的形式创新方面,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教师可运用第二课堂提升教学效率,这一教学形式创新思路将线上的教学与线下的教学活动相互融合,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课程的融合更加紧密。基于课堂中所讲述的理论知识,高职教师可引导高职学生通过互联网信息系统对知识的起源进行检索,体会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文化性特点,是政治价值观的传递,高职院校所推行的课程思政,同样也需要承担继承并创新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职责,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通过课程思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正是与当今新时代发展背景相适应的。

参考文献

[1]崔爽.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中文类通识课程策略探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39-41.

[2]李宇威.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高职思政教育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9):86-87+90.

[3]陈丽君,陈雪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趋势[J].教育科学论坛,2021(12):26-32.

[4]王良.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模式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23(04):104-110.

[5]齐丽丽.“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48-49+55.

[6]宋玉红,高悦敏,刘义婧,许小丽.《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21,43(03):152-153.

[7]周中兴,李晓虎.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探讨——以中国古典文学课为例[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1,30(01):7-10.

[8]武来成,王冬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分析[J].文教资料,2021(05):68-70.

[9]陶莉,孟利琴.基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0,3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