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314500
摘要:目的:通过对侵袭性牙周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为侵袭性牙周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次研究起止时间:2018年2月-2021年4月,将接诊的9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纳入观察组,以同期进行龈下菌斑检查的9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对所有人员均实施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牙密螺旋体(Td)、直肠弯曲杆菌(Cr)、福赛坦氏菌(Tf)等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变黑普氏菌(Pn)、伴放线放线杆菌(Aa)检出方面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袭性牙周炎病原微生物较多,主要为Pg、Td、Tf、Cr,其他病原菌检出率较低,临床对侵袭性牙周炎诊治中应重视上述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关键词:侵袭性牙周炎;病原微生物;牙菌斑;龈下微生物;病因学特点
侵袭性牙周炎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牙周炎疾病,发病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牙齿松动或脱落、牙周附着丧失及其骨吸收等,对患者口腔健康、正常饮食起居均可产生不良影响。结合目前对侵袭性牙周炎的研究分析,女性患者发病率高于男性,且主要是因龈下致病菌感染而引起的病变[1]。通过对侵袭性牙周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在于全方位知晓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便于更好的开展治疗,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牙周炎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对其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予以分析,在于更好的指导侵袭性牙周炎的诊治工作,详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起止时间:2018年2月-2021年4月,将接诊的9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纳入观察组,以同期进行龈下菌斑检查的9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男性35例,女性55例,年龄:18-36岁、平均年龄(27.45±4.20)岁。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51例,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27.58±4.25)岁。观察组患者综合症状表现、血常规、牙周探针和牙周袋测量、口腔X光片检查等确诊为侵袭性牙周炎。纳入标准:(1)观察组确诊为侵袭性牙周炎;(2)所有人员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3)研究前半年内未进行牙周治疗、未服用抗生素药物者;(4)无咬合关系异常者;排除标准:(1)妊娠期妇女;(2)长时间服用避孕药患者;(3)合并其他口腔疾病者;(4)长期有吸烟史者;(5)相关检查资料缺失者,两组人员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满足可比性(P>0.05)。
1.2方法
从所有人员4个第一磨牙近中颊侧取样,收集菌斑,观察组要求取样点PD≥5mm,AL≥2mm,局部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区域应排除。对照组取样点中PD≤3mm,AL-0,BI≤1,其中BI为出血点,PD为牙周袋的深度,AL是附着丧失。取样完成后对样品进行处理,然后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完成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具体参照相应的试剂盒操作说明书,按照试剂盒的操作说明书规范性完成分析,整个操作由经验丰富的实验室人员完成,全程符合质控要求。
1.3观察指标
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人员中相关病原菌检出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差异性(2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牙密螺旋体(Td)、直肠弯曲杆菌(Cr)、福赛坦氏菌(Tf)等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变黑普氏菌(Pn)、伴放线放线杆菌(Aa)检出方面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数据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人员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分析[n(%),n=90]
组别 | Pg | Pi | Td | Cr | Tf | Pn | Aa |
观察组 | 72(80.00) | 15(16.67) | 71(78.89) | 73(81.11) | 75(83.33) | 27(30.00) | 2(2.22) |
对照组 | 17(18.89) | 0(0) | 5(5.56) | 26(28.89) | 10(11.11) | 29(32.22) | 0(0) |
χ2 | 67.231 | 16.364 | 99.200 | 49.585 | 94.180 | 0.104 | 2.022 |
P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747 | 0.155 |
3、讨论
根据目前对侵袭性牙周炎的研究分析,疾病进展迅速,且与慢性牙周炎疾病在临床表现、微生物检查、化验等方面有所不同。与此同时,随着侵袭性牙周炎发病率在不断增加,重视对其病因研究对疾病预防、治疗均有重要意义。当前侵袭性牙周炎的病因机制尚未完全掌握,其中以某些特定细菌的感染、患者机体防御能力缺陷为主要原因,当然环境因素、行为因素也会诱发以及加重侵袭性牙周炎,比如长期吸烟、不注意个人口腔卫生健康等[2]。
根据文献中关于侵袭性牙周炎病因特点的有关研究结论,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为伴放线聚集杆菌,也有相关研究指出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病原菌具有多样性,并非单一性病原菌影响结果[3]。部分研究指出侵袭性牙周炎在发病后可引起过度的宿主反应,引起伴放线等相关病原机的聚集,进一步使得牙周组织出现破坏,加速病情发展。有研究指出侵袭性牙周炎是多种病原体感染并识别受体引起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生以及病情发展,同时也证实了侵袭性牙周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4]。
本次研究中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相关病原菌予以检测分析,同时以健康人员作为对照,从研究结果方面分析,侵袭性牙周炎患者Pg、Td、Cr、Tf等检出率在80.00%左右,总体检出率较高,而Pi、Pn、Aa等检出率相对较小。研究结果提示侵袭性牙周炎的病原菌具有多样性特点,临床治疗中需要强化基础治疗,合理选择抗生素药物便于同时对多种病原菌发挥作用,保证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文献认为侵袭性牙周炎全身应用抗生素阿奇霉素辅助牙周基础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阿奇霉素是常用的一种抗菌药物,其能够多种多种病原菌发挥作用,因而有利于同时杀灭侵袭性病原菌的不同微生物[5]。
当然由于本次研究中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数量较少,且不同患者基本来自同一个地区,可能对研究结论产生影响,实际地区、种族、年龄等可能会对病原菌分布特点产生影响,因此,后续研究中还应从多方面入手,全面了解各种病原菌的微生物特点[6]。
综上所述,侵袭性牙周炎病原微生物较多,主要为Pg、Td、Cr、Tf,其他病原菌检出率较低,临床对侵袭性牙周炎诊治中应重视上述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怀勤,徐扬,高玉,等.基础治疗在牙周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20,7(52):49-50.
[2]王少星.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08):98-99.
[3]王丽,陈贤,于钦,等.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米诺环素对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牙周致病菌的作用分析[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19,28(04):219-223.
[4]林美慧.非手术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不同牙周袋深度位点的影响及可疑致病微生物特性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9,28(08):125-128.
[5]刘萍萍.全身应用不同抗生素辅助牙周基础治疗侵袭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2):149-150.
[6]王馨.侵袭性牙周炎治疗和定期维护对慢性扁桃体炎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