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楠溪童谣课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2

如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楠溪童谣课程

朱倩慧

永嘉县上塘黄屿小学, 浙江 温州 325100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除国家课程外,地方课程和学校结合实践、自主开发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传统本土文化和地理人文化境。地方课程具有开放性,已经成为了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地方教育的本土特色,也给师生提供更好的机会和空间,利用身边已有资源,不断扩大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地方特色;楠溪童谣课程

学校是以培养学生“诚善”为目标,了解乡音、感受乡情,以课改为载体,努力构建“以诚养德,以诚启智,以诚健体”的基础课程与“善知以明志,善行以创新,善艺以自信”的拓展课程想结合的学校课程体系。

情境描述:

《楠溪多山又多岭》的三种教法

教法一:

初备楠溪课程《楠溪多山又多岭》一课时,我以为在永嘉土生土长的同学虽然不会对此童谣耳熟能详,但是也会是对家乡童谣兴趣盎然的,因此我在课前导入环节设置了直接播放音响资料。鉴于此课内容是自编的校本课程,并没有现成的音响资料,故而我设计以当地一村民原生态的形式表演将童谣原汁原味地展示给学生。不料上课伊始,学生一听到音乐,不但不对此感到有兴趣,反而哄堂大笑,反应十分地强烈。询问之下,学生们表示对这首童谣并不熟悉,有的直说完全没有听过,纷纷表示播放的音乐跟不上潮流,并不如流行音乐好听,他们对童谣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学生对楠溪童谣的陌生。

教法二:

针对学生对本土音乐隐约的排斥反应,我开始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为什么学生对本土音乐不感兴趣,怎么样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够让学生接受楠溪童谣,并且承担起传承楠溪文化的重担。为此,我对学生对家乡童谣的了解程度和看法做了一次调查。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家乡童谣的接触途径多是地方组织的民俗音乐专门演出或是过年时的表演。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喜爱玩闹,对童谣的了解没有深入,缺乏接触和了解。并且在信息化的今天,本土音乐传播相对薄弱,学生更喜欢流行音乐。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生的对童谣的看法和对课堂设计的研究,决定通过学生生活中熟知的音乐进行课堂引入。于是以一首当地传唱度较高、耳熟能详的游戏童谣《拉锯》为导入点,让学生在熟悉的音乐环境中,带领全体同学一起游戏进入课堂,根据游戏童谣《拉锯》逐步引入到楠溪童谣《楠溪多山又多岭》的教学中。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思考和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的适当修改,“亮相”的机会终于来了。果不其然,通过设置学生熟悉的音乐学习环境为课堂引入,使得这次的教学成功了一大半。

教法三:

但这次的暂时成功,并不能达到我想要的程度。于是我再一次思考,一节楠溪童谣课程的设计是不是可以融入更多的本地特色文化,而不是单纯的歌唱教学,或者是对作品的熟悉。但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呢?苦苦思索中,偶尔一天游走楠溪江,楠溪多滩林,滩林边有许多的鹅卵石,偶尔看到有孩子拿在手里对对碰,石头碰撞发出击石之音。转念一想,地方课程便是积极引导师生就地取材,利用身边有价值的资源以扩展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何不直接就地取材,将鹅卵石作为伴奏的乐器融入于课堂之中。上课一开始,我就请学生拿出鹅卵石拍节奏按节奏朗诵。学生们对这种伴奏方式感到好奇,跃跃欲试。他们一字一句有板有眼,课堂氛围进入佳境,这令我非常高兴。他们通过用鹅卵石击打节奏,对这首童谣产生兴趣,从而了解到楠溪童谣的节奏特点、歌词特点、基本音乐常识等知识。最终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也是本课的重难点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落实。

开发传统本土文化资源,补充完善校本课程教学的内容,首先要求教师全面地深入生活,挖掘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对资源做深层次的认识和研究,灵活处理教材,挖掘本土的精神资源。这不仅要求教师有善于发现和总结的能力,更是一个长期的充满艰辛和乐趣的时间过程。

导入部分我将《楠溪多山又多岭》编成了一段小快板配乐朗诵,自己在私底下排练了几回,发现有趣中又有一点俏皮的感觉。到第二天上课时迫不及待一试,学生兴趣极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总是能很愉悦地地接受,探究。因此,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学生喜欢说方言,是以童趣表现的形式。

问题讨论:

  1. 如何将楠溪童谣与生活密切联系

  2. 在实施楠溪童谣课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 小学阶段应如何培养学生对楠溪童谣的喜爱。

反思与分析;

从以上教学案例中可以感受到楠溪童谣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楠溪童谣原本就取材于生活。解读中,我发现这也是一种历史文化,楠溪童谣唱出了楠溪历史,使我们感受先辈们辛勤恳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反之,通过这种历史又可以使我们真正体验楠溪童谣的魅力,用宏观的角度去认识楠溪。但将楠溪童谣以课堂教育的方式传播给学生,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众所周知,教育是为了学生能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确切问题,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注重教材忽视生活,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当结合实际。日常生活中好素材比比皆是并且贴近生活,却往往视而不见,只以为课本就是课本,以教材为主,忽略了生活性。

我们正处于网络全球化的时代,在网络上可以很轻易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从网络寻求娱乐。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媒体的传播更加快速便捷。音乐的传播度越广,人们对音乐的熟悉程度越高。然而,本土音乐文化在媒介的传播这一方面还是相对薄弱的,传播度不广导致了人们对本土音乐的认知不够。不仅如此,人们对本土音乐的接触途径不多,大多数人对传统音乐的认识仅仅是从课本和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平时生活中最多是从当地为数不多的专门民乐表演中了解本土音乐的。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流行音乐,但是许多当地独有的本土音乐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被淡漠化,伴随着时间的流失,渐渐地成为了流逝的记忆。

(一)资源题材的选取

我认为一节好的楠溪特色童谣课程,不单单是一首童谣的教学,而是对楠溪生活文化的解读。《楠溪多山又多岭》是早前老百姓挑担走乡间所唱,其中涉及的麦饼、香柚、麦芽糖等都是永嘉特色食品,挑货郎挑担串巷叫卖学生更是熟悉,这些都源自生活。歌中风景的描述更是唤起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这些资源题材是一节好课的精彩亮点。所以,我通过几次教学的对比,尤其将鹅卵石带入课堂,击节奏、念歌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所以认为设计本土特色文化课程我们应深入生活,挖掘接地气的题材。

(二)尊重学生的兴趣

现代教学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的原则,我们尊重学生,师生互助、愉快课堂。这也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去配合学生的兴趣点。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投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感受、表现、欣赏、创造以及学习的机会,最终为学生传承永嘉楠溪文化奠定了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用方言演唱童谣、扁担扛上肩、牛筋琴拿上手。

(三)教师自身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开发楠溪课程、进行楠溪课程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这不仅要求教师有着宽广的教学知识、挖掘教材的毅力,更是要求教师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去展示。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教师应把全体同学的普遍性特征和不同个性有机结合,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课程,享受乐趣,表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