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 211800
摘 要:中西方迥异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导致了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本文以中西方传统建筑为比较对象,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所追求的和谐美进行美学比较与研究,揭示出中西方传统建筑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传统建筑;和谐美;中西差异;文化内涵
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追求,记载了人类文明的前进脚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审美理想都以和谐为主。但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其建筑艺术在形制、布局、空间、体验和内涵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是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和谐美
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中推崇的“和谐”,是辩证统一的“中和观”,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营造中的表达,它主张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寻求整体的统一与融合,强调将人、自然和建筑物构建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内涵,这一内涵也影响了建筑营造的布局、形制,乃至规划、选址等方面。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两家。儒家思想的“和”,即“和谐”,代表人与社会的和谐,象征对应理性的“礼”,是儒家秩序严谨、等级明确的文化象征;道家思想的“和”,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象征对应感性的“乐”,是道家自由浪漫、逍遥出世的文化象征。这种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骨架,孕育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和合之美。
在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和道家思想中提倡的“自然无为”,主导了社会文化结构,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内涵。中国古代人民通过建筑布局和内部空间的对称均衡、韵律节奏等形式及材料、色彩、装饰等具象的表现方式呈现“礼乐和鸣”的和谐之美。例如,中国古建筑中极具曲线美的大屋顶,既用丰富的形制来展现政治伦理色彩,又通过自身的曲线、上翘的飞檐、屋脊上的装饰物等,形成出檐深远、曲率舒展的生动形象,兼顾了曲直、刚柔、严肃活泼的协调统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上也体现了以和谐为美的追求,强化中轴线,让建筑及空间均衡对称,充满理性与秩序感。在中国的传统组群建筑里,多以南北轴线为主轴线,重要建筑及空间位于中轴线上,两侧对称布局,中国古代的都城、宫殿、坛庙乃至园林、民居莫不如此。整个建筑空间致力于营造和谐圆劲之美,讲求空间秩序的营造,体现了中国审美文化所追求的均衡。这种视觉形象,在宏观角度具有整体性的恢弘气势,在近观角度具有亲切感与审美情趣,在体验上给人以安稳端庄的质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和谐是在单纯中求丰富、齐一中求变化,在“统一”与“杂乱”中找到动态的平衡,多通过相似的构件按照规则排列来呈现韵律美,使建筑在立面、内部空间或布局上获得和谐的美感。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游廊,柱子沿廊道依次排列,在廊壁处用书条石或漏窗以曲折有序的方式排列,使得廊身通透,园内景致似隔非隔。这是用重复的装饰物循环放置,来增添其韵律,迎合游人赏玩的节拍。而这种设计赋予的视觉节奏,几乎所有传统建筑都有,看似自然天成,实则建造者在既定规则下追求创新,化有法为无法。
此外,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发展历程中,根据建筑的功能,形成了数的制度——模数理论。其外在是中国人民根据建筑特征等方面进行的经验积累,内在是理性和科学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表达。在这里,数字变得具象,成为一种表现和谐与秩序的手段。被中国人用在房屋的进深、台基以及装饰图案的用量等地方,被赋予了“礼”的意义。例如“城方九里;诸侯城按七、五、三里递减。王城门高五雄,城高七难,隅高九雄;诸侯城按三、五、七递减。”这种通过理性化的数字运用,使建筑形象变得节奏明晰的建筑营造手段,自古以来一直渗透在中国人审美观念里。
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从而孕育出宫殿、坛庙、园林、庭院等建筑瑰丽的丰姿,其中凝结凝结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在中国大地上,儒、道、释诸家学说的思想殊方同致,最后都回到中国审美追求的“人人之和”中,这种对“和”的追求,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视理性与感性相协调的审美主张。
二、西方传统建筑的和谐美
西方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一样,也呈现出了以和谐为美的审美特征。但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又造成了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西方传统建筑推崇的和谐,是通过工具与价值、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来实现的,是一种理性的、物理的和谐,它强调物的本质,求真、求实。这种思想在建筑上通过追求和谐来表达它更注重建筑的形式,在构筑空间时用确定的比例来使建筑比例协调、对称均衡。
这是由于西方美学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审美中的和谐是通过数字表现的。数学之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宇宙万物的源头,其比例可以构成和谐的事物。换言之,美就是由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具有“数”的比例的物体,即为和谐的物体,即为具有美感的物体,才显出整一与秩序。
西方古代建筑的和谐美与西方艺术是同步发展的。古希腊的和谐美,是通过希腊神庙柱式的比例来体现的。希腊建筑的柱式都被赋予了有韵律的和谐比例,遵循这严密的模数关系,其建筑各部分的比例都按照人体的比例来构造。每一种柱式都无比严谨地体现着理性精神和对健康人体的审美追求。总体来说,古希腊在建筑方面的审美精细而敏锐,他们通过比例恰当、结构合理、造型匀称来判断建筑的优劣,他们追求的建筑美是典雅、庄重的静态美。
古罗马的建筑审美在古希腊审美基础上,附加有崇“高”的美学追求,在建筑上通过宏壮的规模、磅礴的气势等来表现,其中蕴含着“举山河内外,皆匍匐脚下”的雄心壮志,这种和谐美是动态的。例如,万神殿作为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体现了古罗马的建筑审美。建造者企望通过将神庙修建得宏伟华丽,使神赐福、启迪他的追随者。在万神殿,建筑壮美的外观、崇高的心灵和超越自然的神性得到了登峰造极的统一。
西方古典美学中崇尚的理性思维到中世纪开始受到限制,这时候人们主张张扬神性,泯灭人性,以神的美来否认现实世界的美,其服务宗教神学的性质,造成建筑的比例、匀称、统一等外在形式美只是实现内在心灵与神和谐并皈依上帝的重要手段。在建筑空间的营造中,主要是通过建筑的色彩、结构、力度、布局等处理,极力渲染出神的精神和宗教气氛,以传达出人们对尘世的超脱和对天国的向往。
文艺复兴时期则是对中世纪神学的颠覆,在这一时期,理性的思潮卷土重来,人们再次提倡理性,推崇科学,反对愚昧,批判宗教。人们认为,建筑只有符合形式美法则,才是和谐的美。可以说这个时期的理性,开始从恰当的理性变成绝对的理性。
17世纪,古典主义的美学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西方传统建筑艺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蕴含的理性与秩序受到艺术家们的推崇,人们致力于探求具有永恒意义的、广泛而有共同性的美学规律,避免凭借经验和感受进行的创作。因此古典主义建筑把古希腊以来追求的数的比例关系的和谐发展到了极致,在布局中强调突出轴线、讲求对称。在这一时期,理想被绝对化了,传统理性中的工具与价值、目的与手段产生了分离。这种美学思想的僵化,直接造成起源于古希腊的和谐美思想开始进入衰落期。
沿着西方文化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古希腊至古典主义在传统建筑的审美追求中的和谐。不难看出,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理想的和谐美,是对空间的比例、造型的均衡、建筑的尺度等外在形式美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诠释。尽管西方古代建筑在某些形式方式方面有怪异的表现,但总体来看,西方古代的建筑艺术还是呈现出和谐的审美特征。
三、中西方传统建筑和谐美的不同内涵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建筑审美中追求的和谐,客观上来说是人对建筑的感受、是人的心理体验。这是建筑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各方面的统一。这种和谐可以通过内外两个层面来表现,外层面是建筑通过体量、造型所呈现出来的形式美法则;内层面是蕴含在可见事物背后的精神内核。因此,中西方古代建筑共同追求的和谐,尽管在建筑营造的形式美原则方面具有共通之处,例如,中西方的建筑都讲求建筑外观的对称、均衡、韵律等,但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西方不同的建筑文化离不开其发源地的地域文化。中国古代居民生活主要在平缓富饶的冲积平原上,习惯了日复一日的农耕生活,使得中国古代居民培育了对时令的敏锐认知。中国古代居民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养成了自然无为、“中庸”的思想特征。古希腊作为西方文化的发祥地,代表了璀璨辉煌的地中海文明,其分散、分立的众多岛屿,培育了古希腊民族的空间感,客观上形成了“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的认识。其不稳定的生活方式,使得西方人形成与自然、与外敌抗争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拼搏、求真等思想特征。
因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在其传统建筑上呈现出来的审美差异,实际上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的传统审美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文化,是以经世致用为目的,来实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其追求的“和”是人人之和;而西方传统审美文化则是一种宗教文化,反映人和神的协调与冲突,建筑作为献给诸神的庙宇,被视为是“人神以和”的物化表征,是崇尚神性的表现,其追求的“和”是人神之和。中西方传统建筑中体现出来的和谐观,前者偏人文,重求善;后者偏科学,重求真。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西方不同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其传统建筑追求的审美品格也大相径庭。因此,虽然中西方传统建筑都追求和谐的审美特征,但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审美尺度、审美追求和观念,中西方的建筑艺术也走上了两条泾渭分明的发展道路。
在如今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地文化高度整合,超越与突破已经成为了当代建筑美学的精神内核,中西方建筑文化只有在科学技术的创新下,将眼光投射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上,不断突破与转型,追求多元发展,才能建构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美学理论体系。
参 考 文 献:
[1]齐伟民 崔杨光辉. 试析中西传统建筑和谐美的文化内涵[D]. [1]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吉林建筑大学, 2020.
[2]苏欣慰 何巧华. 试论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旅游审美体现[D].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朱静鹏. 中西方传统建筑美学差异浅析[D]. 消费导刊, 2009.
[4]程婧媛. 柱式与“人”[D]. [1]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2014.
[5]刘月.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 复旦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