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摘要:本文介绍了武汉市垃圾收运及处置现状,对垃圾分类的政策趋势进行研判,针对武汉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垃圾分类 规划策略
武汉市2019年末的常住人口为1121.2万,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量达到1.25万吨/日。武汉市主城区生活垃圾的混合收集是现阶段主要的垃圾收集方式,居民将生活垃圾袋装后投放到固定地点,或投放在垃圾贮存容器(垃圾箱、桶、斗)中,由收集车直接上门收集运到临时收集点,通过转运车运到中转站,再通过机动车或者压缩车辆转运到填埋场或焚烧厂。
目前,武汉市已经形成“五焚烧、两协同、两填埋”的处理格局,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14100吨/天、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800吨/天。其中中心城区有2座垃圾处理设施。从现有运营设施状态来看,除了华新长山口垃圾预处理厂、华新陈家冲垃圾预处理厂、长山口垃圾卫生填埋场外,其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多数基木接近饱和状态甚至超负荷运行,武汉市正在陷入垃圾围城的危险当中。
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2000年住建部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八个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2011年国务院转批住建部等16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标,明确规划引导、源头和过程控制、收运网络和设施建设、组织保障和监督考评等具体要求;2014年,住建委、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和商务部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工作的通知》,重点强调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地方性法规建设、多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分类试点实效和废弃物处置情况,首批确定了26个示范城市(区);2016年10月,住建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环保部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2020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垃圾清洁焚烧能力占总处理能力的50%以上的目标,对垃圾焚烧处置设施选址、项目标准和配套措施做出要求,推动垃圾焚烧设施从“邻避型”向“邻利型”转型;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的目标;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从上述政策推行可以看出以下转变:一是试点范围不断扩大;二是参与的部门不断增多;三是从顶层设计逐渐落脚到习惯的养成。
3.武汉市垃圾分类存在问题
虽然武汉市2017年就制定了《武汉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却难以全面铺开。经过一个阶段的试点后发现,分类收集工作尽管在面上有所铺开,但是在分类的质量上存在许多问题。分类收集工作推行受阻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居民没有意识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和作用,积极参与分类的意识尚不到位;二是居民缺乏相关知识,还不能分清什么是“有机垃圾”、“无机垃圾”;三是缺乏垃圾分类收集的相关设施设备及配套管理手段。
武汉市生活垃圾的混合收集是现阶段主要的垃圾收集方式,虽然前端进行了分类,但在收运环节出现了“先分后混”的矛盾。直接反应了中端收运、处理体系并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信心,也降低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效果。在转运和处理设施落地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邻避效益问题。
生活垃圾具有双重属性:一是资源性,二是污染性。与这两重属性相对应,现实中存在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两套系统。前者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废品回收者、拾荒者等构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主体,主要着眼于回收利用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后者主要是城市政府环卫部门及其下属的或者纳入其管理的企事业单位,主要对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现实的问题是,这两套系统同时运行却相互割裂、各行其是,没有被分类出的可回收物就会进入到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被环卫部门清理了。特别是随着再生资源价格的下降,生活垃圾中低值量少的可回收物混入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的比例大大增加。
在确定垃圾分类标准时,要明确垃圾分类标准的具体项目,使现实中的每一种生活垃圾都有相应的投放位置。但是就武汉而言,如果把全部生活垃圾都一一归类,不但在相关知识积累上是不可能的,也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分类成本,在现阶段是不切实际的。基于此,在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构建过程中,也应注意“优先级”,即根据生活垃圾的不同组分进行选择,优先对容易分类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再对其他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并发到每个居民家庭和单位。同时对于不同场所(小区、道路、公园等)科学布置不同垃圾收集容器。
根据垃圾分类运输的要求,统一配置分类运输车,并研究餐厨垃圾就近处理的可能性,如在垃圾房以及转运站布设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尽量在前段将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垃圾的填埋量与焚烧量。湿垃圾由环卫收运企业采用密闭专用车辆收运,严格落实作业规范,避免收集点对周边环境影响,避免运输过程滴漏、遗撒和恶臭;干垃圾由环卫收运企业采用专用车辆收运。靠近静脉产业园的考虑直运,距离较近乡镇考虑合建。建议统筹各项处理设施布局,引入静脉产业园区或环境园的理念,建立以园区为核心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系统,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并组成垃圾处理的循环产业链,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垃圾处理的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同时,还减少了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数量,降低了选址难度。另外针对设施落地难的问题,可采用对现有垃圾转运站实施升级改造、加强垃圾设施建设时序管控、系统构建公众参与机制、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等多种方式,降低“邻避效应”。
加强部门协作、跨部门协同,克服废旧报纸、餐厨废弃物、电子垃圾、医疗废弃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甚至找不到管理部门的问题,加强政府部门、金融部门、生产厂商、环保组织、志愿组织和普通公众在资源物分类回收、分类收运、分类处理、修复和再利用中的协同作用。联合社区居委会、物业、环卫,将原有的再生资源回收从业者融入其中,形成专业回收队伍,通过前期保洁员入户收集,居委会同步指导,促进居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同时利用手机APP建立“互联网+”社区垃圾回收模式,对居民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积分和预约上门回收,促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生活垃圾分类网络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叶晓东, 胡红, 黄叶华. 城市环卫设施布局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基于宁波的规划实践[J]. 上海城市规划, 2016(5):65-70.
[2] 周雨绮, 叶枢华, 姚竹茜,等. 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0(7).
[3]孙晓杰, 王春莲, 李倩,等. 中国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J]. 环境工程, 2020(8):65-7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