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枫荷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201101
摘 要: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探索与改善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不断发展。如今,闲暇之余,人们倾向于去体验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本文以昆山市张浦镇康居乡村为例,分析美丽乡村景观中关于本土郊野植被配置及造景方面的感受,旨在倡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尽量采用原生的植物,形成能自我更新的生态群落。
关键词:康居;郊野;自然生态;植物造景
张浦,地处太湖流域东部,镇域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具有优良的地位位置及气候水文条件。东临国际大都市上海,西依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位于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市的版图中心。京沪高速、苏沪高速公路、沪宁城际高铁近在咫尺,水路经上海港、张家港、太仓港可直接出口。先后被认定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卫生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同时被列为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之一。本项目正是张浦镇25个乡村中的四个乡村(朱家埭村、罗家浜村、大熬村及赵陵村),古朴江南风格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溪水绕村而过。本文重点分析该康居乡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造景,打造特色自然生态植被景观。
一、勘察分析自然植被、合理利用资源
本村庄水文环境好,现有植被资源丰富。现场考察发现,该区域原生植物主要是:红叶石楠、山楂、海桐、高杆女贞、广玉兰、杏树、杜梨、榆树、合欢、香樟、朴树、乌桕、枣树、黄杨、柽柳、枫杨、无患子、楝树、黄山栾树、榉树、冬青等。我们在植物选配中,考虑到人的行为习惯,最大程度的保持本土区域的原生态植物群落,对乡土表现并不好,病虫害多的树种淘汰;而生长特征表现良好,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加以推广。杜梨就是后者,它生性强健,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盐碱土仍然正常生长;它树形优美,花色洁白,是集乡土与观赏于一身的优良树种,我们用作行道树、点景树、遮阴树,景观效果异常出色。我们在尊重地域性的同时,还合理利用资料变废为宝,例如,原生湿地植物芦苇,因适应性强,生长快速,对同区域的其他物种造成影响,我们需要对它的生长区域加以控制。清除过程中,我们将其地上部分变废为宝二次利用,用作园建设施的材料或者燃料;保留部分,配合自然草甸、花境组合和湿生植物,丰富自然植被。同时,我们也引进了新元素,避免毫无改变,千篇一律地重复。如原生植被比较单一的群落,需要增加亮点,搭配无毒无害的香花植物;形色单一的草地,撒上野花种子,形成草花草甸景观。
二、因地制宜、生态造景
1、设计定位。设计结合功能布局,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块的衔接,凸显由林、田、水、路形成的原生态景观,富有节奏,形成起、承、转、合的景观序列和丰富的景观效果。结合各种新的造园思想和技术,以自身区域的特色为基础,加以扩展形成“人与自然是和谐而亲近的”设计理念。在以农业为主的村庄,环境提升的主要内容,就是充分利用现状条件,对村口、桥头、村民活动场地进行重点整顿,形成主要的公共活动景观节点;对河道、池塘进行清理,对水岸线、滨水建筑、滨水绿地进行梳理,形成软硬兼备的滨水景观;对村庄主要道路沿线的民宅及绿地进行疏通和组织,形成有序的景观空间。
2、种植设计理念。生态优先、自然群落——植物种植生态性优先,乔木和灌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现状地形,充分发挥适生乡土植物的优势;因势利导、突出主题——与张浦自然植被风貌相结合;层次分明、科学合理——选择基调骨干树种,突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优化植物结构。
3、生态造景、季相分明。植物景观表象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它们在不同季节或色彩斑斓、或绿树成荫、或硕果满园、或冰雪皑皑,植物空间随着时间变化的程度体现了其空间环境的特征,这便是大自然给生命带来的律动。这些自然植物根据其不同的季相特征互相组合搭配,一经种植,必然出现季节交替,形成空间艺术美。例如,在冬季,有着倔强特质、色彩艳丽的红叶石楠,与伴着寒风盛开的梅花,在冰雪中摇曳的红果冬青,使人们在寒冷的季节感受温暖的力量,感叹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植物的配置形式上,我们采用多种组合以体现不同的植被季相空间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配置,随着季节变化呈现不同的景色(表1-2)。
表1-2 农场植物季相特征
季节 | 观花 | 观姿 | 观果 |
春天 | 杜梨、樱花、碧桃、垂丝海棠、杜鹃、牡荆、紫藤、红花继木、紫荆、绣球花、花境组合、草花草甸 | 云南黄素馨、常春藤、紫藤、花叶蔓长春、观赏草 | 碧桃、杏 |
夏天 | 紫薇、黄菖蒲、八仙花、蔷薇、丛生紫薇、木槿、萱草、花境组合、草花草甸 | 大吴风草、八角金盘、夹竹桃、观赏草 | 枇杷、葡萄、猕猴桃 |
秋天 | 桂花、木槿、大花金鸡菊、大滨菊、宿根花卉、草花草甸 | 银杏、朴树、榉树、柿树、红枫、枣树 | 花石榴、香柚、柿树 |
冬天 | 梅花、腊梅 | 红叶石楠、观赏草 | 枣树、南天竹 |
保护物种、塑造多层次植被空间
(1)昆山湿地植被物种多样。在建设区域内,原生乔木1000余株,水溪约8000平方米,各类原生乡土植物、地被植物、水生植物、湿地植物,形成复杂、稳定的乡村郊野原生植物群落。主要的科有樟科、栎科、杉科、木兰科、榆科、悬铃木科、木犀科、蔷薇科、杨柳科、千屈菜科等。常绿乔木主要有香樟、香橼、广玉兰、女贞、桂花等;落叶乔木主要有杜梨、朴树、山楂、栎树、榉树、榔榆、银杏、樱花、栾树、紫薇、白玉兰、鸡爪槭、碧桃、垂丝海棠、红枫等;灌木主要有海桐球、红花继木、红叶石楠球、杜鹃、南天竹、小叶栀子、金丝桃、枸骨球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狗尾草、麦冬、八角金盘等。湿地植物主要有芦苇、黄菖蒲、芦竹、香蒲、灯心草、水葱、水烛、再力花等。
(2)空间结构层次丰富。在植物造景中,我们考虑到植物自身的生长习性及功能特性,最大程度保护原有树种,又相互补充,结合地貌变化,将整个地域串联起来,在还原原生态的田园型植被架构上,形成空间上高低错落有层次的视界。主要植物配置模式如表1-1所示。
表1-1 主要植物配置造景模块
1.榉树+红果冬青+日本晚樱-观赏草+金森女贞-西洋杜鹃+花境 |
2.杜梨+枇杷-红枫-海桐球+金边黄杨+观赏草+小叶栀子+络石 |
3.水杉+朴树+乌桕+早樱-红花继木球+腊梅-四季桂+红叶石楠+绣球花+花境组合 |
4.白玉兰+金桂+杜梨+枣树+女贞+乌桕-红枫+紫薇+樱花-紫荆+石榴+桂花-红花继木+花境组合-矮蒲苇 |
5.芦苇+梭鱼草+花叶芦竹+水烛+睡莲 |
6.红枫-杜鹃+红叶石楠+花境 |
7.杜梨-绣球花+常春藤 |
8.水杉+落羽杉-紫穗槐+大吴风草 |
9.榔榆-柽柳-云南黄馨+黄菖蒲 |
10.香樟+白玉兰-花叶蔓长春 |
11.枣树+黄杨-矮蒲苇+石菖蒲 |
12.旱柳-红果冬青幼苗+芦苇-花叶蒲苇、水葱、苔草 |
13.柽柳-芦苇+水烛-黄菖蒲+马兰+野茭白+香蒲 |
14.狼尾草+灯芯草:伴生为香蒲和水葱 |
15.再力花+芦竹群丛:伴生有睡莲,王莲等植物 |
16.芦苇群丛:伴生有再力花和水烛 |
四、郊野植物造景、体现生态自然美
园林景观在表现手法上,将建筑及小品欲露先藏,通过植物造景若隐若现使得景观空间在意境表达上含蓄而深远。康居乡村的植物造景以保护本土植被风貌,使之与周边旅游风景有明显异质性。适宜种植的水杉、池杉等乔木作为骨架,结合区域的功能和主题,点缀
栾树等色叶树,加上二月兰、芒草等乡野植物,形成具有郊野性质的景观效果。例如老年活动室前有大面积绿地,村内主要道路旁及沿河植有乔木,房前屋后零星乔灌木、花卉,菜地空地种植少量蔬菜瓜果等。利用现有这部分绿化,对植被进行扩充,补植樱花、 碧桃等中层小乔木;增设花径花池,提升整体景观形象。具体体现如:
(1)村口形象区。对以农业为主的乡村来说,此区域主要承担游客接待、农产品展卖、农事体验、观光等功能,以回归自然、特色农事体验为主题,植物造景在考虑视觉效果的同时,须提升游客参与的热情。从村头开始,结合园路布局(园路具有引领、疏导及组织交通等功能),通过地形变化、功能空间的转换以及园田间的联系来配置植物渲染景观效果。我们采用绿植规则线性配置来延伸空间,简洁大气,主要的配置模式为列植、树阵。如村庄入口植栽上层通过配置榉树、下层搭配红叶石楠(绿篱)与金丝桃条带灌木,二月兰、萱草等地被,色彩鲜明、引人入胜;农场主干道沿线构架式乔木主要有杜梨、香樟、樱花等树型优美、具明显标示的点景大树,形成骨架围合空间;次干道样式多变,主要种植有枣树、银杏、四季桂、枇杷、旱柳等田园乡土植物,置身农场园田场景;道路转角处通过花镜组团来做导向,营造舒适愉快的空间效果;体验场地空间开敞通透,通过树型和质感的对比,增加视觉冲击力,主要乔木种植有朴树、枣树、早樱等,配合天然砾石路面和草花草甸,真正回归自然。(2)农田生产区植物造景设计。生产区分为蔬果种植及采摘区,稻田生产区、养殖区、牲畜圈养区等,根据功能特质和生产需要,植物选择宁缺毋滥,组团错落搭配随意自然,或聚或散、或正或斜,树种选择主要起到遮荫和标示的作用,优选无毒无味无害的落叶乔木,如枣树、麻栎、楝树、榔榆等。局部增加行道树及低灌木,保留并整理农民菜地,利用竹篱进行违和,形成独特的道路景观。田间小路蜿蜒曲折,沿稻田环绕而建,土壤的气息自然呈现,零星点植旱柳、乌桕、榆树等形态自然、个性独特的树种。(3)滨水区、路边、河边以及房前屋后空地植物造景设计。主要提供湖景游览及湖边垂钓的功能,天然石材驳岸,抗洪护堤,在较陡的坡岸护坡区配种植物,稳定河岸。收放自如的随意线条状种植的花境组合,营造乡间野趣的效果,与溪流水岸线相映成趣。我们主要选择香蒲、蒲苇、花叶芦竹、水葱、睡莲、狼尾草等植物来营造水岸景观,同时利用植物净化水体。在局部农田水域为了安全需要设置隔离屏障植被,在植物的选择上,我们运用了落羽杉、刚竹、楝树等生性强健的树种,在植物气质、色彩、纹理、线条与造景的构图上,选用了一些自然个性的树种,如线条纹理构图方面考虑有芦苇、水杉、旱柳等,色彩季相构图方面考虑有榉树、乌桕、朴树、枣树等。另外,为了尽早恢复生态系统自愈能力,我们还配置了一些蜜源性植物(如柿树、枇杷、石榴等)和鸟嗜性植物(如榆树、木槿、女贞、樱桃、山楂、刺槐等),结合农田水稻、玉米、蔬果等农作物,形成原生态景观,为各种鸟类和两栖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形成营巢、避敌的良好栖息地,也能为雨水净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充分体现项目的生态特色。
总之,通过采用自然型与田园型的植物造景方式,结合植物自身的生长特性,特有的区域特性,遵循郊野与生态的原则,尽量采用原生的植物,形成能自我更新的生态群落,打造了一个多功能自然特色美丽乡村。原生郊野树种艺术造景,再现植物自然生态季相美、个性美、群落美,使得康居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综合平衡。
参考文献:
[1] 田贺.苏州城市湿地公园的乡土性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 潘然.浅谈湿地公园植物的配置应用[J].湖北林业科技,2018,47(6):84-85.
[3] 熊旅鑫.庄园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4] 朱硕冰.快速城镇化地区的乡村景观建设探究.现代园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