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79
摘要:舞蹈编导是“编”与“导”高度协调统一在舞蹈艺术中的独特展现,其不仅是舞蹈中的组织者、领导者及舞蹈作品中进行“编”与“导”必不可少的主体与行业,也是对天赋创造思维与综合职责能力进行挖掘、培养并进行实践的学科课程,还是“编”与“导”形成的活动过程。本文在语言分析学视角下历时性、共时性地追溯“编”“导”二字字形、字意、语用的基础上,构建了舞蹈编导语境中的“编”“导”概念。
关键词: 舞蹈编导、编导、编、导、概念
一、“编”“导”语形、语义、语用的历时性演变
提及编导,字面可见即由“编”“导”两字构成。本章将历时性地追溯两字字形及其本义的基础上,伴随其字形历时性演变下显现于史书史料的诗文中该字字意,并梳理其衍生形成的动词及名词较常规含义。
“编”字为形声兼会意字。甲骨文字体为 形,直观左如书册右像丝绳,从“册”与“糸”左右结构中,“册”字极为形象地展示绳子把竹简编串在一起的含义,其旁加以“糸”是为与“册”字的其它含义有所区别。因此,1解释为“会以丝次第竹简而排列之意。”2可见“编”最早本义为编排竹简,即用细条或绳带形的东西按次第顺序串联、编织竹简状物的动词之意。3篆体构形为 ,“編,次简也。从糸,扁声。”4糸指丝绳,扁表示读音,有篱笆门的含义,也兼表编制之意,整个字解释为用线制成类似篱笆门的东西,由此普遍为类似编简之义的编织5。隶书 由篆体逐渐简化而成,最终形成楷书字形为“編”及现在使用的简化字“编”。
“编”字形在历时性演变的同时,被广泛应用于史书及古文集中,其中可见多种被抽象虚化的引申义,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甲骨文时期的“编”字,在先秦荀子所著的《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中可见其字义由绳状物单方的串联,引申为强调把细条或绳带状物进行相互的交叉组织。②篆体时期的“编”字,在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韩非子》“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6中可见其为创作(图书、书本)的含义。③楷书时期“编”的引申义,在唐代李延寿所著的《南史·刘苞传》中“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箧筺盈满”。7及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8都可见其泛指为把分散的资料、稿件或事物等原材料元素,依照一定次序或条理进行组织、排列的动词性质,编辑也首次以一词出现。9④如今简化字形成“编”,编派、胡编乱造的词及成语等,使“编”在此前基础上引申出进行情节、故事捏造10的动词之意。由此可见,随着历史推进伴随的字形的演变,编的动词含义逐渐丰富。除其本义的编排竹简;以及虚化为普遍表示对分散无章的客观存在的原材料元素,按照一定规则或一定逻辑进行次第排列、组织整合外;还引申表示个体主观意识有逻辑地进行从无至有的情节、故事、书本的创造、创作过程,更为强调主体人的主观意识。
除其动词引申义之外,还有在本义上引申出名词含义。⑤隶书时期,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11。中“韦编三绝”意思为牛皮绳断了三次,可见“编”即为次第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的名词含义。在字形字义的逐渐演变中,其也引申出书籍、著作一部分的名词含义。
(二)“导”的语形、语意、语用
“导”最早见于西周,为会意兼形声字。其甲骨文字形为 ,甲骨文的“导”字,上方是“首”字,为头,下方是“止”字,为脚,外部是“行”字,为路口,结合起来为人走在十字路口时,需要引导12。其金文字形演化为 ,“时作从又从衜衜亦声,又以表指引,衜以表路,表导引之义。”13可见 (又)为手, (行)为街道,字音也读为道, (首)仍表示头,形象表达“手在头前,于路上引领、前行之意。”14。“导”本义在《汉字流源字典》中解释为对路径进行引领、带领15的动词含义,字形结构可见其与身体肢体紧密相关。篆文字形演化为 ,“已又(手)变为寸(仍为手),行与辵也属于形义皆近偏旁之更替。”16可见省去了手及半条街而加上以一只脚,以突出在头前引导之义17,道仍表读音,字义也仍沿袭其本义,并更为强调带路行进。隶书时将 写为 ,变寸为木形成 。最终楷书沿袭篆文写作“導”,《说文解字·寸部》中“導,引也。从寸道聲。”18如今简化为“导”,为“道”的加旁分化字。
“导”除其本义如在 “君使人导之出疆。”19中所体现的进行路径的引领带领含义之外。伴随历史推进,衍生出多种被抽象虚化的引申义,在史书及古文集中应用可见。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在篆体时期,可见在本义基础上又可以引申为疏通、疏浚20的动词含义,如春秋时期的“为川者决之使导。”21译为:治理河水的人,开掘河道使水得以疏通。②除此之外,“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
22中可见“导”有开发的动词之义。③而导字较为普遍使用的含义,为在本义上引申虚化产生的启发、指教的动词23之义,更侧重于对非客观存在的路径、方向进行引导。在战国时期“导其妻子,使养其老。”24译为引导他们的妻子儿女去奉养自己家的老人;及该时期《墨子·非儒下》中:“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译为他们的道术不可公布于世,他们的学问不可以教导民众。中的“导”字都有所体现。④在楷书时期,唐代赵璘《因话录·商下》中:“令功曹所厚之人导意,请于萧君所居侧僧舍一见。”显现了导字被引申出的表达、传达的动词含义。可见,与本义相比,“导”在演变中更强调进行语言表达等非客观存在下的启发、指教。⑤如今简化字形成“导”,导电、导热等动词,和半导体等名词,也可见“导”引申出新含义:(热、电等)由一处传送到另一处的传导的动词意思。
导为“道”的加旁分化字。因此在该字形字义演变中,与“道路”紧密联系。“导”作为动词含义,除其本义与身体紧密联系的对具体路径进行引领、带领之外;虚化引申为通过语言表达对非客观存在的方向、道路进行启发、指教的含义;也引申有疏导、疏通(排泄)的含义;及开发、发源的引申义;和由一处起源的东西传送至另一处的含义。而除了动词含义外,隶书中“乌孙发导译送骞还。”25可见此时“导”已衍生出向导、导师的名词含义。可见名词含义泛指为客观存在和非客观存在的路的领头人、引路人。
二、“编”“导”在舞蹈语境下的共时性概念梳理
“编导”就它的含义来讲:一是“编”,二是“导”。两者分别都有名词及动词形式。本节将从“编”与“导”两字的动词属性含义进行诠释。因此本节通过综述不同学者在共时性的舞蹈语境下,结合上一节中对两字语形语义语用的历史演变梳理,明晰对舞蹈编导中“编”、“导”两字的概念界定。
(一)舞蹈语境下“编”的概念梳理
所谓“编”,不同角度下人们对“编”的理解界定也有所区别。许多学者从“编”的原材料——即由何而编,或编的产物的不同角度产生的界定不一。在管琳(2018)、吕佳,邝静,李革主编的(2018)书中及姜琳(2017)一文中,将“编”阐释为,通过对生活中原型客观事物的观察体验,获得更真切、深刻的真实感受、思想情感和生活理想,及人们的喜、怒、哀、乐加工而成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和思维,从而使人们从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波动、艺术上的享受;李仁顺(2010)在此概念阐释基础上唯一有所不同的为强调:“编”就是作者处于对客观事物更真、更新、更深的感受,编成一个作品,从而给予人们启迪与享受;而高志毅在(2018)著作中将“编”释义为集合创作者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认知,集合对舞蹈形式、舞蹈语汇、舞蹈节奏等舞蹈规律的感悟,集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审美取向和审美判断而做的案头工作。可见从由“编”的原材料这一角度而言,在前两种的概念阐释中,都强调观察生活中客观事物所得的真切、深刻、鲜活的主观情感,并将其作为“编”的基础要素。而第三种与前两种界定存在较大差异,其更加强调于“编”时对客观社会实情的认知及舞蹈专业知识技法的感悟,及主观审美经验及风格。也可见该概念更注重对于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对于编的源动力;从“编”的产物角度可见,前者抽象的概化为艺术形象及思维,中者将其具象地概括为一个作品,后者将其界定为案头工作。可见前两者更关注“编”的产物为实践创作,使人们从中获得思想情感的启迪及艺术审美。后者更为重视产物为创作的文案、方案。
而也有学者从“编”的对象及过程角度,进而产生对“编”的不同阐释。如赵雷(2017)及耿晓静(2014)一文中 :将“编”分为一方面是对舞蹈肢体语汇的创造与连接,一方面是对舞蹈内容的想象和构成。同时也阐明了“编”过程中的原则,舞蹈动作及舞蹈故事的“编”都是需要在大量的观察与生活典型性有特点形象的积累,在符合舞蹈艺术美学的标准与规律下,加以艺术的创造和修改,从而进一步创造,达成一个生活与艺术相依托相表现的和谐关系。
虽不同角度下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其概念的界定也有所差异。但“编”本质上原材料都来源于人在客观世界的生活中认知及感悟的积累,从而进行加工创造,在过程中结合自身及舞蹈、艺术的客观规律与标准进行“编”的工作,最终呈现“编”的产物。
(二)舞蹈语境下“导”的概念梳理
所谓“导”。在上文所提及的书中也有所区别。李仁顺(2010)、管琳(2018)及吕佳,邝静,李革主编(2018)著作及姜琳的(2017)文章中都十分统一地从舞台上的综合艺术呈现角度而言,将“导”释义为:有机综合各种艺术的要素,如演员的表演艺术、音乐、美术、灯光、服装、道具、效果,以及化妆等。从而相互之间关联、相辅相成地构成统一的艺术语汇,深化舞台艺术,创造出真实生动的典型环境、人物,并产生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赵雷在(2017)一文中,从舞蹈作品的创作及呈现角度阐释为:“导”是指一个舞蹈作品的导演,考验的是编导的表演、表达能力,主要负责组织和指导排练,并通过与灯光、音乐、舞美等人员的合作最终将舞蹈作品呈现在舞台之上。可见前两种观点虽出发角度的侧重点有所区别,但都凸显出了“导”承担起的多种部门间联结、沟通的作用;
高志毅(2018)阐述完全不同于前两种仅从舞蹈排练角度将“导”阐释为:“导”是排练过程中对演员的引导、教授、启发、改进等具体实施过程。可见在其阐释中更注重“导”分化出的引导、启发作用。耿晓静在文章(2014)中,采用了第一种释义,但在其基础上也结合舞蹈演员及作品的受众者——观众的角度进一步提出:“导”也是启发演员的感知、感悟的能力的工具,不断的指引其能够发挥自己的二度创作,同时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在观众面前:另一方面,就舞蹈编导方向学生而言,学生也应该培养一种引导观众——即得到观众认可的能力。
可见导虽在不同视角下的界定不一,但可见舞蹈编导中的“导”本质上,侧重于对多者及多部门的联结、沟通、启发,且具体显现为对舞蹈演员的“导”,对舞台各职能部门及所应产生的艺术感染力的“导”。
三、舞蹈编导中“编”、“导”的概念界定
在追溯“编”及“导”两字的历史发展演变基础上,结合其概念界定的多视角综述,进行本文舞蹈编导中“编”与“导”两字概念的构建。本节借用皮尔斯学派符号学的分析方式,与皮尔斯的符号三分理论体系进行嫁接,从而涉及三方面进行“编”与“导”的概念界定。在保留舞蹈作品“形式”的基础上,将“内容”进一步分解为“对象”和“解释”,因此切断了原理论中舞蹈形式与内容、意义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将其更加细化为:形式、对象、解释,并确认是人(观众)的参与使舞蹈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形式为舞蹈作品外在的物质载体,表现为可见的舞蹈身体动作、音乐、服装、道具、灯光、化妆、舞台美术。对象,是舞蹈创作者通过舞蹈形式,希望传达给观众的人、事、物、情、理等等,也是创作者进行创作时的根据。解释,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在头脑中唤起的情感、印象、认知等等。26
(一)“编”的概念界定
单片散乱的竹木片要编连起来才能成文,编册竹简的丝绳也需按照一定的次序、条理进行相互编织,方能牢固易于观赏。因此应由杂至整的编织不仅是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思想情感认知及资料整合下创作形成的文案工作,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反映对社会客观生活认知的一种艺术形式。对于舞蹈编导的“编”而言,更不能忽视舞蹈作品中的竹木片——舞蹈肢体语汇这一舞蹈的基础表现形式,及串联舞蹈作品的丝绳——内容及结构,最终“编”成的产物应为舞蹈作品,以此产生舞蹈的观赏性及价值意义。而无论是何种编法,都为创造者主观意识感受及舞蹈艺术审美经验外化的独特创造,其本身的舞蹈素养也有着决定性意义。
对于舞蹈编导中的“编”的界定应从组成其的基本要素切入——进行编的过程——最终呈现的产物及作用进行构建阐释。“编”是在国家社会时代历史背景下,通过对生活中客观存在事物的观察及事件的体验认知,产生真切、深刻、鲜活的思想情感或生活理想,结合个人知识技能经验、性格思维、审美取向,一定程度上地艺术加工创造形成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或意象化的事物及新颖有价值意义的故事内容,并查阅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将其形成详细的案头工作。以此对舞蹈作品中的肢体语汇、队形变化、内容结构进行创造组织排列整合,从而形成使观众进行艺术享受、思想启迪、灵魂共鸣的舞蹈作品。
(二)“导”的概念界定
综上“导”的历时性及共识性梳理,“导”应对参与整个舞蹈作品的创作、排练到呈现过程中各主体部门,进行“导”本义及引申义的引领、带领、启发作用,不仅是对舞蹈演员或舞台艺术呈现单个部门的引导,而应考虑到有机形成舞蹈作品的方方面面,将其相辅相成地联结成一个整体,才能丰富其艺术感染力,因此其间语言的表达沟通下信息的传导传达也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多种角度的含义阐释中,少有包含对于观众的“导”,但舞蹈作品最终面向的应是观众,才能使其成为完整的舞蹈作品,因此最终的“导”应该是对观众的引导。接受美学中认为,不论是文学、绘画、影视,亦或舞台表演艺术作品,当它还未被观众欣赏时,还没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只有在观众欣赏了之后,才可成为完整的作品。因为,作品所传达的意义是在观众欣赏中的主观能动性而生成的,正如嵇康的“声无哀乐”指出了,音乐作品的意义由观众呈现,舞蹈作品同样如此。音乐的声,相当于舞蹈作品的动作,是一种符号,它激发出人喜怒哀乐的情感,是一种提示和激发情感的条件。虽然,不论是舞蹈创作者和舞蹈表演者,在创作及表演时都将自身的情感赋予在作品。但只有经过观众解释后呈现的意义,才是完整的。因此对观众起到一定的引导、启发意义才使舞蹈作品更具有其价值意义。
因此舞蹈编导中的“导”,是通过语言表达在排练过程中对舞蹈演员的肢体路线、调度路径进行引导、教授,及情感感知、情感外化的开发、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对舞蹈作品的舞台综合艺术呈现的各要素进行有机沟通连结:舞蹈演员的表演及舞美(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其间相互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最终使舞台各艺术因素有机地完整统一,促使舞蹈作品更为真实化并富有极强艺术感染力,给予观众先进正确的观赏性、艺术性、思想启迪性的引导及思考共鸣。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
[2](战国) 韩非.韩非子
[3](战国)孟子. 《孟子·离娄下》
[4](战国)孟子. 《孟子·尽心上》
[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6](西汉)司马迁.史记
[7](唐)李延寿 .南史·刘苞传
[8](唐)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9]徐中舒 . 甲骨文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9.05
[10]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0
[11]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1
[1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 语文出版社,2008.01
[13]吕佳,邝静,李革.新视角下的群众文化舞蹈教育[M].经济日报出版社,2018.05
[14]高志毅.综合性大学舞蹈编导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08
[15]管琳.高校学术文库艺术研究论著丛刊 从台下到台上的执事者 舞蹈编导的专业能力探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10
期刊:
[16]慕羽.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1979~2006[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03
[17]梁婷.“启发式”教学在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06
[18]耿晓静.云南高校舞蹈编导人才培养浅论[D]. 云南艺术学院.2014.06
[19]夏菁.浅析舞蹈编导在多元化社会中的定位与发展——由《唐剧.十三朝》思考现今舞蹈编导如何让自身获得更多的可能性[D].北京舞蹈学院,2016.03
[20]姜琳.舞蹈编导性格与创作风格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06
[21]赵雷.江苏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办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D].江南大学,2017.06
1 窦文宇,窦勇 .汉字字源[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1):101
2 徐中舒 . 甲骨文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9.(05):1412
3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 语文出版社,2008.(01):1533
4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 1998
5 窦文宇,窦勇 .汉字字源[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1):101
6 (战国) 韩非.韩非子
7 (唐)李延寿 .南史·刘苞传
8 (唐)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9 窦文宇,窦勇 .汉字字源[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1):101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2012.(06):76
11 冷玉龙、韦一心.中华字海[M].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社.1994.(09):1329
12 窦文宇,窦勇 .汉字字源[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1):101
13 约斋.字源[M].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5.(06):244
14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 语文出版社,2008.(01):341页
15 同上
16 约斋.字源[M].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5.(06):244
17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 语文出版社,2008.(01):341页
18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 语文出版社,2008.(01):341页
19 (战国)孟子. 《孟子·离娄下》
20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11-1993.(11):3050
21 (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
22 同上
23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 语文出版社,2008.(01):341页
24 (战国)孟子. 《孟子·尽心上》
25 (西汉)司马迁.史记
26 解小歌.舞蹈创作走向市场的观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