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古田县第三小学 352200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情感需求、学习经验、知识结构、年龄特征等多方面着手,建构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为小学生创造有助于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情境,努力提升其课堂参与度,持续强化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寻以学情为基础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以期强化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活动;学情;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认知发展能力,开展启发式的教学活动,进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为更好地践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深入分析学情实际,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背景,挖掘教材内涵,调节教学计划,强化数学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此,围绕以学情为基础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1.以年龄特点为基础,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年龄、家庭背景、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小学生的学习技能与认知能力还相对薄弱,普遍畏惧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年龄对班内学生的行为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从学习能力、认知水准、知识背景、年龄特征等多角度着手,对数学教材内涵进行深入挖掘。通过营造、形象、生动、趣味的学习场景,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其可以积极配合教师的各项教学活动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强化自身的抽象逻辑思维。
比如,在围绕《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进行教学时,为应对学生难以理解抽象性数学知识的问题,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营造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向学生传递教材知识重点;依托多媒体大屏幕直接演示相关教学知识点,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分数的基本理念。比如,教师可将下列题目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小东与小明面前有一块月饼,为让两人都可分得月饼,小东将其切为两块,而小明也认为应一人一半分取月饼。请问,将月饼进行均分后,则每份月饼占月饼总数的多少?上述教学情境可引导学生直观感悟相关数学知识,即小东与小明各获得一半月饼,而每人分得的月饼是月饼总数的1/2。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给予学生指导,告知学生如何正确书写1/2;其中,2表示的是总分数,1表示一份。此时,教师应引导班内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列举日常生活中能够被均分的物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生活意义。在完成上述教学任务后,教师可进一步将月饼均分为四份,引导学生探索每份占月饼总数的几分之几?如何运用分数进行表示?在经过交流思考与实践操作后,各小组同学意识到均分后的月饼可以用1/4来表示,而其余三分可用3/4进行表示,这进一步强化了小学生对于相关知识重点的理解、记忆与认知。
2.以学习经验为基础,增强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为更好地践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深入分析学情实际,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背景,优化教学计划,提升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学生是否拥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掌握相关模型,是否具备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应深刻意识到数学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教师应有效衔接新旧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内容,为学生创建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立足于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充分运用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不断进行交流、思考与操作,完善数学知识架构,强化自身的数学认知水准,累积数学学习经验。
比如,在围绕《平行四边形》单元进行教学时,为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掌握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应结合其知识结构,引出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相关计算公式;带领学生探寻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进而增强教学计划的有效性。同时,教师也可依托多媒体大屏幕,向小学生演示教学活动,利用方格表示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计算方格数量,进而得到最终的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公式,逐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上述问题情境可推动学生利用教学用具动手操作,首先计量平行四边形的长度与高度;通过剪切、拼凑,逐步将平行四边形转变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再度对转换后的形态进行测量,标注出其长度与高度;最后,将两方面数据进行对比,可初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底等同于转换后形态的宽度、长度。简而言之,上述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依照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相关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即将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相乘,可得到最终的面积。
3.以思维水准为基础,完善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调查班内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深入探寻教材的内涵,逐步将概括、抽象、归纳、比较、综合分析等数学思维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可以有理有据地思考并发散自身思维。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小学生学习数量关系,依托数学思维理解数量关系,明确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借助个性化的解题策略,持续强化小学生的问题策略意识。这有助于学生在吸收并内化数学新知识时,可运用有效策略掌握、理解、记忆并优化相关知识点。在问题的解决进程中,小学生能逐步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实际价值,自主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不断巩固数学学习能力,强化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逐步完善数学知识结构。
比如,在围绕《数学广角》单元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依托多媒体教学技术将围棋盘展现给学生,带领学生从最外层逐步向里观察棋盘。当完成观察任务后,学生能够清楚发现棋盘最外层包含19格。多数学生认为,棋盘最外层的一边可放置19枚棋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入下列思考题:请问,你觉得棋盘最外层可摆放共计多少枚棋子?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将方格纸发放给班内各学习小组,由各组成员自主探究并通过画图、交流等多种方式找寻最终答案。经过分析讨论与交流,各学习小组发现棋盘最外层共包含四个边,而每边可放19枚棋子,则一共可放置4×19,共计76枚棋子。部分小组成员认为,若依照上述方式进行计算,则会重复计算各角落上的棋子?此时,教师应予以耐心引导,指导学生找寻解决办法。部分同学认为,可用穷举的方法逐一数出共计有多少枚棋子?部分同学认为,首先可计算两个边各放置19枚棋子,另外两个边则各放置17枚棋子,则2×17+2×19可得72枚棋子。部分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算法,不必重复计算各角落的棋子,而是将各边均匀地放置18枚棋子,则共计可摆放4×18得72枚棋子。部分同学认为,先计算4×19得到76,再减去计算重复的棋子,可得到72枚棋子。对于不同学生所提出的计算方法,数学教师应给予鼓励、肯定、表扬;同时,在屏幕上罗列出各种计算方法,带领学生共同比较并找寻最简单、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上述教学策略可将不同类型的数学思维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强化其问题解决能力,逐步锻炼其数学解题思维,潜移默化地增强其数学核心素养。
4.以学习情感需求为基础,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准
为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能够积极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应研究学生的认知情感,了解其情感需求,确保小学生的学习情感与认知情感可以相互融合,进而增强其课堂参与度。基于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始终以学生的情感需求为基础,调动学生兴趣;通过营造生动、鲜活、有趣的数学课堂,推动小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引领学生交流、思辨、动手实践,逐步强化其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高质高效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围绕《有余数除法》单元进行教学时,为更好地讲解数学例题,教师可将教材内容展示到大屏幕上;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现花盆的情景图,即花盆摆放在校园一角。小朋友共搬出13盆花,教师要求小朋友将花盆分组摆放,每组放置5盆,则花盆共计可被分成几组?借助花盆情景图,教师可绘声绘色地向小学生阐述上述教学案例,引导班内各学习小组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找寻问题答案。上述数学问题需要依靠除法进行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明确除法的深刻意义,激发小学生的认知情感。当完成讨论交流的任务后,各学习小组应分别派出学生代表讲述各计算步骤。上述教学策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围绕情景示意图,讲述例题二,首先引导各小组同学认真审题,分别尝试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当各小组发现难以整除13盆花后,教师可运用教学用具分别在课堂上代替花盆,引导各学习小组进行摆放。通过动手实践,各小组成员发现当划分出三组花盆后,依然剩下三盆花;此时,教师应予以指导,引导学生了解余数的概念,即余数为剩下的三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教导学生学会写商,再将六个点加到商的后面,最后书写得出的余数。在完成上述教学环节后,教师可由学生独立书写竖式并在课堂上演示竖式的书写步骤,这有助于调动学生情绪,强化其认知情感,进而提升其数学素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学情实际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立足于学情,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数学教学策略,持续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确保学生可以有效内化并吸收数学新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通过以年龄特点为基础,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学习经验为基础,增强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以思维水准为基础,完善教学计划;以学习情感需求为基础,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准。
参考文献:
[1] 汤美玲. 问题化教学建构高效数学课堂[J]. 教育,2020(9):88.
[2] 刘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J]. 魅力中国,2021(2):273.
[3] 陈燕华. 基于挑战性学习的小学数学节奏课堂建构策略 ——以"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教学为例[J]. 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21(1):73.
[4] 徐静逸. 在增减中改变数学教学质效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建构策略探微[J]. 数学教学通讯,2020(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