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少儿书法教学的“选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5
/ 2

简析少儿书法教学的“选帖”策略

沈菊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小学

传统书法教学观念都认为学书入门楷书为佳,当然这种观点也是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的,包括丰坊的《童学书程》。但如果老师们都只盯着“欧、颜、柳”的楷书,而且长时间只教一种字体,学生能写的也只是老师教过的几首诗;知道的仅仅是一个欧阳询或柳公权……如此种种。这样的书法教育就丧失了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减弱学生对于书写的兴趣,更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少儿书法教学的“选帖”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重新思考,根据孩子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征,选取更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内容。


一、篆隶书在少儿启蒙书法教学中的价值

(一)篆隶书与“象形字”的内在关联

中国汉字以象形为主,象形字是汉字系统的根源,也是汉字教学的重点,象形字的形态性是其在少儿书法启蒙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点。象形文字的诞生离不开中国古代人类的丰富联想能力,早期形成的文字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如日、月、山、水、鸟、马、牛、羊、鱼等。象形文字的形成是以画为基础,在文字被使用的过程中,用线条不断概括简化图形,使之成为文字符号。所以中国象形文字与绘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体现了许多书画家提出的“书画同源”的理论。1所以,在少儿书法启蒙教学中适当穿插篆隶书教学,更能够适应儿童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学生写出的字更有一种古拙之趣,有效避免将唐楷写的刻板、写成“馆阁体”,从形象生动的象形文字入手,激发学生书法学习的兴趣,提高书法的审美情趣,并深入了解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

(二)篆隶书更能够体现书法用笔的要点

篆书讲究“中锋运笔”,隶书、楷书也讲究“中锋运笔”,由于篆、隶和楷的笔画线条特征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中锋,楷书的笔画线条特征最为复杂,难度也最大,所以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楷书中的“中锋运笔”,通过篆隶书的练习,再过渡到楷书的教学,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中锋的概念。2楷书的笔法中同时包含“转”和“折”,初学书法的儿童比较难区分“转”和“折”的区别,隶书以“折”为主,篆书以“转”为主,所以通过篆隶书教学,学生能够得到对于“转”和“折”的更好的理解和训练。

篆隶书的线条、造型更为古朴、生动,通过篆隶书训练,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楷书中更丰富的用笔方式,例如隶书讲求“蚕不并头、燕不双飞”,如:学生在学了篆隶书中的“石”字,就会知道其中的长撇起笔要在横的中间偏左侧,学了篆隶书中的“子”字,就会明白中间的横画不宜太长等等。篆书的形态风格以內擫为主,隶书以外拓为主,而楷书中两种风格兼备。如:欧体字清秀俊丽,中宫收紧,以內擫为主。颜体字宽厚广博,以外拓为主。根据不同字体的风格特点来合并教学,如在教学欧体字之前我们可以先练习篆书,在教学颜体字之前可以练习隶书。可以感受其字形风格的相通之处。

把楷书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引接到篆隶书的教学中,以篆隶书教学促进楷书教学,丰富生动了楷书的教学手段,让略显枯燥的楷书教学能有可持续进阶发展的可能。同时更丰富了学生学习书法的知识面,不单单只会一种字体,不仅知道这么写,还能知道为什么这么写。


二、关于启蒙书法教学的选帖问题

低龄幼童的认知能力有限,这里指的是四至六岁的孩子,无法对于结构工整严谨的楷书进行理性的分析,学习具有一定困难。低龄幼儿的手部肌肉发育不充分,对于用笔的精确度把握难度较大,所以低龄启蒙可以选取结构和笔画较简单篆隶字体入手。如丰坊所述“初学先大字,不得从小。”根据这两点特征,我通常会为低龄启蒙的孩童选择篆书《石鼓文》和隶书《张迁碑》。大篆比之小篆线条变化更丰富,结体更随意和有意趣;而隶书《张迁碑》较之其它隶书,其风格更古朴淳厚,雄强大气,结体分布匀称,笔画率性洒脱。综上的特点都比较适合低龄启蒙孩童的学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习字的评价标准是不求形似,只求意趣。

对于七岁以上的小学生来说,初学书法就可以参考丰坊“学书次第图”中的推荐碑帖,如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字形结构舒朗,笔画特征明显。欧阳询的楷书虽亦是经典的楷模,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欧体楷书并不适合少儿书法启蒙教学,因为欧字的结构过于严整,初学不容易临像,容易挫败学生书写兴趣;笔画特征不明显,不利于初学者体会毛笔字运笔的提摁动作;欧字字形风格呈内紧外松形,许多学生容易把字写得很局促,不利于大字的教学,容易养成结字呆板的不良习性。

对于十二岁以上的初学者,在选帖方面就相对比较自由,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喜好,来选择临习的碑帖。但一般也以楷书或者隶书为主,不能初学就选择行书。


三、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换帖策略

著名艺术教育家潘天寿曾说过:“学生天生的禀赋,直接关系到未来的途程风格,艺术教育最好要因材施教,否则事倍功半。”3对于那些已具备一定书写基础的孩子来说,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就要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天份和潜能,不同的个性特征,观察、诱导他们在学习中的发展方向,看看他们各自喜欢什么书体,什么风格的碑帖,对哪种类型的临习对象更为敏感,领悟的更好,上手更快。

书法教育学家陈振濂曾在“书法教学原则”中提出了“个别原则”与“差异原则”,实际上便已涉及因材施教的问题。他主张教师在课堂上对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不应该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最粗暴,低效的,极易抹杀孩子的艺术天赋与个性,因为“艺术规律的存在只能是为了更好地、更成功地诱发学生自身的艺术因子这一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精神进行艺术创造,去影响客观存在。”4

对于书法社团中个别天性和禀赋突出的孩子,我们老师也应该更多点因材施教的理念。起初的教学我往往会选择一种字体入手,让全班小朋友都临写这一种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临写的过程中,我会发现一部分孩子明显出现了临不像的瓶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多思考,让那些临不像的孩子多去尝试一些不同的碑帖,不断地去观察孩子们写字的状态,诊断孩子对哪种碑帖的感悟能力更强。最后再来决定深入临习那个碑帖,从而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发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比如,那些练习时总喜欢把米字格撑满的孩子,性格多豪爽直率,胆子偏大,用笔幅度和力度都有过之。这种类型的孩子在学完了基本笔画后,可以为他们选择风格豪放,字形广博的碑类字体来练习。如:隶书《张迁碑》、《张猛龙碑》、颜真卿《颜勤礼碑》等。有些孩子,特别以女孩居多。练习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字缩成一团,这类孩子性格多内向腼腆,行事谨小慎微,胆子偏小,用笔幅度和力度总不及。这种类型的孩子更适合写一些结构紧凑、法度森严的字体,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等。有些孩子性格比较随性洒脱,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结构比较严谨的字体,遇到了字形结构的瓶颈。这时候我会他选择字形结构稍微轻盈飘逸的字体。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智永《千字文》等。

在少儿书法启蒙教育中,“个别原则”与“差异原则”也是适用的教学指导思想,既便在以班级为单位的书法教字中,教师也不妨以学生的气质禀赋,审美偏好,领悟特长等等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予以指导,让学生们处在一个既能点燃自己天赋的火花,又能展现自己的特别才能,还能相互启发、互相竞争、开阔视野、引发广泛学习兴趣的自由环境中,真正进入一种艺术学习的氛围。

1 李远东. 书画同源新论——书法和绘画的关系[J].南方论刊,2007(04):86-89.

2 韩学龙. 中锋运笔技巧辨析[J].教育艺术,2020(05):71.

3 潘公凯. 潘天寿谈艺录[J].新文化史料,1997(04):55-58+60.

4 陈振濂. 《书法美育》[J].大学书法,2020(0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