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设计·应用”教学领域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4
/ 1

小学美术“设计 ·应用”教学领域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李婷

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北格小学校 030062

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从六大方面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的设计和规划,更加全面详细的将劳动教育提升到重要地位。可见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美术课程以其丰富的内涵,与劳动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的创作过程正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注重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这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一脉相承。尤其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领域,利用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深刻感受这项技能的伟大与魅力。

  1. 赏作品 识劳动

在小学美术教材“设计·应用”领域有许多课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如《捏泥巴》《多彩的民族纹样》等,这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彰显了一代代艺术家的劳动品质。我们在学习劳动的同时,更重要是继承劳动品质贯穿于生活中,既体现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如《多彩的民族纹样中》,学生学习各民族纹样正是了解各民族文化内涵的过程,先感受文化再体会文化,认识到纯朴的劳动精神是共同点,这些手艺人靠着一把剪刀、一双巧手、辛勤的汗水,用剪、刻、镂等繁复工序传承着剪纸工艺,学生不光学习到一门传统手艺,更能感受到艺术创作过程中劳动创造美,提升劳动精神境界。

  1. 制作品 悟劳动

在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应用”领域,它技术性、操作性较强,制作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迸发智慧火花及体力劳动的过程,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如《捏泥巴》这一课,通过揉、挫、压、剪等方法,引导学生制作成既实用又美观的器物。学生在欣赏图片和观看泥人张制作视频中,感叹于手法的精湛,满怀信心去实践,但会遇到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将劳动技能和美术专业知识相互贯通,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实际操作并多次练习,这样才能最终完成较好的设计作品。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作品的效果。其实,在生活中有丰富劳动经验的同学,动手能力很强,易于制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1. 思劳动 促思维

创新性劳动思维是个新概念,劳动范围不再是具体的体力劳动,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脑力劳动培养。在设计·应用课中,美术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劳动思维培养具有想象性和创造性提供积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想象不应该停留在表面,而应该在现实基础上大胆想象。以《各种各样的鞋》《衣架的联想》《百变的盒子》为例,引导学生体会设计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它。如:各种各样的鞋,要求学生设计一款自己喜欢的鞋,这款鞋能解决什么问题,在需要时出现轮子会让速度加快、什么材料能防止脚汗等,在设计后进行试穿,是否问题已经解决还使再需要改进。这些创新性思维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思考、发挥想象,并运用夸张、变形、组合等教学方式,美术中的创意练习给学生提供思维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断练习与重组,对训练创新劳动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成效:

  1. 展作品 爱劳动

除了国家教育部审定的小学美术教材以外,校本教材的实践同样与劳动教育密不可分。如北格小学举行艺术活动月旅行记,将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设计·应用”领域《威武的盾牌》《有趣的蛋壳造型》《有趣的生肖邮票》这三节课作为单元式活动,学生掌握表现盾牌威风凛凛的方式,体会生肖邮票背后的寓意,保护蛋壳的易碎并运用夸张和概括进行造趣。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从精神上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从实践上体会动手的乐趣。学生将三课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单元式的校本课程。这样的校本课程将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将学校发展与人才要求相契合。单元式作品展也是具有故事性的展览,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肯定、被赞美,会极大激发学生创作、劳动的欲望,为今后把劳动教育渗透入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利于学校开发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劳动教育的渗透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使简单有趣的美术活动更加有深度,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将美术知识与劳动技能同步,使劳动精神得以传承,劳动技能得以提升。所以,教师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渗透劳动教育是探究美术课程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教学路径。

我国教育家老舍说“劳动能改变人的气质。”劳动教育能改变人不良的思想行为、塑造美好心灵的功能。劳动教育应贯穿于整个美育教学中,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课外延伸中也应有体现。通过师生共同的劳动创造,让美术教学更加开放,让学生爱上劳动、感恩劳动,提高自身劳动素养,拥有乐观健康、正能量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