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自主和谐的数学生活化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4
/ 2

营造自主和谐的数学生活化课堂

蒋云勤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 21421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基本包含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主张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反对刻板、死读书,侧重于学生创造性培养。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学习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猜测以及推理等有关活动。唯有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联,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激活,促进书本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沟通,为课堂教学融入“生活化”元素,使数学教材更具生活性,让学生在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知识,生成智慧,从而切实突出数学价值。

一、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开发

(一)、联系学校生活

联系学校生活,是指通过联系学生在校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展开分析,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1、联系学校收费

通过学校收取的餐费、饮水费等一系列费用,让学生运用数学计算知识计算出自己班级应收费总额,实收费总额等。例如:每年在征订小学生数学报之前,先让学生统计愿意征订数学报的总人数,计算出应收费总额;再统计出困难家庭学生的人数,免除他们的征订,进行借阅;最后统计出总人数和实际收费总额。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既运用了计算和统计等数学知识,又懂得如何在集体生活中关心和帮助困难家庭同学。

2、联系班级平均分计算

要求统计班内学生考试的平均分,让学生运用数学综合知识求出班级各科测验成绩平均分,制出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并分析成绩变化的原因。例如:每次数学单元测验结束,让学生计算出班级平均分,与年级平均分作比较,分析班级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制出各单元平均分、计算题、应用题和概念题失分的折线统计图,分析班级发展趋势。这样,为学生及时调整复习的重心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值得注意的是:制出统计图后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分析情况,总结进步或退步的原因。

(二)联系家庭生活

联系家庭生活,是指联系与学生家庭生活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加以解决,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联系家庭购物: 让学生自己或与家长一起到超市、小商品市场等地方进行购物,主要通过数学计算知识计算商品单价、数量和总价,合理安排购买的数量和购物经费。例如:让学生到超市进行购物比赛。比赛要求每位学生只能带10元钱,只能购买学习用品,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买的数量最多而且10元钱正好用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理财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联系社区生活

联系社区生活,是指联系与学生生活小区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经验,深入分析问题并有效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生活数学问题能力。联系拆迁计算:运用数学计算知识对任教学生中被拆迁的房屋进行面积计算,合理估价。如选定某一户拆迁对象,丈量计算被拆迁房屋的建筑面积和门窗、铺设地板、地砖等的面积,以及统计其它室内外装饰与附属设施,根据拆迁赔偿的有关规定(只能是比较粗的了解),合理进行估价。这是综合运用了数学的计算、测量、图形和实践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加强。

二、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并非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思维状态达到最佳。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知识学习。

1、 通过“猜一猜”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片段: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出示例题: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30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两个队合做,大概要多少天完成?

生1:应该是50天。(不加思索)

生2:大概是25天。(相加除以2)

生3:不对,甲队单独做还只要20天,合做要25天吗?

生4:大概是12至13天。如果两个队都是甲队,那么他们合做10天就可以完成;如果两个队都是乙队,那么他们合做15天就可以完成。所以,我想应该是12天和13天之间。

师:这位同学讲得真精彩。正确答案到底是多少,还要请同学们想办法列式解答。此种设计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空间,使其在生活之中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力理论,认识到生活之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2、以数学的生活应用性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更加地贴切生活。基于此,教师需要结合数学知识内容创建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通过现实生活呈现数学知识,以生活化数学问题导入课堂,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课堂教学片段:以数学应用题为例:“六年级举行野餐活动,每个人分1只饭碗,每2个人共用1只菜碗,每6个人共用1只汤碗,此次野餐活动一同需要准备100只碗,请问一共有多少位同学参加了本次野餐活动?

”让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说30人,教师就让他验证:如果是30人时,需要饭碗30只,菜碗30÷2=15(只),汤碗30÷6=5(只),共用了30+15+5=50(只),与条件不符。有的说50人,教师再让他验证:如果是50人时,需要饭碗50只,菜碗50÷2=25(只),汤碗50÷6=8(只)……2(人)。同学们一致认为更加不行,接着有学生说出人数必须是6的倍数,(这一发现是解题的关键),接着有学生猜是60人,教师同样让他验证:如果是60人时,需要饭碗60只,菜碗60÷2=30(只),汤碗60÷6=10(只),共用了60+30+10=100(只),与条件符合,得出参加这次活动的人数是60人。

针对数学问题的具体计算,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这样就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作用,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设计生活化练习,创造课外精彩

1、精心设计教材练习

若是教师可以精心地设计教材练习,或者是实现练习的再创造,把数学练习与现实生活进行深度结合,这样就能够实现数学练习的有效运用。以“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让学生课后回家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针对有创新、有创意的应予以奖励。由此不但能够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能够全面展示出新课程标准下数学作业的独特性。

  1. 课堂延伸,创造“第二课堂”

以“千克的认识”教学为例,首先由学生用手掂量一下苹果、香蕉等有关物品的重量,然后用台秤进行称量,称上面显示的数字1就代表着重量是1千克,称上面显示的数字3就代表着重量是3千克,然而重量是5千克的物品放在台秤上显示的数字是0,为此有的学生就感到疑惑,为什么不是5千克,而是显示0千克呢?为了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台秤,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鼓励学生去展开调查,经过了解之后就会发现教材中的台秤与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台秤有着一些区别,台秤指针旋转一圈后回归到0千克,就代表着物品重量是5千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真实的生活问题,能够为课堂注入新鲜血液。此种情况下,学生对数学知识就不会感到陌生,拉近其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数学与生活的双向互动,使数学教学更具灵性。但是需要注意,生活化教学并非意味着摒弃课本,而是要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衔接,勇于挑战教材,活用生活素材,从而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生活化课堂的价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