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吴店镇第二初级中学 441200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语文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人文修养是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整合。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更重要的是语文核心素养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因此,初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亟待培养。
那么,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切实提高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着眼文本阅读,拓展知识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1、深入阅读课文文本,以课本为载体,以单元教学为核心,举一反三,系统地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现在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编排都有一定的编排体系,每个单元课文都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明确的主题,而且每个阅读单元的课文都有“教读”和“自读”两类,这样便于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自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做老师的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读书,不要为了讲解知识点而把课文分解成一个个的知识点,也不要为了教师用书上的标准答案而统一学生的思想。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意思是说每一个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增重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积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到的见解。
2、以中考规定的必读名著为主体,建议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以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除了教材规定的中学生必读的文学名著之外,我们还应兼顾各册课本上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节选的名著,让学生大量阅读与教材上的课文有关的作品。例如我们在教学《<世说新语>二则》的时候,就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世说新语》这部名著。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则推荐学生阅读《山海经》这部名著。所以说,课堂教学只是一个引子,我们既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还应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当然,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的图书馆和网上图书馆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还可以利用班级图书角、图书柜等其他方法,共同组成互补的图书阅读体验。
3、让学生养成摘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分享读书心得体会等阅读与体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阅读必做的习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阅读习惯的养成,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它有助于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为作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见闻和感受。所以,多积累,善于表达,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也成为我们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必须要重视的环节。
二、着眼能力,强化训练,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1.在课堂教学中,文本的解读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广泛引导学生质疑讨论。
孔子说:疑为思之始,学之端。的确,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质疑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没有大胆生疑、勇于解疑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进而讨论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以问题为导引,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教学《说和做》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首先抛出一些问题:例如:闻一多先生在“说”与“做”这两个方面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描述,意图何在?课文介绍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表现,分析并体会作者的详略处理。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所以说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我们把“质疑、思考、探究、合作、表达”作为主要指标来全方位地打造“问题导引课堂”。让学生从观念上学会质疑,从现实观察和书本知识中找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2.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与思考,而非“标准答案”。
《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学生们或害怕读或敷衍读,这样没有收效。《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春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对春的热爱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发展思维,享受审美,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文学作品阅读是一种欣赏,亦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审美活动是一种极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体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上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认识、享受文学作品的美。
总之,我们要打破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题型操练,在教学中让“三维目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得到充分落实,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优美的朗读中、在安静的阅读中、在文采飞扬的课堂讲授中、在“舌战群儒”般的课堂讨论中得以实现。我们要让初中语文教学真正着力于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的培养,最终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