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忧患意识的三重内涵与实践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8
/ 3

新时代党的忧患意识的三重内涵与实践路径

杨昕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2

摘 要: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精神品质,其核心是忧国、根本是忧民、关键是忧党。正是在强烈的忧党忧国忧民意识指引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并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成就。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从强化思想教育、注重规范引导,继承优良传统、发展时代内容,借鉴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三个方面,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1]正是在强烈的忧党忧国忧民意识指引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并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成就。进入到新时代,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做到居安思危,是对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

一、新时代党的忧患意识的三重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指出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特质,特别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2]155

(一) 是治党之忧

忧党是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关键。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3]437能否把党建设得坚强有力,能否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国共产党是在时刻遭受围追堵截的环境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是通过艰苦卓绝地奋斗和牺牲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成就的,而这一切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始终饱有的强烈忧党意识。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分析党的执政环境,明确指出党正在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党内也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若是还不抓、不管,就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就会造成党的事业不能成功,甚至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为此,他告诫全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切实增强忧患意识,不忘初心,勇于直面“四大考验”,敢于正视“四种危险”,要牢记历史周期律的警示意义,强调“赶考”永远在路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使管党治党抓住了要害,使党的面貌有了根本改观。

(二)是为国之忧

忧国是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核心。热爱国家、关心民族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人的忧国之心,就具体表现为对国家兴亡、民族振兴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在这种强烈忧国意识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奋发进取,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敌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不断跨越,彻底摆脱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境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与此同时,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清醒认识,充分把握国际国内存在的各种风险挑战,时刻做到居安思危,在胜利和成绩面前戒骄戒躁,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气不馁,始终朝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地奋进。党的十八大刚刚过去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告诫全党同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4]36,要以更加饱满的奋斗精神,努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持之以恒地把国家建设得更强更好。他一再提醒全党同志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一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做到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对矛盾不回避,对问题不掩盖,统筹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扎实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三)是为民之忧

忧民是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根本。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深知人心向背的极端重要性,把不断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作为事业成功的根本,始终做到为民而忧。在这种强烈忧民意识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并在此指导下不断开展着富有成效的群众工作,也正是在这些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中,党同人民群众凝结出紧密的血肉联系。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量,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事业的发展,向人民群众学习,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让所有的人民都摆脱贫困,全体人民都能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他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告诫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5]235。他反复告诫全党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时刻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期待,满足群众需求,促进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到全体人民,真正维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的政治权利。

二、新时代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将会越加复杂,面临的执政风险也将会越加严峻,需要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做到“于安思危,危则虑安”,永不懈怠、永不停滞。

(一)强化思想教育,注重规范引导

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塑造和增强是理想信念方面的问题。需要注重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让每一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不断增强忧党、忧国和忧民的思想意识。在思想教育方面,更加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断提升党内的党性教育质量,切实增强全体党员的党性修养;大力进行世情、国情和党情教育,教育广大党员树立世界眼光,把握世界大势,认清自身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正确看待所取得的成绩,始终做到艰苦奋斗;进一步加强宗旨教育,让每一名党员不忘初心,牢固树立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规范引导方面,结合党内的各项学习教育制度,建立和健全增强党员忧患意识的规范机制,并且通过广泛地宣传引导,努力让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成为全社会共同观念的一部分;切实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现实生活,在实践中树立和不断增强自身忧患意识,并反过来更好地进行实践;坚持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给广大党员起到表率作用,引导广大党员不断看齐,使之蔚然成风,从而全面增强全党的忧患意识。

(二)继承优良传统,发展时代内容

一方面,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全部思想闪光点,例如毛泽东同志“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的观点,邓小平同志搞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观点,江泽民同志“讲忧患意识,首先要忧党”的观点和胡锦涛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增强新时代广大党员忧患意识的极好教材。并且还应大力弘扬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付诸实践的精神,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奋力追逐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同时,应认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精华,比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经典言论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感召力,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特质,值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弘扬。另一方面,需要注意根据新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不断发展出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新内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断,比如他告诫全党:“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这当中更加突出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并把忧患意识重点聚焦到不能够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这一具有特定所指的问题上,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如何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提供了科学指引。

(三)借鉴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

借鉴其他国家和政党好的经验做法,是增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重要途径。比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虽然稳掌国家政权至今,但始终满怀危机感,注重加强与基层民众的联系,并且十分注意国民忧患意识的塑造,提出新加坡人必须未雨绸缪,鼓励和培养冒险精神。又如,美国对于能否保持自身优势也始终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特别注重将国家危机意识融入到国民教育当中,唤醒民众对国家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感,以此保证美国的领先优势。同时,国外一些大党老党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也是值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警醒。例如,邓小平同志曾在1992年谈到,引起他思考最多的就是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这是促使他发表“南方谈话”,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因。苏共执政长达74年,建立了苏联这个社会主义超级大国,但最终走向亡党亡国的境地,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关键还是苏共自身出了问题,盲目自大,背离人民,党内更是腐化变质,因而在西方和平演变的夹击下不堪一击。这些都警示我们党,如果发生变质,背离人民,就必然会被历史和人民淘汰,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必须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履薄冰、审慎前行。

总之,在新时代,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都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忧患意识,并努力转化为高度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居安思危,“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6],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N].人民日报, 2017-12-2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8-01-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村改居’视域下基层党建格局创新研究”(20CDJ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昕(1986-)男,安徽安庆人,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基本理论、基层党组织建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