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培育社会公德一体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6
/ 3

道德与法治课培育社会公德一体化研究

陈丽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610066


摘 要: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育时代新人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是社会公德培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社会公德内容进行分析,找出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在培育社会公德出现的问题,加快推进社会公德一体化路径的设计,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好公民。

关键词: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公德;一体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以及道德教育引导等方面做出相关的规定,不断引导新时代公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把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落细、落小、落实。《纲要》规范了个体在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道德行为,鼓励人们在社会上要做一个好公民。

一、加强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培育社会公德的主阵地作用

新时代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要不断深化学校道德教育引导,努力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发挥好学校德育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道德与法治”必修课,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初中阶段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道德的主渠道,也是培育学生社会公德的主阵地。因此,要发挥好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作用,守好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社会公德的责任田,坚守主阵地,培养社会的好公民。

(一)义务教育阶段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好公民的基础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仅仅是接受基础知识教育,更重要的让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情感,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勇于承担道德责任,做一个好公民。义务教育阶段是社会公德建设的基础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他们的道德认知还不健全,需要教师、家长等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并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这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道德养成的基础阶段。《纲要》在社会公德方面的培育目标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好公民,学校道德与法治课要牢牢把握社会公德的培育目标,培养好公民。新时代社会公德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人与人关系层面,是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其次是人与自然关系层面,是用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保护环境;最后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是用来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两个方面。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推动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养成,才能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好公民。

(二)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培育社会公德的主阵地作用

社会公德建设的阵地和渠道是多样的,我们既要发挥各类阵地进行社会公德建设,又要抓住社会公德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就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主阵地,引导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形成好思想、养成好品行、践行好习惯。道德与法治课囊括了社会公德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分散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单元,随着学生学段的递增,在社会公德的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以及培养目标是不同的,进阶的培养目标能够使学生增进对社会公德内容的理解,形成较为成熟的道德认知,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地进行道德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培育社会公德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培育社会公德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培育社会公德的主渠道地位还不够突出,道德与法治课培育社会公德的目标不够清晰,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要加强联系。这些都是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在培育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1. 道德与法治课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主阵地不够突出

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地位和课程实施来看,在义务教学阶段,与学校智育课程相比,德育课程处于弱势地位,当前,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都非常重视学生智育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也非常重视升学率。因此,学校普遍会将智育课程放在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位置,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将本来课时较少的道德与法治课占为他用。其次,义务教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性引导当作事实性的知识,教学内容为考试服务,教师对学生道德的发展和德育的培养重视不够。家长和社会对于名校的追求和赞赏,他们轻德育重智育的看法,给孩子的身心发展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社会公德培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受到轻视,社会公德培育失去重要的渠道,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好公民。

(二)社会公德培育目标需要进一步明晰,层次性不够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了社会公德包括五个方面,并以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为依托培育社会的好公民。虽然社会公德包括的五大方面的内容在小学和初中各个学段都有涉及,但是道德与法治课在社会公德培育目标的安排和设置上,存在目标不够清晰,设定的社会公德培育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有不相匹配的现象,社会公德培育目标层次性不够,小学各年级和初中培育目标需要分层设计。

(三)社会公德内容衔接需要进一步畅通,进阶性不够

社会公德五大方面的内容在每个学段的分布以及内容的衔接上,存在着不够畅通,内容进阶梯度不够明显等问题。比如,在小学低、中、高年级以及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都有对学生“保护环境”这一社会公德的培育,小学低年级“绿色小卫士”、小学中年级的“让生活多一点绿”、小学高年级“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和初中“文明与家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通过在不同学段设置几个单元,对学生“保护环境”这一社会公德进行培育,这几个单元内容衔接还不够畅通,对单元主题的选择以及单元内容的挖掘都还有待于深化和研究。在“保护环境”这一社会公德的培育上,培育的进阶性、层次性和梯度还不够明显。

(四)各学段政治教师需要加强联系,团队精神不够

义务教育阶段是社会公德培养的基础阶段,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奠基石,因此,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来说,各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社会公德的培育衔接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由于学段的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的难易度不同,培育目标不同,课程内容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和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缺少必要的联系,很少在道德与法治课相关问题上进行谈论和综合研究,各学段老师“各管一段”,只守好自己的“一段渠”,不注重疏通前后关系,缺乏道德与法治课的纵向衔接,这种“背靠背”的教学方式使得社会公德的培养出现断层现象。

三、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培育社会公德一体化路径设计

通过分析道德与法治课在培育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发现的社会公德培育问题,通过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社会公德内容的分析整理,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的主阵地,深挖社会公德的培育路径,加快社会公德一体化建设。

  1. 分学段设置社会公德目标,分层推进社会公德建设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把社会公德划分为五个方面,但随着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社会公德的外延在不断延伸,对社会公德有了更高的要求。每个学段都应设置社会公德建设目标,对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社会公德培育目标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设计。小学低年级社会公德的目标是以道德情感培养为主,让小学低年级学生获得社会公德的初步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与他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道德意愿,获得践行社会公德的情感体验。小学高年级社会公德的培育目标是道德感受力的培养,开展道德认知教育,提升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与小学阶段相比,身心发展状况更加成熟,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思想品质得到了提升,因此,初中阶段社会公德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实践养成,将社会公德的认知转化成道德实践,在实践中更强调对学生道德责任的培育。不同学段对社会公德有不同的培育目标,分层实施、分层培育才能有序推进社会公德建设。

(二)把握学段间社会公德的衔接,促进小学与初中的一体化建设

社会公德建设不仅要分学段推进,更要注重学段间的有效联系和衔接。小学低、中、高年级和初中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要注重社会公德学段间内在的衔接。各学段都要关注临近学段社会公德培育目标的设计,才能准确把握社会公德内在的进阶性和衔接性,才能在低学段或高学段社会公德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或是降低培育的内容。特别是在各学段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加强与上下学段的衔接,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注重社会公德培育目标的衔接,加强交流和联系,共同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好公民。

小学低、中、高年级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社会公德的培育方面,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层面上,都有同一层面内容的培养,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爱护公物”和“保护环境”在每一个学段都有涉及,需要注意的是,它们之间是有效衔接的,虽然每个学段对“爱护公物”和“保护环境”课程设计以及教学目标是不同的,但是学段间社会公德的培养是一个依次进阶,有效衔接的关系。

(三)深化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育,促进社会公德的实践养成

社会公德的道德实践是检验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是否内化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中介。社会公德的五个方面的培育,都需要立足于道德实践,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强化社会公德的五大依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道德养成,争做一个好公民。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不只是对道德知识点的讲解与梳理,更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自身经验,开展实践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养成。比如,在“保护环境”这一社会公德的培育方面,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通过“小水滴的诉说”这一框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小水滴遭遇的不幸,水对于我们来说很珍贵,让学生在生活中能节约用水;“清新空气是个宝”这一框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给我带来的后果,以及自己能做些什么来保护清新的空气;“我是一张纸”这一框通过纸从哪里来,以及浪费纸的现象,让学生珍惜纸张,这几框让学生体会和意识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最后通过“我的环保小搭档”,让学生思考怎样去保护我们的地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怎样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为我们学重点不是放在知识的讲解上,而是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体会周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能为我们的家园做些什么上。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比如让小学生在周末和父母搭档,种下一棵树,有了树,让天更蓝,引导学生对垃圾进行分类,节约用电用水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将“保护环境”这一社会公德内化于心,在学生内心中扎根。

(四)加强不同学段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间的交流,“手拉手”共育时代新人

道德与法治课在不同学段不是相互分离,互不干扰,各成一段的关系,而是具有内在的层次性、进阶性和衔接性。社会公德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培育目标,教材内容对社会公德有不同的要求,它们看似相互独立的单元,但是存在必要的联系。不同学段对社会公德的培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年龄特点来开展实施的,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引导到实践,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就要串联社会公德内在联系,实现社会公德的一体化培育。基于此,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构建“手拉手共建机制”,鼓励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加强交流和沟通。比如,初中优秀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到小学进行示范教学,小学道德的与法治课教师可以到初中、高中甚至高校进修、访学或是参加培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种方式可以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把握不同学段社会公德培育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公德一体化建设的目标。

四、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是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社会公德建设的主阵地,是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课程,是培养社会好公民的重要载体。把握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三个层次、五大依托,科学把握义务教育阶段社会公德的培育目标,注重社会公德建设的纵向有序衔接,横向融会贯通,整合社会公德培育资源,重视社会公德的实践养成。


参考文献

[1]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新华社,2019-08-14.

[3]张彦,张登皓.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守正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7):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