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衔接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2
/ 2


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衔接问题与对策

王智峰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516001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高职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作为我国技术人才的重要培训场所,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在学生刚刚步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时,往往会存在课程衔接不良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快速适应高职课程。尤其是机械类专业课程其难度较高,且内部连接性较强,更需要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本文从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衔接问题出发,具体探究了其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机械类;课程衔接;问题;对策

引言

在国家智能制造战略提出并发展后,机械制造业就将智能制造视为核心,展开了必要的产业结构升级。企业针对人才提出了高度科学知识的技术性劳动力标准,在高职院校开展的教育工作中,应该践行这一重要的原则,稳步推进相应的教育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就是让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高职院校在开展实际的教育活动时,能够为智能制造业培养出更高端、更具优势的人才,其在参与竞争的时候,能够彰显出实际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和长远进步提供必要的高端技术支持。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符合时代的标准和要求,依照新的职业能力将课程目标加以确立,同时完成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架构。

1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衔接问题分析

1.1创新人才培养缺乏因材施教

目前来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课程,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培养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不管学生对所学课程是否有兴趣,也不管有着怎样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侧重点,这就造成了以下结果:那些真正有兴趣的学生没有得到提升,而不具备条件的学生不仅没有对所得到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反而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对课堂知识只是被动接受。最终的结果就是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停滞不前。

1.2教学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不够

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发现工程力学的教学模式仍存在着单一和落后的现象。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往往只是对着教材或课件讲授,课后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回顾,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与“互联网+”环境下新型信息技术结合不够紧密。

1.3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效果亟待提升

何谓衔接?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与其实现对接,应对其进行优化与提升。因此,在衔接关系中,分层级的应该是优于低层级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往往还不如中职院校,在中职院校不断侧重于实践教学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存在着明显的流于形式的问题。受教学条件及管理水平的双重限制,导致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直接导致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衔接上并不能实现有机衔接。

2机械类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与思考

2.1转变教育思想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有好的方面值得我们继承,也有不好的方面需要我们革新。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确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为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打好基础。各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更新传统的教学思维,将新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借助于国家大力推动教学改革的契机,逐渐引导广大教学人员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为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2.2利用“互联网+”条件下学习空间的变革,满足工程力学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无法满足不同基础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互联网+”背景下,学习空间发生了变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利用网络实现无缝学习、跨时空学习,使学习交流、分享更满足于自身的需求。教师通过对课程教学平台上反馈的学生互动、作业、测试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学生在理论和实践课堂上表现出的综合职业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对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前课后推送基本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重点让他们夯实基础。而对部分“吃不饱”的学生,推送适当拔高的学习资源,从中选拔部分力学素质高的学生参加每年省级的力学大赛。以专门的力学社团为依托,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的辅导,分组进行培训,营造合作、交流和竞争的氛围,带动学生个性、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2.3社会实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受到现有条件的限制,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社会实践。对于高职机械类专业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在学习期间更多的参与生产实践,如此才能真正掌握所学到的知识,这同时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一个创新型人才,一方面要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掌握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有所体现,而不是盲目的对着课本照本宣科。教学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有利于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社会实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是探索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思路,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机械专业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能够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机械专业的课堂学习中,掌握和机械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通过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机械实践能力。项目教学法运用在高职机械专业教学中,是顺应新课标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为了能够给人才市场输送更多优质、全面、复合型人才,在高职机械专业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增强学生们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余世全,邓敦杰,姚建明,等.浅谈供给侧下高职院校机械类“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思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00(011):4332.

[2]戴飞铭,舒良荣.高职机械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041(008):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