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职业学校 北京市 101200
摘要: 当今,心理健康教育已广泛受到教育部门和专家、学者们的关注,而职高积极心理品质的课程被边缘化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职校学生本就存在学习、生活、交往、情绪等诸多问题行为,又要面临专业技能学习、综合素质培养、求职就业生存等诸多问题。如何帮助他们修正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自我否定的心理弊端,重新积极正向的面对人生;如何帮助他们提升情绪智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为踏上社会岗位做好岗前准备,这些都将成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求职高心理课的内容和课程模式,让学生朝着更加积极、健康、正向的方向去发展,社会意义越发突出且重要。
主题词: 职高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 探索
当前职高生正面临着观念的转变、知识的学习、压力的应对、社会的适应、生存能力的挑战和各种问题行为的困扰,这些心理问题已成为制约职高生发展的瓶颈,重视和关注职高生的心理教育,使其有尊严、自信而快乐的学习生活,是职校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职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模式就成了探究与实践的关键点,而这种内容和模式要应职高学生需求和接受力而定,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要求。
设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其真正适应学生心理所需
(一)按需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为了使学生在每一次心理课程中均能获得不同的成长,笔者开始走进学生,探访学生出现哪些问题行为和心理困扰,需要获得什么帮助,而后搜集资料,按需分配,确保积极心理对学生教育的实用性。如:问卷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反映自己是单亲家庭,父母不关注不疼爱,内心失落行为叛逆;还有学生反映即便父母都在身边也不懂教育,倒是应该给父母上上课。面对这种被需要被关爱的学生,笔者发出倡议让学生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一起关注如何去爱,如何探寻教育方法,于是设计系列课程《家庭治疗——改变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新方法》、《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困境中的孩子》和《成长中的心理抚养》,从而协助孩子找到需要找到爱,顺势指导家长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孩子。职校中很多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经常出现冲突纷争,于是设计课程《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和《非暴力沟通模式》,让这些学生在良好的语言沟通模式下感受人际关系改善的力量。即将毕业的学生更多会关注就业的话题,于是设计系列课程《生涯规划与个人成长》、《职业倦怠与职业积极》、《如何提升职业幸福感》和《直面求职我该怎么做》,帮助学生走出求职就业的困扰,直面希望和未来。这些课程更加积极地探寻着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深受学生好评。
对于高一新生班级,消极情绪多,抱怨、指责、困惑,于是笔者设计系列课程《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ABC理论》、《幸福的价值观》、《积极语言模式的应用》、《积极心理品质及培养策略》和《幸福的方法》等,让他们拥有积极、美德、乐观等心理资本,从而朝着积极、正向、健康的方向去发展。
(二)将个案引入课程,为学生心理做导航。
对于那些个案咨询中比较常见、多发,且具有共性的问题,笔者也会当成典型案例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让更多的学生免受困扰。当然因涉及隐私尊重,故只对事不对人,且不把故事带出去。如:在策略和幽默中康复、幸福可以重来、变心的闺蜜、我想更讨人喜欢、幸福离我有多远、他为什么不爱我等个案,我们共同分析、探讨,然后共同应对抵挡,在故事中探讨美德和积极品质,以便让更多的阳光照进心房,润养心灵。
(三)课程内容积极向上,为学生习得积极心态。
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尽可能体现“积极”二字,《体验学习的快乐》、《做情绪的主人》、《感悟亲情》、《我的角色我喜欢》等主题都注重与积极人格特征、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过程有关的理论和实例,同时,尽可能迎合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吸引他们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学习中培养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对自己充满信心,体验积极向上的力量。
可以说,每一次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我都会精心设计,力求适应更多学生的需求,力求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发现更多的美德和积极品质,从而促进他们的不同成长。现在,我校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已能初步解决一些学生的问题行为和心理困扰,并成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源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被学生美誉为“不苦口的良药”。
二、探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其真正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有一个契合点;如何从学生的发展着眼,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出现的被动接受、脱离实践、感受力下降、缺乏体验、忽视内化、知行脱节等问题,在教学中走出教师的“自我中心”;如何关注学生对心理健康指导的迫切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投入,关注问题行为的弱化,关注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等,是近几年来笔者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一)探求适合学生的积极情境下体验式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体验式心理教育是在课堂中将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处于决定、控制、指导的地位,而是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是他们的倾听者和帮助者,其实质是通过各种体验活动,使学生亲历互动过程,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学习、思考并获得成长。
积极心理学主张如何更好地发展、学习、生活,更关注学生的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积极心理学强调三个层面:一是在主观层面上,强调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充满希望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强调积极的个人特质。教学中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交往的能力、美的感受力、关注未来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强调良好的同伴关系、健康的家庭等,从而培养学生更具责任感、更能担当。因此在积极心理学情境下的课堂将更注重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关注他们的美德与价值,帮助他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上述理念的指导和近几年课程的实践,笔者摸索出一套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应对技巧,经过特别设计,有机融合到课堂当中,并加入积极心理的理念做引导,构建了在积极情境下体验式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这种模式在教学形式上可以说基本摆脱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格局,更多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学生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知、新感、新的成长。
(二)积极情境下体验式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1.创设积极情境,教育无痕。课程中从始至终贯穿积极心理学的正向能量,让学生感悟到:人人参与将人人体现价值;投入多少将收获多少;每个人都可为彼此贡献自己;正向力量是可以传递的;鼓励发言也允许沉默;珍视相同也欣赏差异;以我发言、由心而发;先倾听、再表达;不批评、不指责;还可以为错误而欢呼。
2.设置活动,展开体验,觉察成长。教师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构建适合于本课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活动,让学生从体验开始,从而带出感受,彼此分享与滋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促进同伴教育,促进自我成长;而教师则是组织者、服务者、接纳者,起到跟与领的作用。如:在给学生讲授幸福的方法之一《幸福——源自内在的改变》课程中,学生在行动实践中,通过体验式教学,融入积极心理的理念,感受内在的改变。
(1)先设计一段冥想,让学生与自己的内在做连接(部分冥想词:现在,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近一个月,感受这一月来发生过什么,是否想起还会有些伤心、难过、抱怨、委屈?在心里,还记得是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 与谁有关?是一个什么场合?回到自己的内心,与自己的感受同在。当你想起时,内心涌动的是什么?允许自己走进这件事,允许自己走进这个人。如果你想起来了,请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
(2)然后学生两人一组,自愿结合,以近一月的不愉快事件为人生脚本,用第三人称讲自己的故事。
(3)找出非理性想法,把故事加入积极正向成分替代(积极、正向、乐观、善良、美好、同理心、爱、感恩、道德等),重构故事。
(4)事件中涉及到人,如果有想说的话,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讲出来。
(5)然后二人换位。
这种积极情境下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改变带来的改变。可以说,整个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共融,既具有生活性(来源于生活、指导于生活),又具有严谨性(科学、规律),最终促进学生成长,提升心理健康。
(三)积极情境下体验式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效果。
在与学生的融洽相处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热爱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也由衷感受到了课程带来的快乐。具体表现在:
1.感受氛围,获得接纳。
学生在这种班级的良好氛围中产生一种安全信赖、温暖和接纳的感觉,减少孤独,实现相互交往。
2.宣泄自我,平衡自身。
可以说,宣泄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必有的一个内容。学生们长期积压的痛苦、困惑、抱怨、不安,现在发泄出来,减少了心中的压力和矛盾。宣泄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把自己的情绪整理一下,而同伴则会表示对他的同情、关怀、支持和鼓励。借此,宣泄就达到一定程度的身心平衡。
3.灌输希望,获得改善。
通过课上学生自身的交流,他们彼此都乐于成为其中一员。有些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改变,却是他人的一面镜子,当看到组内成员的进步、变化时,便增添了自己的一份希望,有助于获得改善。
4.了解共性,互相慰藉。
学生在参与课程交流分享中,他们会发现类似的问题不只属于自己一个人,心里就会获得一种释然感,进而提高自己对挫折、焦虑的容忍度,减少紧张与减轻心理压力,并相互帮助,从他人身上领悟到自身问题,也从别人的意见中受益。
5.学会互助合作,获得自信。
学生们在向同伴提供意见、帮助时,常会使同伴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让自己感到自己的能力也可帮助别人,或被同伴所需要,可以使人走出狭隘的自我天地,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同时,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们同心协力,培养了彼此之间的合作意识。
三、总结
可以说,我们有教育的理想,但没有理想的教育。对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贵在摸索中学习、在实践学习中前进,而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以超凡的耐心、细心和真心认真对待每一颗寻求进步的心灵。只要我们认真付出,都可以朝着积极、正向、健康、快乐、幸福的方向去发展。笔者期待能通过自身努力,把健康幸福的种子播洒于学生的心田,在职校心理教育事业上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予他们心灵的杠杆去托起一个个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宁维卫《新学生心理健康指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04-01,前言;
[2] 丁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境体验式团体活动课的实践与运用 ,2012年06期。
注明: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职高学生问题行为心理干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3110-00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