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 濮阳 457000
摘要:高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化学是对各种物质及其现象的研究,既有丰富的实验教学,也有抽象的概念表述。“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作为高中化学知识的一个重点与难点,也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突破点。通过较好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的精髓,能够有效的为学生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奠定夯实的基础。并通过该知识点的学习,提升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的能力。本文将结合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的基本概念、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中须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有益的见解。
关键词:“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教学方式
高中化学理论知识较多,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的相关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讲授该知识点时,需要着重考虑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结合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新课改的要求,创新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下,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加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很好的理解与运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的相关知识点[1]。
一、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
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化学物质在处于一种可逆反应状态下达成一定的平衡状态,倘若有关反应条件发生变化(如压强、温度,抑或是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整个反应就会在一定时间内达成新的平衡状态[2]。由此可见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移动的三个要素为压强、温度、物质浓度。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运用起来的难点之一。
二、提升“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浅析
传统教学中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尤其是关于水解平衡的部分,由于大部分水解平衡状态是无法直观感受的,学生在理解上极为困惑,学习效果也不是很理想[3]。下面我将就“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做出解析。
(一)以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
通过在化学实验课上的探究性教学,主要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激发自身的主动性。在关于水解平衡的化学实验教学中,给学生建立完善的教学实验演示,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研究三氯化铁(FeCl3)水解平衡时,可以观察不同浓度三氯化铁的颜色深浅,如2mol/L与0.01mol/L两种浓度溶液呈现黄色的深浅肯定是不一致,再将两种溶液放入同时放入热水与冷水中,查看溶液颜色的变化。通过这种参照对比的实验演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水解平衡的直观印象。
(二)借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完善平衡状态的认识
由于大部分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的化学实验具有复杂性与微观性,大部分化学实验是无法让学生亲自操作和教师演示的,为保障学生在化学实验上的充分理解相关平衡状态,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加强教学实验的引导性,以及引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不能具体操作的化学实验。在进行演示时,教师可采用问题模式的教学,提出与实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相关实验可能产生的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化学意义。这样在教师具体演示时,学生就能较快的进入演示学习状态,弥补不能亲自实验的学习缺陷,强化自己学习的主动探究。例如,在进行双水解反应的教学演示时,由于反应中的各种离子无法直观感受,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关于双水解反应的实验演示,如化学反应式2Al3++3S2-+6H2O Al(OH)3 +3H2S ,教师可将铝离子(Al3+)、硫离子(S2-)、水分子(H2O)用不同的动画形象展示,然后组合形成直观的形象,这样学生就能从微观层面上直观了解双水解反应的过程,以及达成平衡状态的直观印象。
(三)通过总结提升学生运用能力
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压强、温度、浓度的调节,去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不断改变,进而得出不同反应在不同因素变化下的各种平衡状态。例如,对于双水解反应式2Al3++3S2-+6H2O Al(OH)3 +3H2S ,教师可以从增大/减少反应物(Al3+、S2-)浓度去帮助学生推导平衡状态是向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减少生成物(Al(OH)3、H2S)浓度帮助学生推导平衡状态是向逆反应或正反应方向移动,同时如果升高/降低温度平衡状态是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还是逆反应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的知识总结,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各种平衡状态
三、提升“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教学质量需注意的问题
(一)学习主动权的问题
教师可以大力发掘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让多媒体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通过深度与“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的融合。教师在选择图片、影像资料时,要贴合主题思想,也要能发挥学生想象力。在调动课堂氛围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主动思考,有序讨论,才能将多媒体的教学长处发挥到极致。这样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主动探知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化学思维模式,为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了学习基础
[4]。
(二)学习自主性的问题
“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这个知识点,对学生还有实验操作要求,通过对媒体的渲染力,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进行有效和有深度的化学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各种化学想象的魅力。让多媒体的手段辅助学生去理解化学想象与概念,体会其中的变化。去站在实验操作的角度思考其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围绕化学平衡的实质,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平衡可以移动,引入平衡移动原理概念,探讨平衡移动原理的适用范围,并且通过分组实验验证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外界因素、移动方向、移动结果,总结平衡移动原理的内容、结论,进而掌握勒夏特列原理;同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让知识被使用起来,才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学—思考—消化、吸收—形成自己观点—应用”的学习思维流程,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同时通过自身的理解与应用,将知识通过应用加以活化,从而逐渐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这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的问题
高中的化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有明确定位与要求。教师在深刻体会教纲精神的前提下,应制定“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将教纲要求分散到每节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要制定清晰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案中辅以多媒体手段,辅助学生创行能力的培养。这其中,方案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才能达到学生听得懂,爱化学,能运用的要求,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推动自身的创新能力。
结语:
化学知识的学习能力是需要不断引导和训练的,高中化学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的知识理论多,涉及实验也多,教师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要多创新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学生学习特性,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当然化学教师还要不断总结与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学习开拓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琪惠. 基于STEM理论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以化学反应限度为例[D].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8.
[2]李发顺. 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化学平衡”分层实施的教学研究[C]. //第十届全国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年会. 2013:1-13.
[3]庞华英. 化学问题解决中思维障碍及其教学对策的研究——以化学平衡问题解决为例[D].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0.
[4]张清萍. 浅析“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教学方式[J].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201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