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中思辨,“算”显深度——关于“混合运算”中典型错例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30
/ 2

“错”中思辨,“算”显深度——关于“混合运算”中典型错例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傅媛媛

嵊州市城北小学


摘要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错误离奇的“相似”。如果能找出学生主要错因、落实应对策略,那么计算练习就可以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练兵场。本文通过对典型错例的分析,提出教材提前渗透、“错题本”反复纠错、环境保障这三大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对混合运算真正做到清“序”明“理”。

关键词:混合运算 提前渗透 “错题本” 深度学习


笔者在进行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常规教学后,发现孩子们的错误百出,但是却又那么相同。

一、清“来龙”,知“去脉”

计算在小学阶段内容中占相当庞大比重,因此,如何实现计算的深度学习,成为当下值得研究的课题。那清楚学生的易错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笔者将学生易错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两点错因:

1、数感不强

在解决一个混合运算时,若学生在任何一步过程中失误,就会导致“前功尽弃”。例如学生在求解“47+35”时,先算“7+5=12”,个位写2,十位上“4+3=7”,直接就写上结果72,数感的缺乏让学生“短暂”忘记了“满十进一”,但是当老师指出错误时,又很快能意识到错误;像“4×4=8”、“3×3=6”这样的错误也主要是学生脑海中数感缺乏,对于运算符号的感知薄弱。

2、算理不清

另一类错误主要是学生对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不到位,一部分学生就理解成了在加减法中一定要“先加后减”,另一部分学生就仍然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可以得出,学生在两级混合运算中出现的问题较为突出,并且主要的错因就是运算顺序出错,为什么学生错误会这么一致呢?笔者特意对教材进行了综合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教材分析

学习时间

例题

内容

运算顺序

计算方式

一年级上册

5+2+1

8-2-2

连加连减

从左往右

口算

4+3-2

加减混合

从左往右

一年级下册

10-(2+3)

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

先算小括号里的

二年级上册

3×3+2

3×4-1

乘加、乘减

先算乘,但是由于例题和练习的乘法位置都在前面,其实也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

二年级下册

53-24+38

15÷3×5

同级运算

从左往右

递等式

4×3+7

7+4×3

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先算乘

7×(7-5)

(77-42) ÷7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先算小括号里的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乘加混合运算在二年级上下两册课本中都有涉及,但是怎么两级运算的错误率到二下第二次教学之后还是居高不下呢,转眼来看笔者们的教材编排,不难看出问题所在,无论是例题还是整册书及配套作业本等相关练习,所涉及的运算顺序很凑巧,都是从左往右的,几乎没有“2+3×3”这样类似的“加在前,乘在后”的习题,在二年级下册中虽然有“7+4×3”,但是实际问题中“4×3+7”同样能解决问题,所以学生甚至老师都没有对此引起重视,等遇到加减和乘除混合的计算题时,即使加减在前,也自然而然地从左往右进行计算。


二、思“教材”,纠“错题”

分析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到,直至二年级上册的“乘加、乘减”,运算顺序的确一直是“从左往右”的,这就是二年级下册教师参考用书中提到的“思维定式”,是不是“思维定式”就无法避免了呢?事实上,这些说明恰恰是提醒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尽量避免学生“思维定式”的产生。

1、讲清算理,深度挖掘

【教学片断】

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课件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生1:3+3+3+2=11(人),每个小木马上可以坐3人,其中3个小木马上都坐满了,还要一个小木马上只坐了2人,我把它们都加起来。

师引导:也就是用连加的方法。

生2:前面3匹小木马上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人)。

师:你是先算3匹坐满的小木马上的人数,再加上多出来的2人,你们还有跟他不同的想法吗?

生补充:我们可以先看多出来的2人,再加上3个3。

师生合作:那我们一起来列一下算式:2+3×3。谁来解释一下这个算式?

生:2是这个小木马上的2个人,3×3表示有3个小木马,每个小木马上都坐着3个人,也就是3个3,2+3×3就是一共有多少人。

时:那结果是多少呢?先算什么?

引起学生思考,根据问题情境,学生肯定能理解要先算3×3。

师小结:像3×3+2、2+3×3这样又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叫乘加算式。在乘加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乘加”内容时,教师在学生列出“3×3+2”的算式时,这样渗透:“其实,我们还可以把算式列成2+3×3,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这样的‘乘’写在‘加减’后面的算式。”然后与情境图相结合,让学生明白:不管3×3是先写,还是后写,都要先算乘。

这样对教材进行加工后,学生对于“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这句话的理解就更加得顺其自然。能更深刻地理解无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在二年级下册学习“两级混合运算”时才能避免上述诸多运算顺序混乱的错误。

2、及时纠错,循环练习

  1. 纠错

在学生第一次练习错误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找错误,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身的认知去观察题目本身,经过探索——得出结论——推翻错误认知——更正原有认知——全新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大部分学生能很快找出错误所在。

笔者让学生将错题重新抄在“错题本”上,一天后笔者让他们再一次做“错题本”上的易错题,等到一个星期后,笔者将他们的错题又整理起来让学生们重新计算,就研究的易错题来看,“错题本”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发挥“错题本”的作用,让学生在“说错”、“思错”、“改错”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克服自身的易错题,就数据来看,是个好方法!


  1. 循环

学生的认知是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很多教师一开始都存在这样的认识:只要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强化学生的错误意识,就能让他们尽量避免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在学生纠错成功后的10天之后,再次让学生练习相同的10个计算题,发现其实不然。

相同的习题,但是学生的的错误率在图中却有多次转折,错误具有反复性。因此,我们要在后期不定时地、循环地让学生再次接触这些易错题,采取说错、思错、防错等一系列措施,让这些易错题不断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从而促进学生将知识点“内化”!

为让学生对如此具有“诱惑性”的数据免疫,笔者是这样做的:在教室里利用黑板的一角,设计了一个易错题专区,每天由老师或者学生小老师根据平时易错题设计一两道新题目,让其他学生展开训练,并说一说容易掉人“陷阱”的地方。

图片 7图片 15

三、反思总结

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理解,在自身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同时学习者能够举一反三,对知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主动迁移。混合运算这一单元学生的错误是共通的,运算顺序混乱,并且这个错误会反反复复。为有效帮助学生对于计算进行深度学习,我们教师不仅着力在课堂教材的渗透中,还可采取“错题本”的形式让学生一看到像35+14÷7中这样“35+14”这样具有 “诱惑性”的数字组合就引起高度重视,更加要保障学生的计算环境,给予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真正清“序”明“理”,深度思考。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

    2. 杨钊梅. 关注儿童发展 提高运算能力——二年级《混合运算》教学思考与实践.

    3. 黄玉颜. 自主构建有效学习--《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 000(019):1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