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9
/ 2


糖尿病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

王晓燕

达川区马家镇卫生院 四川 达州 635016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其生活节奏日新月异,不良的饮食习惯也随之发生。 糖尿病已经从过去的罕见疾病变成了常见和频繁发生的疾病。 根据相关报道,糖尿病的发病率可以达到10%以上,并且有许多类型的糖尿病,例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在临床治疗中,2型糖尿病更为常见。 中医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的历史悠久。 在《黄帝内经》中指出了糖尿病的病因以及鉴别诊断和药物治疗。 什么是2型糖尿病? 有哪些中医治疗方法? 本次我就和大家一起在下文中学习下吧。

一、什么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常见症状是饮食增加,多尿和体重减轻。 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结果发生功能障碍和一些并发症。

二、采取中医治疗能治愈吗?应该怎样治疗呢?

目前,2型糖尿病在医学上是无法治愈的,长期控制血糖只能用于避免心脏,肝脏,肾脏和其他器官的并发症。在中医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症,其中“消”表示体重减轻,“渴”表示口渴,通常被称为三多一少。 中医治疗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因此采用了促进生津止渴,清胃泻火的治疗方法。 基本上可以调节,控制和调节血糖。 与西药相比,它对人体的副作用更少。

三、治疗糖尿病常见的中成药

⑴消渴丸

它的药用成分是黄芪、生地、天花粉、山药、玉米须、五味子以及优降糖。 该药可滋补肾脏,滋阴,补气,活血。 还可以有效缓解相关症状,如多饮,多尿和多食等,并具能够显著降低血糖。 该药主要治疗2型糖尿病。 这种药物的使用方法是在进食前半小时,一次服用5至10粒胶囊,每天2至3次。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该药物含有甘氨酸,因此请勿将其与优降糖一起使用,以防止严重的低血糖症发生。

⑵降糖舒

该药物的成分由黄芪、葛根、人参、生地、熟地、黄精、刺五加、荔枝核、丹参、玄参、麦冬、生石膏、知母、山药、天花粉、五味子等药物组成。 该药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的效果。 同时,它可以有效缓解口干,便秘,疲劳等相关症状,降血糖效果更好。 它对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非常有效。 用法:每次服用4到6片,每天3次。

(3)甘露消渴胶囊

该药的成分是熟地、生地、党参、菟丝子、黄芪、麦冬、天冬、玄参、山萸肉、天花粉、当归、白术、茯苓、泽泻等。 该药可滋阴养肾,益气生津。 药物使用法:每次服用4到5粒,每天3次。

(4)渴乐宁胶囊

该药物由黄芪、地黄、黄精、太子参、天花粉等药物组成。可起到益气养阴、生津的疗效。对气阴两虚的糖尿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该药物用法:每次4粒,每天3次。

(5)消渴灵片

该药由地黄、五味子、麦冬、牡丹皮、黄芪、黄连、茯苓、红参、天花粉、石膏、枸杞等药物组成。该药能够起到滋养肾阴、生津止渴、益气降糖等效果。它可以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6)金芪降糖片

该药能清热益气,常用于气虚内热型糖尿病患者,能有效缓解其相关症状。此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为:饭前半小时服用,每次服用2到3片,每天3次。3个月为1疗程。

四、针灸治疗糖尿病

针灸治疗糖尿病已有很长的历史。在中医经典著作《备急千金方》中,指出了对该病的针灸治疗方法。糖尿病穴位的选择最早记录在《针灸甲乙经》中。近年来,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报道不断增加。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调节内脏。有效调整经络后,可以降低血糖,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缓解相关症状。同时,它可以增强人体对血糖的自我调节。针灸可以治疗糖尿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能采取针灸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

四、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不要依靠民间处方和假药延误糖尿病的治疗。中药可以治疗糖尿病,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治愈糖尿病。

(2)一些糖尿病患者听其他人说吃某些药物可以降低血糖。这是绝对错误的。中医治疗需要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药物。同时,中药的剂量和配方也有所不同。 中医治疗的基础是了解疾病的本质,并根据症状进行治疗。因此,在没有看中医的情况下随便吃药是非常危险的。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在控制血糖、调整血压、抗凝、透析的同时,联合中医辨证论治,在糖尿病治疗中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医的辩证分型及治法:常将该病分为:1、肺热津伤型,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2、胃热炽盛型,治法:清胃泄火、养阴增液;3、肾阴亏虚型,治法:滋阴固肾;4、阴阳两虚型,治法:温阳滋肾固摄。

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可采取中药结肠透析,中药穴位理疗,中药足浴,中药浴等外用治疗方法。

在上文中我们了解到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护理,例如饮食护理、运动护理以及用药护理等,治疗与护理相互结合才能对糖尿病的控制起到较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