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妇幼保健院 ,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对水合氯醛不同给药途径的药效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以我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6岁以下接受水合氯醛镇静的患儿为对象,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口服组(100例)、灌肠组(100例),并根据年龄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口服A/B组、灌肠A/B组,A组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下,B组患儿年龄在6个月-6岁之间。比较不同给药途径下各个组别患儿的镇静效果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灌肠组总体镇静有效率为87.00%,显著高于口服组的80.0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0%,显著低于口服组的20.00%(P<0.05)。以年龄为分组依据进一步比较,口服A组患儿镇静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灌肠A组(84.75% vs 78.95%,20.34% vs 7.02%;P<0.05);口服B组患儿镇静有效率显著低于灌肠A组(73.17% vs 97.67%,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灌肠A组(19.51% vs 6.98%,P<0.05)。结论:水合氯醛不同给药途径的镇静有效率与安全性存在差异,为保证更高的镇静有效率和安全性,对于6个月以下的患儿建议口服给药,但应注意呛咳、吸入性肺炎风险;对于6个月-6岁的患儿,建议灌肠给药。
关键词:水合氯醛;灌肠;口服;药效;安全性
水合氯醛为现阶段临床常用的儿科镇静剂,常用于检查、治疗时配合度较低的患儿中,有着显著的镇静、催眠、抗惊厥效果,且具有见效快、副作用下、持续时间长的优势[1]。其作用原理是通过对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进行抑制,继而起到近似生理性睡眠的效果[2]。目前,水合氯醛的用药途径主要可分为口服和灌肠两种,关于不同给药方式的效果和安全性学术界尚无定论[3]。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200例年龄在6岁以下的患儿为对象,展开了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计200例,均为在2019年2月-2021年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水合氯醛镇静的年龄在6岁以下的患儿,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口服组(100例)、灌肠组(100例),根据年龄进一步在组内细分A、B组,A组为年龄在6个月以下的患儿,B组为年龄在6个月-6岁之间的患儿。两组患儿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内容均充分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口服组中,男童57例,女童43例;患儿年龄27d-6岁,平均年龄(2.03±1.45)岁,包括59例6个月以下的患儿,41例6个月-6岁之间的患儿。灌肠组中,男童55例,女童45例;患儿年龄25d-6岁,平均年龄(2.11±1.29)岁,包括57例6个月以下的患儿,43例6个月-6岁之间的患儿。两组患儿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方法
用药前对两组患儿进行睡眠干预。药物使用剂量按照0.5mL/kg体重的方法确定,同时最大剂量控制在10mL以内。
口服给药:将10%水合氯醛溶液通过一次性注射器灌,从患儿嘴角分次灌入,单次灌入量0.5~1mL,至患儿吞咽后继续下一次灌注,灌注完成后轻拍诱导入睡,避免药物倒流
灌肠给药: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0%水合氯醛溶液并连接一次性8号吸痰管,将液体石蜡油涂抹于吸痰管前端;取左侧、双膝屈曲位,将导管缓慢插入患儿肛门,6个月以下插入深度为2.5~4.0cm,6个月-6岁插入深度为5.0~7.5cm;缓慢推注注入药剂,注入完成后捏紧臀部,快速拔出导尿管,并使用小纱布压堵肛门,避免药物流出。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给药途径下的两组患儿镇静有效性,标准如下[4]:(1)显效。在用药后的15~30min内,患儿安静入睡、肢体放松,对各项检查操作的配合度高。(2)有效。在用药后的15-30min内,患儿出现嗜睡表现,能够较好的的配合各项检查操作,但偶尔轻微的躁动。(3)无效。在给药30min后,患儿依然存在哭闹、暴躁等反应,检查时躁动不安致检查无法顺利开展,需要重新使用其它镇静药物。患儿镇静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呛咳、循环抑制、呼吸抑制等,计算组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各项研究数据展开分析对比,计量资料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不同组别患儿镇静效果比较
灌肠组总体镇静有效率显著高于口服组(P<0.05)。组内数据比较,口服A组镇静有效率高于灌肠A组(P<0.05),口服B组镇静有效率低于灌肠B组(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组别患儿镇静有效率比较表[%(例数/总例数)]
组别 | A组 | B组 | 合计 |
口服组 | (84.75)50/59 | (73.17)30/41 | (80.00)80/100 |
灌肠组 | (78.95)45/57 | (97.67)42/43 | (87.00)87/100 |
x2 | 4.352 | 15.673 | 5.683 |
P | <0.05 | <0.05 | <0.05 |
不同组别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灌肠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腹泻为主,口服组不良反应以呛咳、恶心呕吐为主,灌肠组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口服组(P<0.05)。组内数据比较,灌肠A、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口服A、B组(P<0.05)。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组别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表[%(例数/总例数)]
组别 | A组 | B组 | 合计 |
口服组 | (20.34)12/59 | (19.51)8/41 | (20.00)20/100 |
灌肠组 | (7.02)4/57 | (6.98)3/43 | (7.00)7/100 |
x2 | 16.104 | 15.983 | 9.274 |
P | <0.05 | <0.05 | <0.05 |
讨论
水合氯醛为美国儿科学会指南推荐使用的小儿镇静药物,常见给药途径分为口服和灌肠给药两种[5]。有研究认为,对于患儿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可最大化药效[6];也有研究认为,口服给药容易引发呛咳、恶心呕吐等多种不良反应,因此推荐灌肠给药[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于6岁以下的患儿,灌肠给药的整体有效性和安全性显著高于口服给药(P<0.05)。但对于6个月以下的患儿而言,灌肠给药的有效性低于口服给药(P<0.05),分析原因,主要考虑与6个月以下的患儿肛门扩约肌尚未发育完成有关,导致灌肠给药过程中患儿容易在导管的刺激下排便,同时将灌肠剂一并排出,因此镇静有效率较低[8]。针对6个月以下患儿的此种情况,结合其灌肠镇静效果较差的原因,建议在灌肠给药前,使用开塞路等引导患儿主动排便,以防灌肠过程中排便排出水合氯醛。同时,临床数据显示,水合氯醛从肠粘膜、直肠粘膜吸收的时间通常在3-5min之间,因此,对于6个月以下灌肠给药过程中不断排便的患儿,可以采取反复灌注的方式,直至产生药效。
而6个月以上的患儿肛门扩约肌发育基本完成,灌肠导管的刺激不会造成灌肠剂的排除,因此镇静有效率较高;同时,6个月以下的患儿已具备对不喜欢的东西进行拒绝的意识,因此在口服给药时,患儿会出现明显的挣扎、挣脱反应,导致服药失败,因此口服镇静效果更差。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相关研究证实[9],在水合氯醛给药前对患儿进行睡眠干预可进一步提升镇静有效性,本次研究中,无论是口服给药还是灌肠给药的患儿在使用水合氯醛前,均接受了睡眠干预,也获得了较令人满意的镇静效果。
此外,无论是A组年龄在6个月以下的患儿还是B组年龄在6个月-6岁之间的患儿,灌肠给药的安全性均显著高于口服给药(P<0.05)。分析原因如下,水合氯醛较苦,在通过口服方式给药时,多数患儿会因为味苦而拒绝吞咽,对此,临床习惯于在水合氯醛混合葡萄糖,但葡萄糖的加入将导致水合氯醛变得较粘稠,患儿在吞咽过程中极易出现药物粘在口腔、喉管的情况并因此引发呛咳、恶心呕吐、吸入性肺炎等不良反应[10]。
综上所述,对于6岁以下的患儿而言,水合氯醛灌肠给药的整体安全性、有效性均显著高于口服给药。但应当注意对于6个月以下的患儿灌肠给药有效性较低,为提升镇静效果,建议在灌肠给药前帮主患儿主动排便、或者通过反复灌注的方式促进药效吸收。
参考文献:
[1] 宋素英,赵彦华,曲林芬. 水合氯醛不同给药途径应用于婴幼儿镇静的效果观察[J]. 饮食保健,2021(1):53.
[2] 关翠柳. 水合氯醛不同给药途径对不同年龄段婴幼儿镇静效果比较[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5):98-100.
[3] 莫畅妍. 水合氯醛两种给药途径对小儿镇静效果的观察及护理方法[J]. 健康前沿,2017,26(6):305.
[4] 林洁,丁玲芳,陈俊国. 水合氯醛两种给药途径对婴幼儿特殊检查镇静效果的观察[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10):86-86,87.
[5] 陈美君. 口服和直肠内给药途径下水合氯醛镇静效果的系统评价[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9):351.
[6] 鲁焱,谢红艳. 改良的水合氯醛喂服给药法在小儿潮气肺功能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1):118-119.
[7] 刘灵芝,梁祝英,李翠艳,等. 水合氯醛不同给药方法用于小儿镇静检查中起效时间的对比[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