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配合感统训练对孤独症患儿行为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8
/ 2

引导式教育配合感统训练对孤独症患儿行为的影响

邵莉莎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究引导式教育联合感统训练对孤独症患儿行为的干预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将本接诊70例孤独症患儿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参与感统训练,观察组除此之外另接受引导式教育,比较两组不同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4.29%(P<0.05)。干预前,两组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B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和感统训练共同用于干预孤独症患儿行为,效果不错,改善了患儿功能。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感统训练;孤独症

孤独症患儿中3/4左右智力低、精神发育迟滞,该病一旦发作,必然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1]。因此推动患儿生存的显著改善及语言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至关重要。本研究在感觉统合训练基础上给予引导式教育,以此分析这种组合方法对孤独症患儿的干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把我院2019年3月-2021年2月收治70例孤独症患儿均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纳入标准:(1)经诊断确诊为孤独症者;(2)家长均签署了该研究的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严重器官的功能受损者;(2)先天性或后天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疾病者。对照组中1岁6个月-2岁6个月20例,2岁6个月-5岁15例;孤独症19例,疑似孤独症16例。观察组中1岁6个月-2岁6个月19例,2岁6个月-5岁16例;孤独症18例,疑似孤独症17例。两组年龄及孤独症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进行感统训练

对照组给予感统训练,结合患儿孤独症表现类型,给予相应的训练,如:患儿怕被触摸,则进行触觉功能的训练,可以使用平衡触觉板,多对患儿进行触摸,对患儿进行感觉刺激,进而帮助其缓解内心恐惧感;在生活中一些患儿见到陌生人立马大哭,进行触觉刺激的训练,时间超过30min,深刻影响患儿,让患儿重新认识生活中行为,让孤独症患儿融入其中。对于对周围人反应发育的障碍患儿,一般采用平衡术、跳跃运动(翻滚蹦床)等,组织患儿现场互动上述游戏,患儿在游戏中可锻炼身体协调性,和反应灵敏度,让患儿集中注意力。1h/d,5d/周,持续训练2个月。

1.2.2观察组进行引导式教育配合感统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训练基础上,给予引导式教育,具体如下:

即患儿入院后,医院对患儿孤独情况做出评估,然后结合患儿自身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引导式教育方案,需要引导式教育工作人员结合患儿实际状况,设定不同的目标,如作业目标、生活行为目标等等,同时把设计的目标进行具体细化,分为简单可行的步骤,接着指导患儿按照顺序完成,反复进行训练,串联简单的动作,和患儿构建互动关系,协助患儿实现设定的目标,促使患儿神经系统的协调性,改善患儿认知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受限等,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30min/d,5d/周,持续进行2个月。

1.3评价标准

①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评估两组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干预前,显效: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减少最低为10分;有效: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减少5-9分;无效: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减少不足5分。

②采用孤独症/孤独症行为量表(ABC量表)评估两组干预前后ABC评分,最低0分,最高158分,阴性为低于53分,可疑为53-68分,确诊为高于68分。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SPSS19.0软件分析。临床疗效采用%表示,以60d96766a5908_html_10638d4a1abbd594.gif 检验;干预前后ABC评分采用60d96766a5908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s表示,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分析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35)

14(40.00)

5(14.29)

11(31.43)

19(54.29)

观察组(35)

24(68.57)

4(11.43)

2(5.71)

28(80.00)

60d96766a5908_html_10638d4a1abbd594.gif




4.144

P




0.042

2.2两组干预前后ABC评分分析

干预前,两组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B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ABC评分比较(60d96766a5908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s,分)

组别(n)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35)

62.58±2.06

56.92±3.30

观察组(35)

63.03±1.07

45.38±1.72

t

1.147

18.346

P

0.255

0.000

3讨论

孤独症主要病因包括病毒学、免疫学及遗传学因素。为改善孤独症病症,在临床中需提高患儿理解别人的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培养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和单一的感统训练干预相比,引导式教育+感统训练干预在干预该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引导式教育结合感统训练,能很大程度上激发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增强其参与、协作,使集体训练和家庭训练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患儿个性发展,可以积累语言理解能力,有助于改变内向性格、学会交际,促进智力发展[2]。与此同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强调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式教育和感统训练相结合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孤独症症状。引导式教育方式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设定适宜的目标,培养患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教育患儿主动参与完成目标,让患儿掌握完成不同阶段目标的功能性技巧且可以协调自身神经系统,有利于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在本次研究中,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及干预后ABC评分均明显较高(P<0.05)。提示,引导式教育+感统训练的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儿孤独症。

综上所述,引导式教育联合感觉统合训练为一套非常合理的符合自闭症患儿的科学与游戏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干预治疗后可大大改善他们孤独或疑似孤独的症状。

参考文献:

[1]李小娟,时盼姣.引导式教育和感统训练联合治疗对自闭症患儿的效果[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06):1036-1038.

[2]张丹丹.自闭症患儿在引导式教育和感统训练中的联合治疗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5):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