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茶文化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策略

/ 3

校企合作背景下茶文化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策略

赵华江 宁欢 徐邢燕

浙江商业技师学院 浙江宁波 315012


姓名:赵华江(19871),性别:男,民族:汉,浙江绍兴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单位:浙江商业技师学院,研究方向:酒店管理。

通信地址:浙江省宁波市环城西路南段 138 号,邮编:315012

邮箱:63053736@qq.com,联系电话:13819879514


第二作者 姓名:宁欢(19789),性别:女,民族:汉,云南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高级讲师,单位:浙江商业技师学院,研究方向:旅游、酒店管理。


第三作者 姓名:徐邢燕(19961月),性别:女,民族:汉,河北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初级讲师,单位:单位:浙江商业技师学院,研究方向:茶文化与营销。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指示,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调查,现阶段,茶文化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巨大。本文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从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多元培育学生、拓展技能证书和共同培养教师等5个方面提出了茶文化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策略,以期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需求。




关键字:校企合作 茶文化与营销 人才培养方案



一、背景分析

国家教育部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正符合培养技术性与基础理论性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在我国,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茶茶叶,所以茶产业在近几年得到了良好的、迅速的发展。人们对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茶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潜能很大,值得人们持续关注。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急需一批既懂得茶艺讲解、表演,有懂得茶叶审评、推广、管理的茶文化与营销专业人才。但是茶文化专业人才的数量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潜能巨大的中国茶产业急需有更高素质素养的茶文化与营销专业人才的支持。

此外国内茶业界正在倡议在未来两年内,茶铺、茶馆等茶企必须要配备茶艺师,这个条件可能成为行业标准进行强制推广。可以预见,届时茶文化及营销类人才将更加走俏。因此,制定和完善茶艺人才培养方案也变得十分重要。


二、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的促进茶文化与营销专业的展开和发展,使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笔者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等方式对宁波市云人坊等20家相关茶企业进行了调查。

在人员需求和岗位类型方面。通过调查,在人员岗位需求上,90%的企业对茶文化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需求,如图1所示。在所提供的人员需求的岗位上,茶叶营销岗位占比80%,茶艺服务岗位占比75%,行政后勤岗位占比30%,生产加工岗位占比5%,其它中市场管理占比10%,如图2所示。

60cc349b0e973_html_fde8e9a1d8513ef1.png60cc349b0e973_html_30714326ed7d0e2.png

图1 人员需求 图2 岗位群

为了更好的了解茶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笔者还设计了关于职业能力的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几乎每个企业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示十分重要,占比95%;对诚信度、责任心的占比90%上,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服务能力、吃苦精神、服从精神表示十分重要的占比70—75%以上;其他情况见如图3所示。


60cc349b0e973_html_8f7ee5b5d7185593.png

图3 职业能力重要程度

在对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调查中,企业对茶艺师、评茶员的需要程度为十分需要占比均在25%,比较需要占比均在40%,一般占比30%左右,不太需要占比5%,如图4所示。

60cc349b0e973_html_25d405c9974d522b.png






图4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需要程度

此外,茶企业对全国高校英语等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需求虽然不高,但也有一定的需求,如图5、图6 所示。

60cc349b0e973_html_e27b4504a0c55541.png60cc349b0e973_html_af428ba2ee8d2baa.png


图5 英语等级证书需要程度 图6 计算机等级证书需要程度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茶文化与营销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笔者对现有的茶文化与营销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以下提升对策。

(一)校企协商,完善教学体系

在制定茶文化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需要根据社会茶企工作需要进行科学设计,妥善安排教学内容。茶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茶文化与营销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对学生拥有的工作素养以及相应的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应对在茶生茶和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茶产业链中各种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素质与能力,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优化与学生情况相符的人才培养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有关培养职业素养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真正与学习知识基础、实践操作能力教育相适应,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在这一前提下设计教学计划。

基于茶产业链中各种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学校可将课程设计为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操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等类型。在设置和落实教学计划的过程当中,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参与为辅,坚持把培养综合职业素养摆在第一位。

(二)校企联动,建立实训基地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较弱。因此建立实训基地十分有必要。

首先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客体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该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资源与政策扶持优势,并结合企业先进行业实践经验作为支撑,为学生搭建起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实训场景。将实训基地场景真实化,让学生在校内上课的过程中就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同时,校内实训基地还可以让企业人员来进行管理,并通过学生课堂教学内容,让实训产品商品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茶行业也是如此。因此茶文化与营销教学不能是教师自己进行闭门造车,而是需要让教师和学生都进入进入茶企业。因此,有必要和企业一起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多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客体,需要利用企业在行业内的有效资源与其历史发展的实际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行业、丰富自身实操能力的实训平台。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对当前茶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会有初步的印象。


(三)校企共融,多元培育学生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多元的,并不局限在专业技能上。根据调查,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也是如此。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也要和企业合作,多元化培育学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吃苦耐劳等的职业能力。

学校可以在校内开设《演讲与口才》《活动策划》《书法》《形体》等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学生在学校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可将学生下放到企业。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有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个性,不同层次,不同学历的领导、同事和客户等进行接触、交流和沟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在学校不会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能力,提高他们的情商。

而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过程中,相比于在学校学习,学生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也会比较大,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形成,能够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力,并且学生的适应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四)校企配合,拓展技能证书

在技能等级的鉴定上,学校和企业应该相配合,共同制定技能等级鉴定方案,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学校和相关企业首先应该健全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品行、技能和业绩评价为主,根据要求从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业绩评审、竞赛选拔、企校合作等方面编制合理的评价内容,并通过多种鉴定考评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和实用性。此外,还可以划分职业技能等级层次,使其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同时企业也可以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提供全程指导,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实用性和普适性。

此外学生不光需要有专业方面的技能等级证书,也需要其他的辅助证书,比如英语等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等。企业和学校也可一起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便学生就业。


(五)校企互通,共同培养师资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是专业建设的灵魂人物,他们的专业程度和素质素养对学生的成长成人影响很大。因此培养一个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对于职业院校来讲,结合其培养学生的目标,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可以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校企共同培养模式。

一方面,技工院校应该为专业教师“走出去”创造条件,不管是教学培训还是下茶企实践,都需要给学院教师安排时间,并做好对接工作,让专业教师提升教学手段,接触行业,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学院可以从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方面下功夫,使专业教师队伍更加的专业化,更加的具有全面性和权威性。

另一方面,在专业教师成长的同时,也应“引进来”茶企相关人员,让真正在茶行业工作和服务的专家、技术骨干担任相关科目教师,将他们对茶行业的认知,将他们的工作经验传授给老师和学生。

最后,建立校企合作教师评价模式。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课改要求,符合新课改理念,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以教师基本素质的评价、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教师实践锻炼的评价,指导师资队伍工作的开展,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评价过程中引入行业专家指导制定评价体系,并参与评价过程。


参考文献:

[1]薛驰宇.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10):113-114.

[2]姬保卫.高职院校茶学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10):153-154.

[3]黄婧.高职院校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度假旅游,2019(04):249.

[4]朱新鹏,李冬花.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4):79-80.

[5]高玉萍.高职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考[J].中国商论,2019(21):253-254.

[6]廖伟.基于英国模式的高职“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学徒制培养模式可行性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9):296-297.

[7]吴升旸.茶艺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18(09):214-215.

[8]于卫雁.高职茶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18,40(01):165-166.

[9]陈丽敏.校企合作下茶艺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的探索[J].广东茶业,2013(06):24.

[10]汪玉奎.校企合作背景下茶文化推广思路探讨[J].福建茶叶,2018,40(11):72.

[11]姜霞.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参与茶文化推广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7(02):42.

[12]徐文苑.论中国茶文化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J].福建茶叶,2019,41(01):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