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解读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3

基于教材解读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优化研究

张小莹

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当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还存在一些问题,解读教材、优化设计教材,并非仅是基于教学内容的“读”教材,而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对教材的理解,选择或改变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让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完成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

关键词:解读教材 重构教学 优化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调整。传统意义上教师作为教材“忠实执行者”、视教材为教育内容唯一来源的角色和关系,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更加审慎地对教材的解读、优化乃至重构教学内容,事实上已经成为我们必然面对的课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教材使用中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学会优化课程内容”。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介。通过对我校一至六年级数学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揣摩还存在着一些差异,特别是对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把握不住知识重点,导致教学效果甚差。主要表现在:

(一)忽视教材的变化,穿新鞋走老路

修订后的教材对课程内容、目标、知识结构、教学节奏等作了不少的调整与更改,但有些教师面对修订的教材,感到无所适从。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修订教材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教师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后,进行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谁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5+5+5=15。

师:还可以怎么算呢?

生2:5×3=15。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个5相加,所以用5×3=15。

师:对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算。这里相同加数“5”要写在乘号前面,叫做“被乘数”;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后面,叫做“乘数”,15叫做“积”。

在数学上,当一种运算具备“可交换性”(即交换律)时,则各个因素在运算中的地位就是完全平等的,运算中区分“被乘数”和“乘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二者在运算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完全对等的。

(二)忽视教材的本质,有形式没实质

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把教材改头换面,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充分发掘教学资源。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再开发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立足学生的实际,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实质,以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知识的建构为前提,既在内容形式上力求突破,更要在本质上把握,否则会弄巧成拙。

(三)忽视教材的承接,有关系没联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材根据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采用螺旋上升的形式编排,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有其前连后延的关系。然而,部分教师解读教材时常常忽视了教材的衔接,人为地孤立了知识点。

对比教材,我们不难发现“6+7=13,13-7=6,13-6=7”是通过一个加法算式算出两道减法算式,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教学的切入点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三个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此类题的特点,让学生掌握更便捷的解题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对每单元中的例题与例题之间进行比较,弄清每个知识点是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辨析每个例题的侧重点,找出知识的链接点,做到有关系有联系,更要有体系,从而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

(四)忽视教材的意图,重知识轻思想

部分教师常常只看到教材内容的显性知识技能,忽略教材知识技能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等隐性目标,存在重知识轻思想的现象。

二、教材解读作为教学内容优化的基础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教学上这法那法,研究不透教材就是没法。”这表明了教师解读教材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解读教材,只有准确地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深入挖掘教材的学习价值,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从而圆满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材、教学内容、教材解读、教学内容优化的关系

从教材本身来看,教材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它是学科知识的浓缩,学者专家智慧的结晶。然而,教材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应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选择、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对教材的理解,选择或改变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使学生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完成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摆脱教材的束缚,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教材,演绎教材。

(二)教材解读是教学内容优化的基础

新修订的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精要而简洁,它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间扩大了,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不仅要读懂教材的文本内容,还要善于挖掘教材的隐性资源,只有这样,教学设计的视角才会更广,立足点才会更高,才有可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的优化。

(三)教材解读的不同视角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从更广的角度解读教材——编者的编写原意是什么?学生理解教材的程度怎样?教师应如何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

1.编者视角

作为课标理念的载体,教材在编写时,除了用学科基本思想统整全部内容、规划合理的结构系统外,还重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教材是编者智慧的结晶,其文字语言,图形刻画等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几乎都是经典范例,每幅插图、每道例题都具有其特定教育功能,都蕴涵着深刻的含意。

2.教师视角

教师对教材所持的态度,从某种程度折射出对数学教育的视角,从而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方向,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因此,教师解读教材的最佳视角,应该迂回于这两者之间,寻找两者之间最佳的结合点,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巧妙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训练数学思考力。

3.学生视角

学生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技能、活动经验、生活背景等基础上的,只有当学习的新内容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认知结构相联系,才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从而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唯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材、挖掘教材,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力,提高教师与学生课堂对话的深度与有效性,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指向教学内容优化的教材解读策略

优化是为了在某方面更优秀而放弃其他不太重要的方面。指向教学内容优化的教材解读策略是指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正确领域领悟编者意图,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逻辑结构的前提下,灵活地对教材编排的某些内容进行调整、重组,从而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为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一) 对教材设计的教学进程的解读优化

教材的部分内容是根据知识点的层次性,采取“小步子、慢节奏”递进安排教学进程的,这样的编排课时学习知识点明朗,内容单一,坡度平缓,有利于整体(单元)学习内容的各个突破和学困生跟上教学进度,但这样的编排往往缺少整体观念和挑战性,不利于学习重难点的突破。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时,遇到这种情况的教学内容,在整体把握教材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可以根据学情对教材设计的教学进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原本需要教师再三强调的笔算乘法“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教学重点,就这样在学生的一次次尝试、碰撞、纠错中,牢固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并且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系统分析、整体把握和富有创造性的整体优化。

(二)对教材预设的解题套路的解读优化

在追求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程理念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循序渐进地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适时归纳、概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数学的规律、法则等,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规范地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但是,教材预设的解题套路有时并不一定适时适当,甚至会妨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解读教材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预设的解题套路进行必要的调整优化。例如:人教版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第46、47页的两道例题,图1是已知两个部分量求“一共”,用加法;图2是已知总数与一个部分量,求“还剩”,用减法。大多数学生都会看懂“图里有什么”,知道“怎样解答”,但检验“解答正确吗”这一步一搅局,学生容易把已知与未知混为一谈,一部分学生的解题方法会发生负迁移,误以为加减两个算式随意选一个即可。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即:刚开始教学“解决问题”时,只要求学生会分析题意,正确解答,用口头检查一遍就行了,不要求列式检验。等到临近期末,学生对简单的加减数量关系基本掌握,数学模型建立比较牢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用一两节课时间专门训练怎样进行检验,这样既排除干扰,也沟通基本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了解题的基本套路。

(三) 对教材内容的情境素材的解读优化

新课程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各版本教材的编者都关注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素材的选择。但教材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完全满足每个教学个案的需求,当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问题情境不适应本班的教学状况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情进行调整优化。例如:人教版修订教材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第一课时例1、例2的问题情境与素材,教材分别创设了买彩笔和买连环画的问题情境,由例1“每盒彩笔12支,买3盒一共有多少支?”只引出12×3,再由例2“一套连环画16本,王老师买3套共多少本?”引出16×3。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两道例题的情境与素材进行优化整合:先用课件动态出示“游乐园一节观光车可坐12人”,让学生猜猜可能有几节观光车,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通过计算进位乘法,学生在“做”与“思”的过程中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乘起”的算理,解决怎样进位的问题,从而掌握算法。因为把这两道例题的素材调整为学生更喜欢且有连贯性的内容,并用多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活动变得形象生动、富有情趣,课堂也更充满生命活力,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五、体会

教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不拘一格,变通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优化,让自己成为教材真正的主人,才能适应自己的教学和学生。我们追求教材的整合重构,我们要用这种意识不断鞭策自己在每节课中体现活用教材的理念,优化课堂教学,全力打造高效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减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 孔凡哲.教科书质量研究方法的探索——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30.

[4] 葛伟新,汤骥.优化教学内容 发展数学能力的主要策略[J].陕西:陕西教育,2001,12.

[5] 汤金娥.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J].江西教育,2003,5.

[6]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 陈容开.数学创新教学内容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8] 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9] 严家丽,孔凡哲.论“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关系理解的三境界[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14,2.

[10]蔡凤梅.意义创生:教师研读教材的应然取向[J].教育评论.2014,8.

[11]吴正宪.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12]徐国裕.有效课堂从研读教材起步[J].教育评论.2014,2.

[13]曹培英.课程改革:我们怎样分析教材[J].小学数学教育.2008,3.

[14]徐国裕.“用教材教”从研读教材起步[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0,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