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灾难的岁月》看戴望舒晚期创作风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2

从《灾难的岁月》看戴望舒晚期创作风格

田甜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学院 讲师

摘要:《灾难的岁月》总体上代表了戴望舒晚期的创作风格,本文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出发,通过对作品分析,总结出诗人创作晚期的艺术风格。《灾难的岁月》表现出了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内容上反映了战争带给个人、国家、人民的灾难;在情感的表述上,把个人的情绪融合到对国家和人民的情感之中;在艺术形式上,侧重用梦幻和无意识的方式表达思想。

关键词:《灾难的岁月》,超现实主义,情感,创作风格


《灾难的岁月》是“雨巷诗人”戴望舒最后一本诗集,共25首收录了他1934年到1945年之间的诗作,诗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9首,写于作者旅法期间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抒发了诗人旅法期间的个人情怀,其中蕴含着很多深邃的哲学思考。第二部分16首,收录了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的诗歌,这段时期诗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映了战争中个人的创伤、国家的灾难、人民的痛苦,形成了在个人命运思考下书写国家命运的写作风格。

一、戴望舒诗歌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初登文坛,展现了中国旧体诗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的融合,内容大多表现个人哀愁感伤的情绪。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诗集《我的记忆》;30年代,戴望舒的创作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更注重内心的表现,这个时期的创作运用了象征、暗示等方法。《望舒草》和《望舒诗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40年代,戴望舒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火很快蔓延到香港,诗人在1914年被捕入狱,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从此他更加深切地感到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他的诗歌风格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表现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这一时期的作品集中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

二、戴望舒创作晚期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

1934年10月,戴望舒离开上海前往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戴望舒到法国后,大约一年的时间生活在巴黎,很快经济上难以支撑,于是申请到里昂中法大学学习”戴望舒三次致信里昂中法大学校长,才终于获准,并“享受助学金。这样他的生活问题就解决了。”1934年8月,“戴望舒离开里昂到西班牙旅游……有人向校方报告,戴望舒在西班牙参加了政治活动,是西班牙左翼的支持者;而政治活动在中法大学是被禁止的。”i戴望舒对他在西班牙的行为作出了解释,可最终还是被除名了。1935年2月戴望舒离开里昂。戴望舒在法国的两年期间主要进行了翻译工作,只写了两首诗(《故意答客问》和《灯》),都写于1934年12月即将离开法国之时。

回到中国之后,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等人创办了《新诗》,《新诗》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刊物。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香港,1942年春天,中共组织了300多名文艺界人士撤离香港,戴望舒的名字没有在名单中。同年4月,诗人因与抗日人士交往甚密而被日本人逮捕入狱。在狱中戴望舒饱受折磨,但不屈不挠,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写下了诗歌《狱中题壁》,收录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至此,戴望舒感到了个人的荣辱和生死是和祖国的生死存亡连在一起的,他的诗歌开始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三、《灾难的岁月》和戴望舒晚期创作风格分析

卞之琳曾这样评价戴望舒的创作风格,“受法国象征主义、后期象征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他比较成熟地融合法国现代诗和中国旧诗的表现方式,更多地用外来语言和移入文言,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ii戴望舒创作的后期,转向了超现实主义的表达。超现实主义文学诞生于1924年的法国,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在社会、政治方面,超现实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对法西斯主义、支持抵抗侵略运动。在艺术表现上,超现实主义崇尚梦幻和无意识。

1939年元旦,戴望舒创作《元旦祝福》:“新的年岁带给我们新的希望/祝福!我们的土地,血染的土地,焦裂的土地。更坚强的生命将从而滋长。新的年岁带给我们新的力量。祝福!我们的人民,坚苦的人民,英勇的人民,苦难会带来自由解放。”在这首诗中,诗人发出了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声呼喊。虽类似于口号,却是诗人对时代精神的感受,希望人民坚强,为自由和解放而战。1941年香港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次年4月,戴望舒被捕入狱。在《等待(二)》中,诗人描述了他在狱中受到的酷刑,“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齐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由这首诗可见,诗人在监狱里遭受了皮鞭、老虎凳等非人的刑罚,受尽折磨,遭受酷刑,身心俱伤。诗人坚强不屈,写下了绝笔诗《狱中题壁》“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遭受地狱一般的苦难之后,诗人真切地体会到了被侵略被损害被侮辱的痛苦。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情感,不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呼喊,而是经历了死亡似的痛苦后发出的对生命和灵魂的思索,“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诗人让朋友们用战争胜利的欢呼来祭奠自己的灵魂。

《灾难的岁月》中超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还体现在《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中。在艺术表现上,超现实主义崇尚梦幻和无意识。《我用残损的手掌》中运用超现实的艺术手法,运用回忆来对比祖国山河曾经的美好和如今的凄凉。“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回忆和现实交错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对祖国遭受灾难的痛惜之情。

此外,《灾难的岁月》中,诗人把个人情感和国家情怀融合在一起,在对国家危难的思虑中,抒发个人情怀。这和前期的诗歌创作大大不同。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侧重于抒发个人的情感,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而后期的创作,诗人经历了国家危难和个人生死之后,情感的表达更加成熟和坚定。“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个人遭受的不幸融入到对国家灾难、人民苦难的痛惜之情中。

戴望舒创作的晚期,以《灾难的岁月》为代表,表现出不一样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诗人不再一味的追求诗歌外在的韵律感,更注重内在的节奏与力量。在后期的创作中更是表现出对祖国荣辱、人民命运的思考,诗作愈加成熟。

i 张新颖:寻访戴望舒游学法国的事,搜狐网,非常道传媒

ii 卞之琳:新诗与西方诗【J】,诗探索,1984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