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3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张文敏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 湖南怀化 418008

摘 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指南,毛泽东酷爱读史,他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自己读史的感悟相结合,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批判总结历史遗产、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坚持人民创造历史、遵循历史发展趋势等,这些值得我们探究思考,尤其是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的当下,学习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很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历史遗产、阶级分析、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指南,它揭示了历史的奥秘,科学地论述了历史的真理。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他酷爱读史,目的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活动。毛泽东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史学才是“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科学。”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他学习历史的指南,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在全党上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当下,我们以毛泽东为楷模来探究如何学史,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树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毛泽东就已经阅读了大量典籍,中国古代尧、舜、秦皇汉武的事迹,中国近代半殖半封的历史等,他对西方的历史也感兴趣,将西方的诗、传奇、古希腊神话和俄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史地的学习结合起来,对世界历史人物如拿破仑、彼得大帝、卢梭、孟德斯鸠、林肯等,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重要内容,又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青年毛泽东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同时他的历史观也实现了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二、批判总结历史遗产。毛泽东曾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革命理论的创新,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注重深入调查研究。重视并倡导学习和研究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这就明确了研究历史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将历史和现实的革命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身体力行是这样做的。他特别重视历史对于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认真研读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等著作,对马克思主义作深入了解和探究。同时也广泛阅读经、史、子、集和稗官野史等史学著作,即使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也在搜购历史书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更是在日理万机中通读了《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以及“二十四史”,还有各朝纪事本末等。

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各个阶段,毛泽东都有计划地研究中国的历史,通过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去认识现实的中国。仅在4卷本《毛泽东选集》中,就可以看得到他曾引用过《左传》《资治通鉴》《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礼记》《易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和《山海经》等历史典籍;他的文章中涉及的中外史人物有100余人,诸如孔子、孟子、秦始皇、汉武帝、唐太亲、宋太祖、孙武、司马迁、韩愈、朱熹、曹操等。毛泽东对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和改革者,如屈原、柳家元、刘禹锡、李贽、魏源、龚自珍、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毛泽东用总结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都有不同于旧传统的评价。

三、辩证分析历史问题。毛泽东一贯强调:“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历史分析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历史分析。通过“历史的分析”,总结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清醒地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胜任领导中国革和建设的历史重任。

不仅总结历史事件的规律性,历史人物也是如此。那些在正史中被统治阶级污蔑为“逆贼”“流寇”的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如陈胜、吴广、张角、王仙芝、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辩证看待他们的斗争精神,给出了全新的评价,总结他们失败的经验,从而更好吸收借鉴。

这又涉及到对史书文献的选择、鉴别和使用问题,辩证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首要是之义在于理性看待史料,尽可能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作出评价。在此过程中,既不能盲目拜倒在史料前不能自拔,也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陷入到文化虚无主义中去。对于中国历代的文化遗产,毛泽东认为:“应该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中国几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我们要注意区别封建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时期的东西。当封建主义还处在发生和发展阶段的时候,它有很多东还是不错的。反封建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全部可以无批判地利用的。封建时代的民间作品,也多少都还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我们应当善于进行分析,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而不能不批判地加以利用。反封建主义的文化当然要比封建主义的好,但也要有批判、有区别地加以利用。”

这种辩证的科学态度,保证了对典籍进行的是唯物史观的闸释,使历史不再是史料的堆砌,或仅仅是历史过程的描述,而是将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和新的社会内容。

四、坚持人民创造历史。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这是区分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基本标志之一。毛泽东反对“英雄史观”对历史的曲解,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他认为历史先是劳动人民的历史,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多次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在读《三国志》中的《张鲁传》后写道:“历代都有大小规模不同的众多的农民革命斗争,其性质当然与现在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根本不相同。但有相同的一点,就是极端贫困农民广大阶层梦想平等、自由,摆脱贫困,丰衣足食。”他还写道:“中国从秦末陈涉大泽乡(徐州附近)群众暴动起,到清末义和拳运动止,二千年中,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几乎没有停止过。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由此得出结论,在封建专制下制度下的古代中国,正是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战争推动了历史的不断发展。

从肯定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再到阶级分析的方法论,这一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旗帜鲜明地指出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其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指出“一贯强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在杠杆”,“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问题。”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了“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这既是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内容之一。

五、遵循历史发展趋势。历史的发展,通常是曲折前进,即螺旋式发展。“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历史以螺旋式轨迹整体向前发展,那么辨别其发展趋势就显得有难度了,但寻找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必需的,只有遵循历史发展趋势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毛泽东读《红楼梦》,他不是把《红楼梦》当作小说来阅读的,而是把它作为历史书来读。毛泽东不止一次在公开合谈及这部古典现实主义名著,他认为不读《红楼梦》,就不懂中国封建社会。毛泽东说《红楼梦》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再现了200年前的整个的中国封建社会,清朝在乾隆年间开始走下坡路,曹雪芹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封建专制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这是从宏观上来把握历史发展趋势,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十分重视从故事的大背景来看历史趋势和历史潮流。1962年1月,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在谈到17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时说:“17世纪是什么时代呢?那是中国的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再过一个世纪,到18世纪的上半期,就是清朝乾隆时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产生贾宝玉这种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小说人物的时代。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还是封建社会。这就是出现大观园里那一群小说人物的社会背景。”这就是说,在西方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社会也逐渐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必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阶级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找到历史发展趋势,看到封建社会必将衰败的名媛和新的经济力量的兴起,这是理解《红楼梦》和《红楼梦》所产生的那个时代本质内容的钥匙。

不仅探寻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毛泽东还把自己的视野投向了世界历史。他阅读了不少西学学术名著,例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海斯等合著的《全球通史》、福尔的《拿破仑传》、马迪厄的《法国革命史》、霍兰•罗斯的《拿破仑一世传》等。在阅读世界历史,探寻历史发展趋势时,毛泽东对有关法国大革命的著作尤其有兴趣,他认为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上,像法国大革命一般阶级斗争之激烈、复杂,以及反封建之彻底,都是很少见的,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要搞革命,但革命过程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果出现暂时的挫折或旧势力复辟,这只是历史进程中暂时的停顿或者倒退,而不能否认历史的必然趋势。

毛泽东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身体力行学习历史,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学习“四史”尤其是学习党史时,要牢固树立正确史观,读原著、悟原理,从而产生更好的读史效果。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283.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533.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534.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139;106.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225.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44—145.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5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85.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30.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1487.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94.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301—302.

作者简介:张文敏(1980—),女,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教师、历史学硕士, 研究方向:党的历史、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