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7
/ 2

愉快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中的运用

舒 倩

四川省遂宁市 三家中学 629005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乐中教,学生在乐中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润物细无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长了“智”,又增了“志”,还养了“德”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意义得以体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 愉快教学

    好玩、爱动,孩子的天性。快乐的感受是做好事情的情感基础。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好学、乐学。
    首先,要建构“愉快”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必须先弄清楚几个问题:一是明确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是教会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其次,要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愉快”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教师要特别注意收集一些和教材有关的近期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如:可以收集一些老百姓特别关注的事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并借助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教材需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信息容量,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了学生分析教材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第三,要充分搜集“快乐”素材。这是道德与法治“愉快”教学的必备条件。“愉快”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快乐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功去做、去想,细心留意身边的一些生活案例,但有一点必须做到,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记录,并进行加工处理。

第四、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潜力、有独创性,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最后,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作为教学中指导者,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架子,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教师要淡化授予者、管理者、权威者的角色,强化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当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定要表扬,若有不对切记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阐述自己思考的理由,这样容易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取得成果的喜悦。   
 当然,“愉快”教学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有要求。

  1. 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老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引导不好,会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课堂教学基本思路没有按照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就会出现教学失控。所以,进行愉快教学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

  2. 要求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教学所要用的素材准备充足。

  3. 要求教师富有个人魅力,如知识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恰如其分的幽默和较强的责任心。

  4. 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愉快教学中,必须把握好度,做到形散神不散:⑴注意掌控课堂,做到收放自如。课堂一旦失控,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起负面影响。⑵注意“快乐”素材的选用。“愉快”教学以快乐素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选材要适用。⑶注意“快乐”后的引导,防止学生乐而不学。
        总之,教师要全力挖掘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乐中教,学生在乐中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润物细无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长了“智”,又增了“志”,还养了“德”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意义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
    2.《有效教学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