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7
/ 2

浅析民族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杨娟

铜仁市万山区仁山学校初中部


【摘要】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和弘扬,学习民族文化不仅能丰富语文课堂知识的多元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其重要意义,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夯实基础。本文将从民族文化的意义、现状及问题、策略三个方面来分析民族文化如何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 人教版 初中语文 融合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建而成,世界文化同样也是由不同国家共同构建组成的,尊重和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1. 民族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外来文化快速涌入,对外来文化出现了崇洋媚外,对内出现了“一问三不知”的现象,过洋节、海外订购,英语考过了四级、六级,既然背不出《三字经》 、写不出一副对联、说不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这样的现象让人痛惜,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需从小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传播和书写好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教学中教师需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少数民族文化悄无声息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花开满园。


二、民族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初中课程较多,升学压力大,学生的升学多数还是以分数的高低为主,这就导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敢过多的讲解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功利性教学成为常态,这样学生在无形之中淡化了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导致少部分孩子缺乏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1. 教学观念滞后,学习功利性强。


一个学校的师资水平全集中于学校考上了多少市一中,多少重点,平均分多少,上线多少,这就造成了教师教学重点的扭曲性,从而忽略了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殊不知,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从娃娃抓起,季子越事件虽然是个例,但这也是教育的失败,以总分667分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但是被开除学籍后并无悔意继续发表辱国言论;再如厦门大学投毒事件,都在给我们的教育提示,教育的本源是育人,培育一代身心健康的接班人,语文学科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缺少兴趣,课堂形式缺少活力。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能接触或学习到我国的民族文化,不能激起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有的经济发展的地方,受“汉化”现象较严重,觉得现在是新时代了,不需要学习少数民族民间的文化。


三、民族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


语文学科兼顾了语言和文化双重责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承接着“体现中华之精粹、厚植传统之精神”的重任。站在新时代的讲台,手持新教材的初中语文教师,理应担起“育心、育人、育魂”的历史使命,实现语文学科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教得好必须拥有超过教材十倍的专业涵养。”例如有些少数民族的地方语言、地方戏曲舞蹈和祖传绝技逐渐走向失传,昆曲、东巴文已列入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人愿意出外打工,不愿回乡学习传统文化或手艺的新闻屡见不鲜,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重大责任,语文教师通过讲授祖国的山川之美、文化之博,让学生在遨游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让语文课程与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相生相伴。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民族文化的乐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灌输式教学只会让孩子恐惧学习,把学习当成成长的包袱。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班、协会、田野调查小分队等活动,如远近闻名的玉屏萧笛,在玉屏县内从小学到高中都会开设萧笛演奏课,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萧笛文化的同时也对侗族文化遗产萌发兴趣,这对弘扬和传承萧笛文化有这十分重要的意义,玉屏萧笛文化的复兴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复兴,还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重生的关键。


  1. 因“材”施教,回归生活。

教师只有应该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现代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是孩子们在生活中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所以现代文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实践,以课文为点,生活为半径,获得超越课本以外的丰富知识。例如在讲授现代文《安塞腰鼓》 时,教师课前可以准备一段关于安塞腰鼓表演的短片,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西北汉子擂腰鼓的场面和生命奔腾的力量。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让孩子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自己动手动脑收集本土传统文化,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例如松桃县的花戏、摊戏、滚龙;黄道侗族乡的鼟罗文化;铜仁市的赛龙舟文化;玉屏侗族自治县的赶坳文化,在如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收集关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相关知识,例如本土美食、方言、服饰、节日等,小组可以自由选择本组的收集对象,最大限制的发挥了孩子主观能动性。摒弃“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和展示自我的空间。


结语


总之,将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与初中语文学科融合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但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和更新教育理论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对一批民族认同感强的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马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索[J].考试周刊,2018(26):

[2]任淑娟.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J].学苑教育,2017(18):41.

[3]卢夏夏.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