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 300193 ; 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市 300120
摘要:本文通过挖掘不同作者对于偏头痛的各种中医药研究,从而找到各种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比中西医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率,从而清楚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优劣。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治疗;有效率;治疗意义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是常见的脑部疾病之一,由于其年龄大,病因复杂,西医有时难以判断。中医“偏头痛”是指一侧疼痛的症状,如单侧搏动性疼痛、恶心、呕吐和光刺激敏感等。当疾病发生时,会出现神经或精神功能障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将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近年来,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偏头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上阴、巨阳,甚则入肾。”《灵枢·经脉篇》云:“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对偏头痛有较为详尽的整理,比如人体受外邪侵扰、起居期间感染风寒,便会致使外邪上犯侵入颅内,从而阻遏经络,最终引发头痛;长时间情志郁郁、精神时刻紧绷、肝气郁结、恼怒过度、气郁化火、肝阳上亢也会引发头痛;除此之外,饮食不节、先天禀赋不足、外伤摔倒、久病经络不畅等,也可能导致患者患上偏头痛。《丹溪心法》亦有“偏头痛"记载:偏头痛指头风之痛,在一侧者又名偏头风。偏头痛其病变部位多在颞部或头角,或左或右,或左右移换,有连目痛或久痛损目者,有恶心呕吐者,兼症不一,多因肝虚痰火郁结所致。《证治准绳》 云:"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而速安也;深而远者名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认识到头风有病史较长,容易复发的特点。《景岳全 书头痛》云:“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痛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开散;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疏散,此治邪之法。其有久病者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或以阳盛者微弱则发....,所以暂痛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痛而虚者久痛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立论精当,后人很受启迪。
1.中医病名
故有“偏头风”、“头半边痛”、“头角痛”的说法。
病因病机
从中医角度看,偏头痛的主要病因是肝肾阴亏虚、血瘀阻脑络、清窍障碍、情绪衰竭、肝阳上亢或肝郁火旺。
偏头痛的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和内伤不足,多见的是内伤不足。
偏头痛的感受外邪,多由起居不慎引起,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多加时气、寒湿、热邪致寒凝血滞,络道被阻,或风热上炎,侵扰清窍,或湿邪蒙蔽清窍,清阳不升而致偏头痛。
内伤偏头痛,常因情志失调,郁火上扰,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逆上泛于头而致;又有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清窍而致偏头痛。内伤不足,脑窍失养,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体弱,或饮食劳倦内伤脾肾。伤于脾者,或气血化生无权,气血亏虚,脑髓失养而致偏头痛。伤于肾者,肾精亏损,髓海空虚,而致偏头痛。此外,跌扑损伤,或偏头痛日久入络,致气滞血瘀而致偏头痛。总之,偏头痛的病位在脑,与脾、肝、肾,,不足为偏头痛的主要病理机制。
3.辨偏头痛者证论治
偏头痛的治疗应分为优先治疗。一般来说,肝风痰瘀阻络是其主要病机。治疗上以平肝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为主;缓解期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为主。缓解肝郁的方法是月经前期易患偏头痛的女性的方法;月经后期则采用养血活血的方法。重度偏头痛,发病急,疼痛急,难以忍受,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缓解后,再用中药治疗巩固疗效。
4.治疗
4.1中药汤剂治疗
4.1.1川穹茶调散
张国妮、徐耀琳[1]将12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萘普生、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川芎茶调散(桃仁12g,牡丹皮12g,柱枝6g,全蝎66,细辛3g,地龙10g,蔓刑子10g,先活10g,薄荷10g,白芷10g,防风10g,荆芥10g,川芗20g)。观察组总有效率90.48%(57g63),其中治愈34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49/63),其中治愈28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14例。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萘普生联合氟桂利嗪,说明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川芎茶调散方中吸荆子、羌活、自芷、防风、川芎具有止痛祛风的作用。荆芥、薄荷具有止痛疏风的作用:蔓荆子、薄荷具有化解燥热的药理作用:羌活、防风、白芷具有止痛疏风的药理作用:地龙,全喝具有通络疏风的作用:杜技具有通阳气,温经脉的药理作用。川芎茶调散对偏头痛患者脑床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4.1.2穹芷石膏汤
龙胜与汪美霞[2]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琼脂石膏汤(川芎12g、白芷10g、生石膏30g、羌活10g、藁本10g、菊花10g)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对照组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偏头痛综合评分明显下降,同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观察组与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方中川芎性温、味辛,走而不守,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善通达、发散,具有疏风止痛、破瘀行气之功效,为血中气药及治头痛之要药,为君。白芷性温、味辛,气温力厚,通窍解表,芳香上达,善治眉棱骨痛,为阳明经引经药及阳明头痛要药,与川芎配伍可增强川芎通窍解表之功,达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效。生石膏性寒、味甘,善清气分之热,为清热圣药,外感、内伤实热者皆可用。生石膏与白芷合用可清表里之热,共为臣药。羌活入太阳经,藁本入厥阴经,二者均为风药,合用主祛太阳、厥阴之风邪,兼以散寒、止痛;菊花清散头目之热,兼可平肝息风,三者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寒、清泄郁热、通络止痛之功。穹芷石膏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能显著降低偏头痛患者的评分及偏头痛综合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1.3羌活胜湿汤
马淑荣[3]将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健脾生食汤(羌活10 g, 独活10 g, 川芎10 g, 藁本10 g, 防风10 g, 白芷20 g, 桃仁10 g, 红花6 g, 蔓荆子10 g, 赤芍10 g, 全蝎5 g, 地龙20 g, 葛根10 g, 天麻6 g, 菊花10 g, 丹参20 g, 甘草6g)治疗,对照组给予谷维素、维生素B、西比灵治疗。对照组显效15例(33.3%),有效19例(42.2%),无效11例(24.4%),总有效率75.5%;治疗组显效28例(62.2%),有效15例(33.3%),无效2例(4.5%),总有效率95.5%。经显著性差异检验,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方中加入赤芍、桃红、红花、丹参活血化瘀; 现代药理学证明,活血化瘀药能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使心脑血管的舒张、收缩功能恢复正常,消除病因,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偏头痛的特点是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持续时间长,中医认为是久病入络, 脉络不畅, 不通则痛, 在方中加入全蝎、地龙以通络止痛;葛根、川芎、白芷引药上行, 直达病所。偏头痛发作期中医认为是肝经风火上扰所致, 方中天麻、菊花清肝火, 平肝熄风。综观全方具有祛风除湿, 活血化瘀, 疏经通络, 调畅气机等作用, 使经气调和, 气血运行通畅, 通则不痛, 使头痛缓解。
4.1.4天麻钩藤饮
吴俞虹[4]将60例肝阳上亢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天麻钩藤饮(天麻10 g,钩藤(后下)10 g,石决明(先煎)10 g,川牛膝15 g,黄芩10 g,栀子10 g,益母草15 g,桑寄生15 g,杜仲10 g,茯神15 g,夜交藤15 g),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天麻钩藤汤改善头痛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较好,无需担心抑郁、椎外系统症状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天麻钩藤汤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疗效优于氟桂利嗪胶囊。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经行头痛的疗效优于氟桂利嗪胶囊。天麻钩藤饮中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合用,平肝熄风之力强,为君药;黄芩、栀子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能上扰清窍,川牛膝引火、引血下行,为臣药;益母草活血化瘀调经,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安神定志,共为佐药。全方具有平肝熄风、补益肝肾、清热活血之效。
4.1.5加味桃红四物汤
潘颖[5]将14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口服西药。观察组70例,采用桃仁四物汤加味(桃仁15 g,红花10 g,当归10 g,熟地黄10 g,川芎10 g,赤芍15 g,丹参15 g,全蝎5 g,土鳖虫5 g)配合耳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组。结果观察组70例,治愈24例,好转40例,无效6例,有效率91.1%;对照组70例,治愈18例,好转34例,无效18例,有效率71.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均进行TCD检测。观察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味配合耳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副作用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观察组所采用的加味桃红四物汤中,红花、桃仁能活血化瘀、通调血脉;当归补血活血,熟地滋阴补血,与当归合用还能够提升补血及活血的作用;川芎上行到头目,能够发挥血中之气,去血中之风,是治疗头痛的良药;赤芍、丹参生地凉血,活血化瘀;全蝎具有搜风剔络,通络止痛以及活血化瘀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其有镇痛及镇静的作用,还能影响血管运动中枢,改善脑循环;土鳖虫性咸寒,归肝经,破瘀血力度强,活血通络止痛的效果良好。由于活血化瘀药能不同程度发挥散血、耗血的不利因素,故采用养血补血药,保护健康气。总之,桃红四物汤加耳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患者来说,副作用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4.1.6麻黄附子细辛汤
李彦肃[6]将92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单盲原则,将92例偏头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研究组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15g,细辛10g,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比较两组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9%。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伤寒少阴证, 组方之中的附子具有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等功效。麻黄属于发散风寒药, 该药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 具有很强的发汗能力, 能够有效散寒。细辛的主要功效为温经通络和止痛。以上诸药联合使用能够共同达到散寒温阳、活血化瘀的作用。两药合用能有效提高整体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麻黄附子泻心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1.7半夏白术天麻汤
郑全成[7]等郑泉成等人随机将1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均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法半夏15 g,麸炒白术15 g,天麻15 g,茯苓15 g,橘红15 g,川芎10 g,白芷15 g,钩藤10 g,延胡索10 g,北柴胡10 g,羌活10 g,白蒺藜20 g,僵蚕10 g,甘草片5 g)及安慰剂颗粒。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疗效分别为临床治愈(36/48)、显效(19/16)、有效(10/6)、无效(3/0)。经秩和检验分析,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以天麻平抑肝阳、熄风止眩、祛风通络,法半夏、橘红燥湿化痰,麸炒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川芎活血行气、散风止痛,白芷、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钩藤、白蒺藜清热平肝、熄风定惊,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北柴胡疏肝解郁,升阳载药上行,甘草片调和诸药,共奏平肝熄风、祛风化痰、通络止痛之功。间歇期风邪渐去,应当加强化瘀通络,以去“静因”,故去北柴胡等,入当归、熟地黄补血活血,桃仁、红花化瘀通络。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痰阻证有较好的即时镇痛效果。对持续镇痛和减少头痛复发有显著效果。它还可以缓解偏头痛症状和伴随症状,减少偏头痛对日常生活和残疾的影响。临床有效,安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血管活性有关,肽类物质与血管内皮物质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4.1.8通窍活血汤
康桂峰[8]将13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6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通窍活血汤(麝香0.15g(绢包),老葱3根(切碎),川芎3g,赤芍3g,红枣7颗(去核),鲜姜9g(切碎),红花9g,桃仁9g(研泥))。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针刺配合通窍活血汤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疗效较好。通窍活血汤方中桃仁、红花活血通络,川芎、赤芍行血活血,葱姜、麝香开窍通阳。针刺配合通窍活血汤治疗血瘀型偏头痛能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4.1.9散偏汤
金肖等[1[9]将80例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加用三片汤(川芎30 g,白芷、白芥子、香附各10 g,白芍、全蝎各6 g)。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散偏汤中川芎为君药,性味辛香,能上行至头,下达气海,具有祛风解痛之功效,同时还兼备活血通络、化瘀止痛的作用。白芷、白芥子、香附为臣药,白芷能消痰、祛除风邪、疏解肌表,祛湿以疏通关窍,还可散头风;白芥子引药入经,直达病处;香附理气解郁,解除肝气瘀滞,疏导气机,调畅情志。白芍能抑制肝气升发过度,又可缓急止痛。全蝎平肝熄风,以达通络止痛之功效。综上所述,三片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能有效治疗偏头痛,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一定的参考。
4.1.10正天丸
沈雷等[10]将100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在发作期给予扑热息痛片治疗,疼痛无法控制者加用佐米曲坦片,症状缓解后停药;缓解期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8周。观察组用正天丸治疗8周。正天丸方中钩藤熄风止痉,川芎活血化瘀、祛风止痛,麻黄、细辛、附子、羌活、独活祛风散寒,胜湿通络,白芍、生地黄、当归、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养血、散瘀通络,白芷芳香通窍、祛风止痛,诸药共奏疏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之效。药理研究证实,正天丸能抑制血小板异常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脑循环。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头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头痛程度评分和持续时间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SQ组RR、RP、EF评分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对照组。提示正天丸联合西药治疗可明显改善偏头痛发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与系统复习结果相一致。治疗后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6-keto-pgf1α、CGRP、ET-1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正天丸可通过调节血管活性介质、纠正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状态起到一定作用在偏头痛患者中,这有利于控制偏头痛发作。这可能是正天丸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已得到证实。
4.1.11头痛宁胶囊
汪红兵[11]选取偏头痛共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照组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用氟桂利嗪联合头痛宁胶囊(防风、凝福灵、何首乌、全蝎、天麻、当归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疗效、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头痛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头痛发作频率及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头痛发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头痛宁中天麻甘平柔润,疏肝平熄,祛风通络,是治疗头痛要药;全蝎可息风止痉、搜风通络止痛;土茯苓性甘,可除湿通利,当归性甘温,可补血活血止痛;防风性辛,微温,可同时祛内、外风解表、胜湿止痛;首乌性苦甘,具有补益精血作用。诸药合用,旨在健运脾胃、舒经养肝、补气养血,兼能平肝熄风,祛痰止痛,一举多得,从而发挥理想的止痛效果。另外,本研究中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中西医结合不仅能达到理想的疗效,而且药物安全性强,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氟桂利嗪联合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偏头痛患者的症状,安全性较高。
4.1.12养血清脑颗粒
蒋殿飞[12]选取偏头痛患者90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当归、熟地黄、白芍、鸡血藤、珍珠母、钩藤、决明子、夏枯草、川芎、细辛、延胡索)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药物使用的优先事项是在治疗中加以考虑。养血清脑颗粒具有养血平肝,活血通络。能改善脑膜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缓解血管痉挛,止痛。方中当归补血养血,熟地黄滋阴补血,以治其本,故为君药。白芍养血柔肝敛阴,鸡血藤养血活血,共为臣药。珍珠母平肝潜阳,钩藤清热平肝,决明子、夏枯草主清肝经郁火、且能明目,川芎、细辛上行主疗头痛,且川芎还能活血通络止痛,延胡索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平肝、活血通络之功。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的疼痛发生频率和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患者,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在治疗上用药偏好。
5.小结
综上所述,中药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表明中药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多种中药治疗方法对偏头痛有显著疗效,能提高头痛程度和头痛发作次数,提高脑动脉血流速度,从而减少头痛症状,治疗效果确切。另外,中药治疗的应用具有安全性高、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应用优势高等优点,可以提高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水平。
参考文献:
张国妮,徐耀琳,川穹茶调散治疗偏头痛63例[J],CJCM中医临床研究杂志,2017,9(16):112-113.
龙胜,汪美霞,芎芷石膏汤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偏头痛28例临床观察,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37(06):51-54。
马淑荣,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偏头痛45例,甘肃中医,2008,8:29-29。
吴俞虹、陈锦红,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经行头痛30例,福建中医药,2020,51(02):22-23+29+91.
潘颖,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耳针治疗偏头痛,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37(11)::56-58。
李彦肃,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人人健康 2019(11):95。
郑全成,刘建浩,张宇,曾令慧,黄新贻,符永鋆,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03):111-116。
康桂峰,针刺结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血瘀型临床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36(12):1531-1532。
金肖,金斌,赵薇,散偏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新中,2020,52(19)。
沈雷,张保朝,傅国惠,白方会,曹杏,梁燕,正天丸联合西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血管源性活性介质的调节作用,新中医 2021,53(01):57-60。
汪红兵,氟桂利嗪联合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慢性病学杂志 2020,21(10):1542-1543+1546。
蒋殿飞,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心理月刊,2020,15(02):18。
第一作者详细信息:
作者单位名称:天津中医药大学
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脑病方向
职称:在读硕士研究生
电子邮箱:1975217057@qq.com
详细联系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玉泉路天津中医药大学老校区五处宿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