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 15410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性质之一是活动性,《课程标准》要求本课程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构建活动化课堂,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切身体验、真实感悟、主动建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一教学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所以学科教师们在课堂上努力地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现和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得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那么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设计活动,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和谐和高效。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课堂活动
一、活动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活动都应该指向我们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从活动设计到活动实施的过程,都是在目标的指引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按照教学目标来设计活动,那么活动设计就是没有意义的。首先,活动目标要准确,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在设计每个课堂活动时,一定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课堂活动的本意是什么,课堂活动价值在哪里以及要解决学生的什么问题。教师必须在真实了解本校、本班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表现的基础上,然后将课堂活动目标准确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果实。要从活动的质量上去思考、取舍,而不应该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开展课堂活动”、“开展了几次课堂活动”这些问题上。其次,课堂活动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只要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就不在乎课堂活动数量和形式。如二年级下册第13课《我能行》之“小雨滴变奏曲”活动设计。因为是一节公开课,所以学生被提前带到上课的教室,孩子们显得有些紧张,于是老师邀请孩子们一起欣赏一段音乐放松一下。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边听边打节拍,渐渐放松下来。案例中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欣赏变奏曲,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暖场放松学生心情,更是指向教学目标-聚焦自信心的呵护与培育。在欣赏乐曲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创作《雨滴变奏曲》的挑战活动。学生从没听过编奏曲-不敢尝试创作-创作出《雨滴变奏曲》,在活动中经历了真实的情绪变化,收获了积极的影响并体验了成功,初步感受到人人都可以“行”,从而奠定了自信的学习基调。之后老师又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以往生活中“我能行”的经验,帮助学生为自信心赋能,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道德学习归根到底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生活。道德存在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学生道德成长源自于他们对已有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这一课设计了“排队有讲究”的活动,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排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创设课堂活动情境。一方面,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呈现一组学生排队做操、运动会排队入场、排队观看节目等学生所经历过的在学校排队参加活动的照片,唤起了学生已有的排队经验。学生在回忆以往的生活情境中向生活学习排队的规则,自主发现了“按要求”“快静齐”等集体活动中排队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注重由书本情境向生活情境迁移,在围绕教材情境图开展“排队还有哪些讲究”的讨论活动时,注重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自己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自己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反思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强化了道德认知,为其形成日常生活良好行为习惯奠定了基础。我们也发现,尽管在道德认知层面学生是认可在日常生活中所明晰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但在生活中真正做到执行规范,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同时,现实的生活是复杂的,教材上呈现的只是最常见的普通生活场景,在此之外,我们的教学还应指导学生在复杂的现实生活情境中进行辨析、判断、选择,懂得在不同情境中妥善而且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形成行动的实践智慧。
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种课堂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进步和发展。只有学生们自主亲身经历和体验活动,学生才能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进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要面向全班学生,力求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老师设计的一些活动,往往只有部分同学参加,而很多同学则成为旁观者或是观众。而且,从学习机会均等的视角来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部分孩子参加学习课堂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尽可能地创设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体验,在参与活动中有感悟。首先,要科学划分班级中有几个小组,本着“学科互补,性格互补”的原则,合理搭配组内成员;其次,要做好角色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有职责,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班级中有了这样合理的小组成员结构,活动中轮流来当小组长,为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教师要教给班级学生一些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要学会倾听表达;最后,教师要对小组学习进行有效调控引导,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提示、矫正、鼓励、支持、干预,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四、活动的设计要有连续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一些活动不一定要限制在一、两节课内完成,有的活动从准备到结束有时候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因此,为了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和体验,一定要坚持活动的持续性,绝不能使活动半途而废。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一课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种子的任务,并让学生通过请教父母长辈等途径,了解关于种子的知识,以便在课上交流。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做好种植前的交流活动,为课下的种植做好计划与准备。这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是一系列实践活动。整个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持续了一个月,学生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总之,和谐高效的道法课堂教学,就是要设计一些符合本校、本班学生学情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体验活动等一些实践性教学活动,使学生的道德成长通过自身体验和唤起学生对以往的生活经验的回忆来实现,为此,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活动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生的学习随着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增多,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将逐步拓展,体验程度也逐步加深了,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一种飞跃状态,学生将会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们会在参加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中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促使学生们的道德成长。如果没有学生自主的参与,没有课堂活动作为依托,体验和感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定要让我们道德与法治课堂枯燥说教变为灵性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情的为学生安排真实、丰富的课堂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在学生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获得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陈婷.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组织策略.
缑婷.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活动组织策略探讨[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00008-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