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9
/ 4

高校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余亮 李海燕

(武汉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作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实践育人发挥着育德、育智、育行、育心等诸多功能。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对话、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了高校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认知状况、认同状况、践行意愿等,探究了高校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现状。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笔者认为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二是要依托基地,形成合力,优化协同联动机制,;三是要加强保障,健全体系,构建发展长效机制。

关键字: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现状;对策


一、积极开展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意义重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强调“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再次强调“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研究生实践育人,是指高校在研究生第一课堂理论教育基础上,通过开展与研究生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实践育人活动,用以培养研究生高尚品格、爱国观念、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和教育环节[1]。高校将实践育人引入研究生培养计划,是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研究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要求,是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多年来,高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先后提出了教育型、服务型、专业型、文化型、组织型、职业准备型等多类型实践育人格局[2],探索了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和研究生“三助一辅”、大学生志愿服务、军事训练、学术科技竞赛等实践育人活动形式。

实践育人是高素质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方式,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途径,是引导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实践育人具有育德、育智、育行、育心的功能[3]。研究生实践育人是研究生锤炼品格、增长才干、锻炼能力的有效方式,是研究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提升研究生思政水平、有利于深化研究生教育实效[4]。首先,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立意深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过程有助于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理想结合现实,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学术研究生水平,有助于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并且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其次,有利于提升研究生思政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以塑造人的灵魂为核心的工程。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可以让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民情、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担当感。作为研究生政治社会化教育的一种全新的实践方式,实践育人活动有利于研究生更好地体验政治参与和获取政治经验[5]。再次,有利于深化研究生教育实效。研究生实践期间,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催生出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深化了研究生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现状

笔者基于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武汉大学精心打造研究生实践锻炼平台,不断提升研究生实践育人水平”的立项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了高校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认知状况、认同状况、践行意愿等。调研面向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5份,有效回收率为96.25%。此外,调研组召开7场访谈座谈会,累计访谈座谈110余人次。根据调查研究情况,笔者认为高校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现状如下:

1、实践育人活动的培养功能与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动因相吻合

关注自身成长和发展是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首要动因。调查表明,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最主要的原因有锻炼提升自己(29.2%)、个人兴趣(25.2%)、专业相关(15.6%)。深入分析表明,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期望实现目标是参加知识技能培训(42.2%)、解决技术问题(21.7%)、形成决策调研报告(21.2%)、完成调查研究论文(14.8%)。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目标与参加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的动因相一致。另一方面,从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个人收获看,实践育人活动较好实现了培养功能,70.4%的研究生通过参与实践育人活动自身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且学习了一定的社会知识;69.1%的研究生通过实践育人活动开拓了视野。实践育人活动的培养功能与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动因吻合,85.9%的研究生认为高校实践育人活动所取得的收获和成果与当初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目标和期望是一致的,其中,54.3%的研究生认为比较一致、26.3%的研究生认为一致、5.3%的研究生认为完全一致。

2、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调查活动是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重要形式

实践育人活动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实践锻炼、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广义而言,还包括军事训练、勤工俭学、研究生“三助”。数据显示,54.4%的研究生参与过志愿服务;44.4%的研究生参与过社会调查实践育人活动;42.8%的研究生参与过公益活动;31.8%的研究生参与过勤工俭学类型的实践育人活动;23.8%的研究生参与过实践教学类型的实践育人活动;19.3%的研究生参与过实践锻炼实践育人活动;11.8%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参与过军事训练。可见,大部分研究生参加过一项或多项实践育人活动。

3、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频率多为每学期一次或每年一次

数据显示,41.5%的研究生每年参与一次实践育人活动;40.6%的研究生每学期参与一次实践育人活动;13.5%的研究生每月参加一次实践育人活动;4.4%的研究生每周参与一次实践育人活动。高校积极搭建平台,为研究生安排了各类实践育人活动,仅有38.2%的研究生认为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实践周期是合适的;14.3%的研究生认为高校实践育人活动时间太短;14.2%的研究生认为高校实践育人活动时间太长。

4、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是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首选

课题组将对社会实践或实践锻炼岗位分为“高校”、“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基层社区”等5个方面。研究生倾向于选择企事业单位(32.2%)、高校(20.4%)、科研院所(20.0%)、地方政府(19.4%)、基层社区(8.1%)进行社会实践。超过90%的研究生选择“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

5、学校、学院的动员及通知是研究生了解实践育人工作的主要渠道

调查显示,研究生了解实践育人活动的主要渠道包括院系动员(25.7%)、学校文件通知(24%)、同学朋友“口口相传”(15.7%)、网络媒体(13.3%)、电视广播(4.9%)、书籍报刊(2.8%)。分析认为,学校、学院的动员及通知是研究生了解实践育人工作的主要渠道,这两项占比近50%。在对研究生认可的实践育人活动宣传方式调查中,29.4%的研究生选择院系老师通知;研究生选择同学朋友推荐、导师推荐、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这三种宣传方式的比例分别为18.0%、18.9%和19.0%。

6、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还存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调查显示,研究生认为实践育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实践活动与专业联系不紧密,针对性不强(27.4%);实践育人活动宣传引导不到位(22.8%);考核评估机制不完善,实效性不高(17.9%);学校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畅(16.4%);学校重视不够(15.6%)。实践育人工作是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经费保障(39.5%)、相关培训(23.1%),政策支持、导师支持、平台支持均约占10%。大部分研究生认同学校实践育人活动开展成效,但还有提升的空间。数据显示,6.8%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实践育人活动开展情况非常好, 37.0%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实践育人活动开展情况好,48.6%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实践育人活动开展情况一般。同时,绝大多数研究生对目前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调查显示,70.1%的研究生认为当前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非常必要或比较必要,只有5.3%的研究生认为不太必要或不必要。


三、高校加强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育人工作理念,将实践育人作为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重视研究生实践育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实现研究生实践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6]一是要加强领导。高校党政要将实践育人工作列为专项工作来抓来推,着眼长远、加强领导、凝聚合力、突出重点,就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将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校团委、财务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纳入其中,明确实践育人工作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必要时成立研究生实践育人指导中心等实体机构,落实专人专事专责,把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管理协调、考核评估等环节系统化、体系化。二是要统筹规划。高校要统一规划研究生实践育人的目标、任务、路径,精心设计研究生实践育人的内容、载体、形式。高校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如公开选拔制度、岗前培训制度、课题项目制度、考核激励制度、临时党支部制度、指导老师制度等,着力实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运作[7]三是要强化指导。高校要加强对实践育人指导,进而拓展活动领域、提升活动层次、扩大活动规模、取得最佳效益。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制”,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要引导研究生导师认清自己既是学术研究导师,也是实践项目导师,对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具有指导职责

[8]四要总结推广。总结凝练和宣传推广工作是将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所取得的效果,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分类化的凝练,形成经验化成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总结推广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要坚持循序渐进、由小及大、由易到难的原则,实现三级联动、交叉运行、以点带面[2]五是要注重研究。高校要重视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调查研究,掌握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的规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研究生成长成才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管理办法(实施方案)》,落实配套文件和保障政策;要探索实行实践育人活动学分制,将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纳入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设定实践学分(必修或选修)引导研究生积极参加。

2、依托基地,形成合力,优化协同联动机制

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体系是一种多元主体作用体系,是一种开放、合作、共享的协同联动体系,是高校、研究生、地方、设岗单位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基地化模式。该模式是指以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基地建设为中心,高校和地方通过合作共建,充分实现高校职能部门、高校研究生、地方党政机关、地方设岗单位四方协同联动、合作共赢。一是发挥基地核心作用。高校和地方以基地建设为中心,围绕共建目标,通过协议约定,共同建立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合作基地,充分实现多方协同、共赢发展。高校建立研究生实践育人基地应本着高校和地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9],通过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协商一致来开展。高校应发挥专业和学科的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校友、教师、学生等多种资源[10],主动与地方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另一方面,高校应鼓励各学院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一批数量多、质量高、种类全、富有学科特色的研究生实践育人基地,将校级基地和院级基地统一管理,为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提供基地保障。二是要发挥高校职能部门统筹作用。高校职能部门主要指高校负责研究生实践育人的党政机关部门,如研究生工作部、团委、研究生院等。高校职能部门统筹作用表现为引领驱动作用、组织实施功能、指导服务职能等。高校职能部门尤其要推进高校和地方通过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将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地方相关党政机关纳入其中,统筹协调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基地建设工作;设立工作办公室,专人负责日常工作组织开展。三是要发挥高校研究生主体作用。研究生作为实践育人的参与者和作用对象,是实践育人工作直接利益主体[11]。研究生实习实践期间,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组织知识讲座和培训讲座,开展调查研究并撰写可行性调研报告,参与规划设计方案,为设岗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建议,带去新思维、新观念,成为加强高校与地方沟通的桥梁纽带[12]四是要发挥地方党政机关协调作用。地方党政机关主要指地方具体负责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的党政机关,如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等。地方党政机关的协同作用体现为负责组织、协调研究生实践岗位,对研究生实践活动作指导、监督和评价。地方与高校一起,从宏观上规划和把控实践育人活动的规模、质量、效益和运行[12]五是发挥地方设岗单位培养作用。地方设岗单位主要指地方提供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需求的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设岗单位是接收研究生,并为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提供岗位和场所的主体,负责安排实践期间实践育人活动的内容和方式[12]。为提高培养实效,设岗单位采取“社会导师制”,由设岗单位选派责任意识强和业务素质精的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开展。

3、加强保障,健全体系,构建发展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某一社会组织以一定的运行方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以使其服务对象结构更加合理、功能不断完善、秩序更加严谨为目的的一种过程和方式[2]。构建研究生实践育人保障机制重点在于构建研究生实践育人的保障体系,将保障体系打造成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的坚强后盾。一是要做好经费保障。高校应建立研究生实践育人专项基金,通过学校拨款、基地支持、企业赞助、服务创收等途径筹集款项,为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开展提供的物质保障。同时,要制定合理的经费管理办法,做到专款专用,将专项资金用于提供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和住宿补贴等,用于支持与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相关的调查研究、交流走访、总结表彰等。二是要做好安全保障。安全保障是实践育人活动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针对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原则性强的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的宣传教育;重视安全隐患的预防,提前为实践团队购买保险,要求统一管理、集中往返;要明确安全责任,及时签订《安全责任书》和《承诺书》。三是要做好激励保障。要从满足参与者的需要出发,使研究生切实感受到劳有所获、学有所用、才有所展,以此来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设置激励保障;要将评估机制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以此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如积极评选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优秀个人、优秀团队、优秀成果,开展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教育活动。

四是要做好培训保障。建立一支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将政工干部、研究生导师、优秀校友、基地聘任导师等纳入其中,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管理者、领导者、业务精英担任研究生实践指导老师,将培训工作贯穿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的全过程。组织动员阶段培训,吸引研究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行前教育阶段培训,提高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意识和水平;实践育人活动阶段开展培训,有针对性提高研究生工作能力,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返校总结阶段开展培训,从全局总览视角提高实践育人活动的价值。五是要健全考核评估机制。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考核评估工作,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强化功能、鉴定功能、校正功能。考核评估机制运行的关键,是考核评估标准、过程、结果的公正化、公开化和科学化。考核评估应当着眼于健全工作体系、规范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模式,坚持科学与艺术相统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一致,科学设计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标价时间。


参考文献

[1]张文显.弘扬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实践育人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5(Z1):7-9

[2]石泽平.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年5月

[3]韩俊兰.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理性思考与探索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7)

[4]杨方海.浅谈做好研究生实践锻炼指导教师工作[J].大学教育,2013年1月

[5]郑唯.实践锻炼对研究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10)

[6]林成涛,李泽芳,王悫,沈国章.构建博士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思路与实践[J].北京教育,2011年5月

[7]劳俊华.浙江大学积极开展研究生实践锻炼[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5月

[8]王传中.以协同联动为突破口推行“五化”工作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19):23-26

[9]高嵩.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2期

[10]胡喜生,邱荣祖,张正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5月(5)

[11]陈汉能,秦小明,林宇,关志强. 高校与地方“二元驱动、四方参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基于“广海-湛组”协同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年12月

[12]李苏华.基于社会行动理论的研究生实践锻炼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作者简介]:余亮(1987- ),男,湖北武汉,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李海燕(1965- ),女,湖北武汉,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