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生活圈的贵州城镇空间“组团式”发展模式及公共设施配置标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4
/ 3

基于社区生活圈的贵州城镇空间“组团式”发展模式及公共设施配置标准

杨毅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0)

摘要:《贵州省提升城镇品质做强城镇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若干措施》(黔府办发〔2020〕21号)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山为景、桥隧连、组团式、集约化”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强劲动力。贵州城镇空间“组团式”发展既是宏观层面发展要求,也是契合贵州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贵州“组团式”发展的必要性、存在问题、空间布局模式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四个方面的简要梳理和阐述,为下一步全省空间“组团式”发展研究、专项规划编制和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指引。


关键词:贵州,城镇空间,组团式 公共设施配置 社区生活圈


1 “组团式”发展的必要性

贵州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区别于一般平原城市,决定了城市依山就势、逐水而居,或群山环抱、据坝筑城,或傍水曲伸、顺势延绵。贵州组团式发展模式,一是契合地形地貌和山地特征。顺应贵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征;二是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便于于疏解老城人口和功能,提高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外围区域加快发展;三是有利于科学引导和优化城市发展形态,避免城市盲目扩张,促进城市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组团式”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组团式”发展已成为我省城市空间组织的主体形态,从类型上看,初步形成了点状、块状、线形的“组团式”形态。“组团式”发展快速拉开了城市框架,扩大了城市规模,拓展了城市区域面积;支撑了空间受限的老城实现“跳跃式”发展,寻找到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有效疏解了老城的人口和功能,提升了人居品质;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多个城市中心扩大了辐射乡村地区的范围,有效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开发、互补发展。

但是我省“组团式”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交通设施投入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成本高,需要持续高强度投资,地方财政负担重。二是老城、新区组团间隔太远,联系不紧密,人流、信息流不通畅,难以实现一体化。三是人口聚集难度较大,新区培育周期过长。四是组团功能设置不合理,造成“钟摆式”交通,增大通勤成本。五是城市空间缺乏科学的建设引导,城市形态不完整,未能充分发挥“组团式”发展的优势。

3 “组团式”发展的模式探索

立足贵州依山就水的地形特征以及现状城市空间形态特点,借鉴瑞士、重庆等国内外地理条件相似地区的空间组织模式,下一步贵州省城市“组团式”发展主要为:多心式组团、串珠式组团、带状式组团、散点式组团、双核式组团等五种模式。

3.1 多心式组团发展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省会城市或规划人口规模达到50万以上的大中型城市,如贵阳、遵义、铜仁等。该模式下无明显的主中心,城市空间从初期就是自发形成的分散式块状多中心组团发展,且每个组团均体现了综合性,但又具有典型代表功能。如贵阳市中心城区老城倾向生活服务、观山湖倾向市级行政与金融商贸、花溪倾向旅游文化、贵安新区倾向高新技术产业等。该模式应注重各个组团规模均衡发展,针对性投放资源,同时逐步补齐组团间用地、交通缺口,促使较分散的城市空间形态向较连片的网格状、圈层状转变。

3.2 带状式组团发展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受地形、河流等限制因素影响,城市空间沿河谷、山谷、公路或铁路呈带状分布的城市。全省典型的带状式组团城市主要有石阡、剑河、册亨等。如石阡县城市发展方向主要沿石阡河、佛顶山大道和211国道纵向延伸。该模式下城市空间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和较强通透性,能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避免热岛效应。同时,组团多沿公路沿线发展,拓展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该模式既要加强打造山为景、水穿流的组团景观空间体系,同时要健全公共交通系统,注重绕城公路或环城大道的建设,避免过境交通对组团内部空间形成交通干扰。

3.3 串珠式组团发展模式

该模式适用城市规模较小的城市,受到地形、河流、基本农田等限制因素影响,城市空间沿交通廊道呈多个“小团块”串联发展的城市。全省典型的串珠式组团城市有惠水、正安、务川等。如惠水县中心城区以贵惠大道为轴,南北串联老城区、高镇和长田经开区三个各具特色的城市组团,以山为屏、田为景,构建了山水林田河和谐发展的城镇空间。该模式下城市空间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和景观优势,应该注重城市特色营造。同时,应构建内引外联的公共交通体系,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双中心或多中心,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

3.4 散点式组团发展模式

该模式适用地形条件复杂、用地破碎的城市,受到地形限制因素影响,城市拓展区以多个小团块紧密布局在老城区周边,小团块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全省典型的散点式组团城市有盘州、黄平、岑巩等。盘州城区老城空间发展受限,周边地形起伏大,难以连片开发,规划构建了红果、沙坡、平头山、刘官、西冲、板桥等多个分散式城市组团。该模式的每个组团需因地制宜的组织城市功能,增强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注重城市安全防控,同时要解决好城市功能和生活服务设施组织困难,市政基础设施较为分散等问题。

3.5 双核式组团发展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老城规模严重饱和但拓展空间受限,且临近区域无适宜建设区,需要跳出老城独立建设新区的城市,如晴隆—沙子、普安—江西坡、长顺—广顺、沿河—官舟、从江—洛贯等。以晴隆—沙子、普安—江西坡为例,两县约有5万人的生态移民,由于地形复杂,可建设用地少,县城无法满足要求,因此两县分别在沙子、江西坡共同打造新区,形成了是两县重要的脱贫攻坚及山地特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该模式下的新、老城区同为城市发展核心,但由于彼此之间空间相对独立,且联系空间上存在较大空白区域,整体呈现出“哑铃状”空间形态。因此,该类组团式发展模式一方面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通过合理分工,推动新、老城区差异化同步发展,避免“建新区,忘老城”。另一方面,应加强新、老城区城市快速交通网联系,车行时间不宜超过0.5小时,同时依托沿线城镇和乡村构建独立的城乡融合空间,实现双核空间互补。

3.6 小结

结合我省山地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地形特点,现状点状城市可向散点式组团和双核式组团演进,块状城市可向双核式组团和多心式组团演进,线形城市可向串珠式组团和带状式组团演进。但在下一步建设发展过程中,各地要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三区三线”和主体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结合城市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的“组团式”发展模式,实现“山为景、桥隧连、组团式、集约化”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愿景。

4 城镇组团等级规模

依据2018年12月1日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城市中住宅建筑相对集中布局的地区,简称居住区。居住区按照步行时长和步行距离划分为三个层级。

4.1 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

以居民步行15分钟,步行距离800-1000米可满足其物质与生活文化需求为原则划分的居住区范围,居住人口规模5万-10万人,是配套设施完善的地区。

4.2 10分钟生活圈居住区

以居民步行10分钟,步行距离500米可满足其基本物质与生活文化需求为原则划分的居住区范围,居住人口规模1.5万-2.5万人,是配套设施齐全的地区。

4.3 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

以居民步行5分钟,步行距离300米可满足其居住生活需求为原则划分的居住区范围,居住人口规模为0.5万-1.2万人,是配建社区服务设施的地区。

4.4 较大规模城市组团

若城市组团规模突破十万人,该城市组团应按照上述标准进一步细分为若干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贵州受自然地理及用地条件限制,城市内部组团规模和形态各一,城市组团设施配置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灵活组合和配置。例如,某城市组团规划人口规模10万人,可结合地形和服务半径,按照一个15分钟生活圈进行配置,也可考虑按照两个15分钟生活圈进行配置。

5城市组团公共设施配置

5.1 较大规模城市组团设施配置

人口超过十万人的较大规模城市组团,应按照若干生活圈居住区空间划分配置相关公共设施。城市公园、大型医院、高等院校、高中、体育中心等区域级和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依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按照城市规模进行配置。下面根据城市组团规模,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和其他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确定分级的生活圈设施配置要求。

5.2 生活圈居住区设施配置要点

1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社区公园、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级)、初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含青少年、老年活动中心)、大型多功能运动场地、养老院、综合性商场、配建停车场(库)等设施。

10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社区公共绿地、小学、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菜场或生鲜超市等设施。

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街头绿地、社区服务站(居委会级)、幼儿园、文化活动站、小型多功能运动场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小型社区商业网店等设施。

设施配置要注意依据服务半径相对集中布局,适宜联合建设的应合并建设形成综合服务中心。

5.3 生活圈居住区设施配置标准

1)公共绿地

15分钟生活圈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最小规模不低于5公顷。(该绿地建设指标不包含10分钟生活圈及以下级公共绿地指标)

10分钟生活圈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最小规模不低于1公顷。(该绿地建设指标不包含5分钟生活圈及以下级公共绿地指标)

5分钟生活圈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最小规模不低于0.4公顷。

2)行政管理与服务设施

1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级),不要求独立占地,但建筑面积不应低于70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社区服务站(居委会级),不要求独立占地,但建筑面积不应低于60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3)基础教育设施

1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初中。初中学生数按照社区总人口3-4%进行测算,占地控制在生均20-25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10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小学。小学生数按照社区总人口6-8%进行测算,占地控制在生均15-2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幼儿园。幼儿园学生数按照社区总人口3-4%进行测算,占地控制在生均15-20平方米,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4)医疗卫生设施

1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社区医院占地面积控制在1420-286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建筑面积不得低于17000平方米。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站不要求独立占地,但应安排在建筑首层并有专门的出入口,建筑面积不应低于12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5)文化活动设施

1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含青少年、老年活动中心),若独立占地,用地面积控制在3000-12000平方米,若联合建设,建筑面积控制在3000-600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文化活动站,不要求独立占地,但建筑面积不应低于20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

6)体育设施

1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大型综合性运动场地,用地面积控制在3150-562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10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占地面积控制在1310-246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5分钟生活圈重点配置小型多功能运动场地,占地面积控制在770-131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7)康养设施

1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养老院,选址宜邻近卫生服务中心,一般规模宜为200床-500床,用地面积控制在3500-22000平方米。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不要求独立占地,但建筑面积不应低于35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8)商业设施

1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综合性商场,建筑面积控制在1500-300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10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菜市场或生鲜超市,菜市场建筑面积控制在750-1500平方米,生鲜超市建筑面积控制在2000-250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5分钟生活圈主要配置小超市等商业设施网点,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9)停车设施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停车场(库)。统一以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确定配置指标。其中,商业设施配建停车位为7.5个/100平方米,综合服务中心配建停车位为7.5个/1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建停车位为1.5个/100平方米。

参考文献

[1] 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实施途径研究[J]. 廖远涛,胡嘉佩,周岱霖,萧敬豪. 规划师. 2018(07)

[2] 面向2040年的上海社区生活圈规划与建设路径探索[J]. 奚东帆,吴秋晴,张敏清,郑轶楠. 上海城市规划. 2017(04)

[3] 中心城区边缘组团不同发展阶段交通特征研究[J]. 张朝峰游历. 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4] 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的绿色化道路探究[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尹稚, 2017


作者简介:杨毅(1979—),男,汉族,贵州遵义人,本科,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相关研究工作。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