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与开发智能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3
/ 3

美术欣赏与开发智能的关系

米世华

广东省湛江农垦实验中学,广东 湛江 524094

摘要:美术作为学校中的一门学科,是培养青少年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精神境界,造就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而美术欣赏在普通中学美术课本中占有一定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学内容对于开发青少年的智力,培养青少年的各种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美术欣赏的教学应是为我们所重视的。

关键词:美术;欣赏;智能

美术作品欣赏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绘画和雕塑)、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陶瓷、玉器、青铜、丝织品)、建筑(宫殿、庙宇、佛塔、园林)、中国现代美术、世界古代美术、西方现代美术等课程。

美术欣赏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美术常识的了解和作品的欣赏,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欣赏对于美术课的其它教学内容具有纲领性的意义和灵魂的性质。因为美术欣赏,其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并不是机械的物理反映,正如画家通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和表现生活一样,也带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用自己的美丑和善恶标准去评判其作品价值。从这个意义说,欣赏课是通过美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历史上或现代人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和审美意识的结晶,是美术家对美的事物和形式的探求和向往,也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探求的结晶。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都是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女性美的典范,一度成为效仿的榜样。人们也常常以某些经典作品中所提供的美的经验去审视其它作品的价值,这其中就有了陶冶情操的作用,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是彼时彼地的生活中美术家头脑中的反映。我们还可以从作品的创作方法的角度看到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情感,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面貌,从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美术欣赏教学不同于其他理论性课业或实践性课业,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只有充分发挥美术欣赏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的纲领性和指导性作用。从而真正起到开发青少年的智能的重要作用。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观赏性

美术欣赏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观赏来达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接受教育、提高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人们对作品的欣赏诚如上文所说,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受到生活经历、思想、文化修养的影响----一定审美经验的局限。人们总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围绕作品所提供的各种感情色彩(没有这种欣赏者主动的配合、联想和创造,美术作品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意义了)从而给作品以积极的评价。

总之,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活动,必然伴随着欣赏者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的补充,这样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才地得以实现。所以,欣赏课的观赏性要求做欣赏教学时能唤起学生的生活联想(包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提供必要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对青少年的智能进行开发。

二、自由性

欣赏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比其它活动更需要自己的积极而独立的思维活动-----观察、思考、判断和想象,因为艺术欣赏不仅是理性的逻辑推断,而且带有许多情感因素,在不少场合下又不一定能说出什么具体道理和根据,只能凭直觉和感受。艺术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同时形成了潜移默化式的审美经验。例如对现代城市雕塑的抽象美,往往就是感觉到很舒展,很合适,很美,但又很难讲出为什么美的具体的条条框框来。大多数工艺美术也是如此。在欣赏教学中,教师有时也可以采取某些强制性的做法,帮助学生适应某些欣赏习惯,久而久之,这种欣赏习惯就成了学生的欣赏习惯。但归根结底,美的就是美的,丑的就是丑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依靠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判断,自己去认识,自己去感受。教师的责任在于启发他们的真实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表述的语言性

美术欣赏的教学,虽然是直接通过作品的欣赏,但是作为一种感观的交流,教师的辅导主要是依靠语言的表述。教师通过讲,较为系统地传授一般理论概念,常识和有关历史知识,以引导学生有效欣赏,帮助学生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美术课的教育作用不同于政治课的直接的道德说教和法律课强制性法律法规约束。美术课的教育是以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优秀美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以及画家的精神气质,感情表达的影响。

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描绘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同时,还体现着美术家对自然社会的评价看法,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使欣赏者在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同时,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利用美术作品的这种宣传和教育的功能,去开发青少年一代的智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当青少年欣赏列宾的《伏尔加纤夫》时,会被纤夫的形象所感动,感到沙皇俄国的贫富悬殊及纤夫的劳动艰辛而同情劳动者。当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必被画中老农黝黑的肤色、松树皮般的肌肤、粗糙的茶碗等的细节下所烘托的文革期间中国农民苦难生活所震撼。同时对当时“四人帮”那套“假、大、空”、“红、光、亮”进行有力的评判。当人们通过欣赏而认识到古代文物的文化意义时,就会产生对其爱护的心理,从而提高认识美丑的能力。这种通过欣赏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由情感上升到理智,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主要是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境界的提高。从而开发青少年的智能。

美术学科中认知内容的教学,如美术工具、美术品种、美术史、造型、透视、色彩等等,其本身就是现代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课对学生要求的观察、审美、概括的训练,可以促进构成人的智力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的发展。人的智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青少年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和判断对作品的意义、审美观点的交流,去认识形象是观察力提高的过程。也是提炼形象强化形象记忆的过程。学生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投入地观察、思考、判断,体现着他们运用自己积累的视觉材料进行观察、审美、思考和判断,而且在欣赏中明白了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所在,这必然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这对他们的智能是很好的训练和培养。

美术欣赏的教学是在“讲”“看”“谈”中完成的,教师通过讲,较为系统地传授一般理论概念、常识和有关历史知识,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欣赏,帮助学生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帮助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转变。所谓“看”是指教师指导下,学生对作品的欣赏活动,这是美术欣赏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中国古代名画欣赏”,“西方现代绘画欣赏”等等,书上的欣赏或现场欣赏,老师对作品的产生背景、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等的分析介绍,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所谓“谈”主要指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感受交流,这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认识的较好形式。美术欣赏通过对作品的内容和价值、特点、历史背景时代风尚和情趣的了解和概括,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建立审美观点。这就为学生各科的学习打下了形象思维的基础。美术欣赏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的的迁移能力,增强其旁通性。这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智育效果都是大有裨益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各学科的抽象思维均需要形象思维进行协调和促进,甚至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如数学的立体图形,对文学形象的理解与记忆,生物学的图形,图示的理解和记忆,动植物标本的记忆,解剖及生物循环过程的形象思维与空间概念。在高等学校,理工科的制图设计,表达等,都需要形象思维或借助形象。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可以用图画传递语言表达不足的信息。在美术教学开展得较为突出的中学,都有很大学生将美术修养与技能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作业之中,即用图画形象结合文字完成作业,既可以使内容完整、一目了然,又可以加强记忆。美术欣赏课,不但让学生获得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而且起到了认识世界了解历史的作用。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了解宋朝城市建设、房屋建筑、水陆运输、车舟形状、桥梁结构、衣物服饰、百业情况、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读此一画,如同读了一本宋朝社会的百科全书。又如欣赏潘鹤的雕塑《忍无可忍》,这件作品,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将数十万群众参加“省港大罢工”的历史事件凝聚在一位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的工人形象上,他那充满力量的双臂和怒不可歇的神态,仿佛铜墙铁壁,面对反动势力坚不可摧。通过对这件作品的欣赏,不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省港大罢工”的历史事实,明白了今天美好生活的得来不容易,而且具有催人奋进和震撼心灵的力量。在情感和知识方面都对中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美术欣赏还要善于发掘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情操。如欣赏薛雁群的油画《老师》画面通过在已经放学的一所乡村校舍里,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坐在旧油桶改装的火炉旁,正在全神贯注地批改学生作业。在暖色调的土墙和地图、教学用具以及简陋的课桌椅等物的衬托中,女教师的形象亲切感人,作品不仅细腻地描绘人物形态和情趣,而且缘物以情,渲染了执着、奉献的美好理想,讴歌了人民教师的崇高、神圣,表现出精神境界深刻的内涵。通过学生身边的人物形象的表现,激发学生尊敬老师,从而努力学习,增强未来为祖国贡献的责任感。对中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好的指引。

美术欣赏的过程是使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感觉到平面构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以情感为动力,调动了学生的感觉、知觉、想象等各种心理功能的协调活动。学生们的学习动机是出于他们内心对美的兴趣、热爱和追求,创造性思维是自由的。适当增加平面构成作品的欣赏,以锻炼和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和灵感、顿悟等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和开发中学生的智能是极好的。

对中学生直觉思维敏感性的训练,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尖端课题。平面构成所涉及到的基本几何图形的分解,组合造型的选择与调整,对于形式美感的领悟、对作品意象、情调的把握和标题的确定,都离不开灵感、顿悟的作用。欣赏的积累,结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从逻辑思维、推理束缚下暂时解脱出来,情感和表象积极在自己的作品中活跃起来,这种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为意象内容的外显,造成一种有利的心理状态,同时为灵感、顿悟的引发提供了经常性的机遇。许多学生们的优秀作品,不仅仅是他们想象力的产物,也往往伴随着创作灵感的火花。所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平面构成的作品,为提高学生灵感、顿悟的敏感性的训练是相当必要的,这种训练为学生智能的开辟提供了广阔的磨练场。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时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出现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和实际可行性,我们对中学生的欣赏水平应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后天经历、性格等的不同,学生的审美心理条件具有个性特征。在对作品欣赏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怀着谨慎和虚心态度去扶持他们的学生,不强行改变他们的欣赏结论,不简单给予否定,而是提出参考意见,对哪些独到的欣赏思维给予肯定和表扬。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思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之,中学生美术欣赏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丰富他们的美术知识、积累审美经验和全面提高文化艺术修养。这样,就等于交给学生打开绘画大门的钥匙。更有甚者,充分开发他们的智能,为他们走向成长铺垫金光大道。

参考文献:

  1. 吴禹霏, 郭晓光. 从学生多元智能培养角度看当代美术教育——评《当代美术教育与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2).

  2. [1]朱志宏. 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J]. 科普童话, 2016, 000(016):P.8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