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拓展性阅读”就是要求小学语文在教学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如何将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多元拓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和自主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发掘的主动拓展阅读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书本进行自我提升的途径。拓展性阅读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对语文乃至更多学科进行举一反三的多维思考并加以应用的长时间培养过程。学生学习并掌握拓展性阅读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的成长和学习起着重要作用。——题记
拓展性阅读教学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堂阅读拓展形式单一
在当下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学生所能接触的阅读模式不仅限于从课堂中,而如何将语文课堂的阅读变得更多元化和有效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拓展性阅读教学在传统历程中都较为单一,致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低下。如在讲述《胡萝卜先生长胡子》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引导的利用PPT对文章的故事进行讲述,描述作者背景,探讨写作时的意义和心情,这种单一式的拓展方式会让学生处于低效率的阅读状态,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从而将生动的故事变成教学目标,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拓展过度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对课程的文章进行适当的知识补充,补充作者的背景和相关的知识文献,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领会文章的内涵和深层的含义,加深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和认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准确的拓展认识和把握,导致课堂的效率下降,学生面对长时间的过度拓展,容易脱离教学主题,从而产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3、推陈出新,拓展维度
拓展性阅读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容易陷入一种盲目拓展的情况,随意性使得阅读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汲取课本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产生与合理性、有效性的矛盾,从而拓展不成功的同时反而给学生造成拓展束缚。为了冲破课本与课堂的局限和限制,我们可以在拓展的同时,积极的推动学生增加自身的课外实践阅读,让学生在课外之余有学术文学的积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好的的适应课文的发展,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作为基石,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审核和评选质量的提升。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和人文环境用以辅助,对传统的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将拓展和现实教学进行多元融合,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加以引导,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主观能动性,让语文学习有更多的运用空间。
拓展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
(一)善于观察发掘,独立自主思考。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面对课堂内不同的学生水平,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观察、学习、发掘并形成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这不仅是对于教学过程效率的提高,也是奠定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便于学生更好的提高语文及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课堂的书本知识进行自我拓展,形成完善的系统结构进行课堂讲述,同时生成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思考学习能力。例如,课文《司马光砸缸》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对文章的情节进行设定,在课堂中加入文章的道具,进行实景的学生参与,让学生尝试除了像司马光以外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思考发挥,并有实际的道具进行配合,学生们则用了《乌鸦喝水》文章的内容进行串联思考,从而将水面抬高,救出水里面的人的同时又没有打破水缸的新颖想法。我们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遇事不能慌张,要敢于突破常规,用不同的方法和经验进行尝试,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课文在教学过程中串联生成的资源,也是拓展性阅读的良好体现。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指的是学生若只是单纯的对课本进行阅读,听取一家之言可能会陷入迷惑,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语文教师则是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静态学习的过程加入动态的引导,借助书本载体自我生成拓展资源,加深学生的学思结合过程,以此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例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文章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设问,如果小蝌蚪不是遇见鲤鱼和乌龟,你觉得她们会遇到谁呢;你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小蝌蚪最后会变成什么;青蛙一天能捉多少害虫的问题进行课堂拓展,设问的设计打破原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的疑惑,从而激发学生自主的提出更多类型的问题,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将文章的拓展汇总在课本的过程中,课堂内还加入了模仿互动环节,在小蝌蚪迎问鲤鱼和乌龟的的情节时让学生扮演这个过程,从而让他们主动的发现小蝌蚪提问前后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复述课文,保持课文与拓展的串联效果,保证课堂拓展培养和理论的同步提升。
(三)立足课文,推陈出新。面对时代高速发展的当下,多元的信息文化冲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立足于课文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引导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核心技能的社会专业人才。在小学阶段,我们就应当提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加以辅导培养,开发学生各色的专业化能力和独特的创新意识。例如,《玩出来的发明》这篇课文小男孩通过对日常生活所能接触的事物:镜片进行组合最终发明出了望远镜的故事。这篇课文在讲解时,我主要用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授讲,并在这个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拓展,融入生活中晚上能接触的鱼鳍与船桨的故事组合拓展。在这篇课文中有两段话作为
1、“镜片能把房子变大”
2、老花镜片在前,近视镜片在后,就可以将远处的景象放大
通过对镜片的组合思考如何进行远距离的观察,于是,发明家就发明了望远镜的原理,作为发现问题的基础。
(四)多元联动,开拓阅读边界。学校的我们同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联合周边的机构,配合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学生接触阅读的机会,引导学生建立读书角,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扩充学生的阅读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同步的老师根据课时计划和学校活动,定期联合各学科举办多元的知识竞赛,包括但不限于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同步发展,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独立设组,多学科导师设置和学习课文同步联动,起到寓教于学的效果,并设置抢答机制和奖品设置,提高对学生的激励同时提高学校的阅读氛围。
(五)以境激情,情境共生。语文的外延拓展和生活息息相关。将阅读融入生活,盘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文章的情景预习深入,我们通过范读,带学生融入文章的世界,在情感延伸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共鸣情感,同时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深刻文章的理解中心。在情境交互的过程中,和学生开展互动阅读,学生的理解与成人固有的思维不同,积极的思维,好奇、探究欲望的显露,在阅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听读、自读、互读,在互动中让学生读中情境感悟,入境会文。
三、总结
“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这是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过的名言。写文章是如此,阅读也是如此,小学语文的教材中仍有许多“空白”,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补充,最后演化为学生自主进行补充,恰到好处的“补白”同步还能活跃学生思维。
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有多广阔,教育的天地就有多广阔,包括但不仅限于语文,小学的教学都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多元扩展,将课内课外串联互动生成,开拓学生的视野,树立学生的阅读观想,形成完善体系的拓展性阅读。
参考文献:
[1]连康.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03):84
[2]曹志新.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创新[J].学周刊,2021(10):71-72.
[3]黄念书.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实践[J].求知导刊,2021(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