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CT检查在诊断腹部囊性淋巴管瘤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2

MRI与 CT检查在诊断腹部囊性淋巴管瘤中的应用价值


纪涛 田野


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医学影像科 710054

【摘要】目的:探讨MRI与CT检查在诊断腹部囊性淋巴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49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通过CT及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扫描。CT检查方法采用GE 64排CT机,设置层厚为5mm,螺距设置为0.9,对比剂为欧乃派克。MRI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1.5T磁共振,对患者实施常规平扫、动脉增强、DWI扫描,使用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结果:CT检查当中注入对比剂后囊内间隙轻微扩展,病灶形态不规则,血管、肠壁能被病灶包围。MRI图像检查中病灶多存在较长的T1和T2信号,能够观察到囊壁及间隔,注入对比剂后囊内间隙轻微扩展。结论:综上所述,运用CT和MRI检查能够清楚的观察到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病灶的位置、范围及结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MRI检查;CT检查;腹部囊性淋巴管瘤

囊性淋巴管瘤主要是先天性脉管发育畸形引起,是临床当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从发病的位置来看主要集中在颈部和腋部,出现淋巴源性罕见良性病变。从年龄分布来看,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频率较高,临床上的90%以上患者均是。腹部囊性淋巴管瘤临床上比较少见,是囊性淋巴管瘤的一种,本文回顾性分析49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MRI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基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49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通过CT及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分析影像特点。从患者年龄分布来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2到57岁,平均年龄为(35.55士4.33)岁。从性别分布状况来看,男女比例为16:13。从病程时间来看,患者的病程范围为3个月到48个月,平均病程(2.14士0.41)年。从患病位置分布状况来看,肾上腺13例、腹膜后31例、肠系膜22例、网膜囊4例。

1.2方法

CT检查方法主要是通过CT机,设置层厚为5mm,螺距设置为0.9,使用对比剂为欧乃派克,以平均每秒3ml的速度注入患者体内,检查时剂量选取1.5ml/kg,采用静脉推注、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扫描。MRI检查方法主要是使用西门子1.5T的超导全身磁共振成像仪,对患者实施常规平扫、动脉增强、DWI扫描。使用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取肘静脉使用磁共振检查专用高压注射器流速注射,每秒3ml,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对比剂的注入时间不同,选取横断位、冠状位、失状位进行常规扫描,DWI选用两个不同的扩散敏感系数值[1]

1.3观察指标

对其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检测患病病灶的位置,统计患病的例数,对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统计。主要的数据为两侧肾上腺、腹膜后、肠系膜、网囊膜检测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研究数据处理分析,以P<0.05表示存在差异,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检查影像显示,患者的病灶壁较薄,检测数据可以看出均匀厚度低于2mm。从患者的病灶形态可以看出病灶内可见间隙,囊内水样密度,呈爬行态势生长。CT检查当中注入对比剂后囊内间隙轻微扩展,病灶形态不规则,血管、肠壁能被病灶包围。MRI图像检查中病灶多存在较长的T1和T2信号,能够观察到囊壁及间隔,注入对比剂后囊内间隙轻微扩展[2]

表1患者检测数据(n,%)

n

两侧肾上腺

后腹膜

肠系膜

网囊膜

49

8(16.32)

14(28.60)

13(26.53)

14(28.57)


3.讨论

淋巴管瘤主要是原始淋巴结囊进行发育、变异,淋巴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生长较为缓慢,其形态具有可塑性。囊性淋巴管瘤主要为表现为较大的囊性肿块,囊壁薄,呈半透明状,质地柔软。淋巴管瘤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疏松结缔组织当中容易形成体积常较大、形态不规则的囊状型淋巴管瘤,对邻近结构造成压迫并对周围的组织进行浸润。在研究当中根据淋巴间隙的大小将淋巴管瘤划分为三类,即单纯性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性淋巴管[3]。淋巴管瘤由原始淋巴结囊发育而成,原始淋巴囊主要是由于静脉或其邻近间质进行发育,在胚胎发育过程当中部分原始淋巴囊不能向中央静脉引流将会导致正常分化的淋巴结构异常出现错构的现象。同时如果未能与正常引流通道建立联系将会引发隔离的淋巴管异常增生,淋巴囊扩大,在身体当中形成淋巴管瘤。除了自身发育引起的患病,由于外伤引起淋巴管损伤,也会导致淋巴液引流不畅。通过运用两种手段可以看出CT图像中典型病灶呈现出类圆形、不规则病灶呈现为分叶状,囊内密度类似于水,CT值为15到20HU左右。患者的病灶壁较薄,检测数据可以看出均匀厚度低于2mm。从患者的病灶形态可以看出病灶内可见间隙,囊内水样密度,呈间晾爬行生长态势。CT检查当中注入对比剂后囊内间隙轻微扩展,病灶形态不规则,血管、肠壁能被病灶包围

[4]。MRI图像检查中病灶多存在较长的T1和T2信号,能够观察到囊壁及间隔,注入对比剂后囊内间隙轻微扩展。综上所述,运用CT和MRI检查能够清除的观察到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病灶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冬.MRI与CT检查在诊断腹部囊性淋巴管瘤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中国医学工程,2020,v.28(11):42-45.

[2]卢一心.探究儿童腹部囊性淋巴管瘤MRI与CT影像学表现并分析两种影像学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2):75-76.

[3]李玉博.探讨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及诊断价值[J].家庭保健,2019,000(015):51-52.

[4]蒋蒙蒙.腹部囊性淋巴管瘤在MRI与多排螺旋CT诊断的表现特征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9,027(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