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梅州客家人对“客者”的身份认同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2

试论梅州客家人对“客者”的身份认同感

金昂泽

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 广东梅州 514000

·“主”与“客”的身份认知

在我国,迁徙移居的案例数不胜数,有为求学不远万里来到异地,有因工作派遣而身处他乡,也有因战乱年代寻求安全庇护所而背井离乡等。其间便自然形成了“主”与“客”的关系。当地人因为有着较为优异的地理和人际条件,一般他们较为自信、豁达、也有一定的主人翁精神,而对于外来人,他们对于未知的人和事较为谨慎小心,也较当地人要承担着更多的生活压力,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这句谚语背后却隐藏外来人员着道不尽的心酸,外地人难免有些时候会受到当地人欺负和排挤,缺乏安全感,渴望独立,处处小心翼翼等。对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有较大的限制。客居的外地人,又何尝不想能反客为主,成为新的当地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却仅有一个“以客自居”的民系-客家民系。时至今日他们依然没有忘记他们的“客人”身份,在我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本文以梅州客家地区为例,分析当地客家人对其“客者”的身份认知,以及对外来“客者”的态度。


·梅州客家人以“客者”身份而自豪

如今的梅州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客家人,可为什么梅州客家人一直对古早时期客家先民的客居历史一直念念不忘,至今以客居者的身份长居于此,甚至为客家人的身份而感到自豪?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客家迁徙所形成的人文精神

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部宏大的迁徙史。客家先民源于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为逃避天灾和战乱等原因,他们不惧未知的恐惧翻山越岭,进行了五次的大规模迁徙,最终赣闽粤三角地带在寻求到属于自己的新家园。客家人有句俗话:“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这里的地貌多为山,环境恶劣,条件落后,恶劣的环境人们自然觉得不会选择这里安居,但对于战乱年代,这里竞争相对小,不受到战火的干扰,是安居乐业的好去处。

客家民系的形成俨然是战争时期一部人民的血泪史,客家民系的形成经历着道不尽的磨难。客家先民对前程的一无所知,从土地肥沃、文化繁荣的中原地带到贫瘠落后的丘陵地区,他们挑战和适应着新的环境;面对语言和文化有极大差异的百越畲族瑶族当地土著人,他们选择了先自保后融合;受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的影响,他们直面自身的不足并改良等等,都体现了客家人勇于开拓,乐于融合,刚柔并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人文精神。客家先民为了求得生存与为后代争取当家做主的一席之地,后人又怎能忘记前辈们为今天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努力以及传承下来的优秀人文精神呢?梅州市的客家博物馆,依然陈述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今客家人已在这片土地安居乐业,他们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缅怀先人的付出、对先民的敬仰、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继承着那种勇于开拓砺励前行的精神。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大,客居他乡的客家人也数不胜数,他们依然马不停蹄地开拓着、融合着、学习着,并时刻牢记着祖祖辈辈的客家先民客居他乡的奋斗史,以鞭策自己更加勇敢地去面对未知的生活。客家人勇于开拓、善于融合、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在世世代代客家人的血液里流淌着。

  1. 家族观念强

客家有一家谚语:“宁买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说的便是他们强烈的家族观念。客家先民的迁徙并非以个人的方式迁徙,而是由家族的领袖人物带领,以整个家族的形式搬迁,在漫长的搬迁过程中,家族成员势必分工合作,齐心协力维护家族人的安全及生活起居等基本条件,家族式的搬迁使得每位成员个体都拥有极强的凝聚力。客家围龙屋是客家人聚居的标志性建筑,除了受到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影响之外,它还起到了很好地继承家族的传统;维护家族的文化,使其不容易被当地土著同化;抵御外敌入侵,确保族人安全;更重要的是要让族群能够聚集起来。客家人无论迁徙到哪里,便会落地生根,立祠堂、修家谱、祭祖等一样都不能少。

客家人长期身为“客者”,面对种种困难,他们选择了以家族为单位团结凝聚起来,强烈的家族观念由此诞生。通过在梅州地区生活与走访,可以深刻感受到梅州的客家人依然表现出强烈的家族观念,他们始终认为他们是“客者”并时刻保持着团结与凝聚力。

(三)客家名人的影响

客家历代名人辈出,有清朝外交家、爱国诗人黄遵宪;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曾宪梓;绘画大师、当代艺术教育家林风眠;爱国将士、为国捐躯的谢晋元团长;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亚洲球王”李惠堂等等,这些响亮的名字早已深深刻入了世人的心里,客家人虽经历了迁徙的磨难,但其优秀的精神理念使其成就了众多优秀的人才。故梅州当地人不以“客”而自卑,反而因此对客家人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客”字也深深地刻进每一位客家人的骨子里。

三·梅州客家人对“客者”的接纳

对于外来者,很多地方都持有冷漠或不太接纳的地方保护主义态度,其原因主要是语音、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梅州恰恰是一个完全相反的案例,梅州客家人为何能够做到热情好客,其原因有二。

其一,由于梅州地处丘陵地带,周边群山环抱,这对梅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也形成了其朴实谦恭的性格特点。在梅州,当地人大部分居民都是客家人,由上述章节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与客家精神从本质上影响了他们对“客者”的认同感,即骨子里便认为自己亦是“客者”,所以外来“客者”对于当地客家人来说,并不存在太多的心里隔阂,他们更多的是抱着接纳与欢迎的态度,甚至乐于为遇到困难的外来“客者”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当地有句俗话:“过门便是客”。他们对来访者一以贯之的热情招待,这个习俗世代相传,故梅州素有“好客之都”的美称。

其二,新时代我国城市科技等各领域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随之变快,大城市劳劳碌碌地工作,拥挤的生存环境,空气质量差等问题也逐渐凸显,迫于生计大部分人难以静下来享受当下美好的生活。梅州因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优势,反其道而行,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抓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注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2019年1月11日,梅州市委召开第七届六次全会,会议提出建设“三宜”城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打造“三宜”城市范例。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无疑让原本热情好客的客家人,更加有动力去迎接外来客的到来。现如今,梅州更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慢城”“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等称呼。客家人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积极参与“三宜”城市的建设,也发扬了其热情好客的精神,迎接天下客的到来。

·结语

客家人世世代代永不忘客家先民为“客者”,为后代争取来的一片繁衍生息之地,世世代代坚守勇于开拓、乐于融合、精诚团结的客家精神,世世代代秉承朴实、谦恭、有礼的好客之情。可以说,“客者”已深深烙印在客家人的心里,无论其对自身“客者”的身份,还是其对外来“客者”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以客自居,使他们时刻保持以“客”为豪的姿态;以客自居,使他们时刻保持谦恭朴实的姿态;以客自居,使他们时刻保持热情好客的姿态。


参考文献:

  1. 张卫东著:《客家文化》,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2. 罗勇等著:《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 谢重光著:《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4. 罗迎新著:《梅州传统民俗风情剖析与鉴赏》,暨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5. 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管理委员会著:《慢城梅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