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7
摘要:科技人才是驱动创新的第一资源,本文分析了科技人才的现状,就科技人才流动从单位视角、个人视角和科技人才自身评价等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山东省科技人才流动状况,为实现区域、组织和科技人才合理流动,促进科技人才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科技人才;人才流动;流动效果
一、山东省科技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R&D)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性质、不同地方的单位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抽样数据可以看出山东省的科技人才流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本科及以上学历、高层次技术人员的需求量比较大。每个受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不同,其中博士需求为19.32%,硕士需求最高为39.06%,本科需求为31.46%。对高层次学术人才、技术骨干和高级技术人员的需求占比分别为27.35%和42.62%。
2、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科技人才数量有待提升。在单位调查中有48家企业出现了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占59.56%;其中有3.75%的企业认为吸引科技人才很难,43.25%的企业认为吸引科技人才较难,30.35%的企业认为难度一般。
3、从人才引进的渠道角度来看,22.45%的企业认为渠道较为畅通,45.15%的企业认为渠道一般,19.1%的企业认为渠道不太畅通。从人才流出的渠道角度来看,25.46%的企业认为较为畅通,52.26%的企业认为一般,2.75%的企业认为不太畅通。
4、科技人才职称水平以及学历水平偏低。根据统计资料,在学历方面:本科以下科技人才占比31.47%,本科学历科技人才占59.58%,硕士学历科技人才占8.28%,博士学历科技人才占比最低,仅为0.67%;在职称方面:初级占50.57%,中级占36.48%,副高级占9.43%,正高级占最低,为3.52%。
5、从科技人才的性质来看,科技人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就业比例最高,达到66%。其次是“民营/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科技人才,分别占21%和13%。而在“社会团体”、“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集体企业”工作的科技人才较少。二、山东省科技人才流动状况分析
1、从单位视角下看科技人才流动状况
从流入的总体情况来看,应届毕业生等类似单位已成为科技人才流入的主要来源。54.32%的企业认为流入来自应届毕业生,22.25%认为流入来自同类型其他单位。
从人才外流的角度看,对同类型单位的人才外流是科技人才外流的主要方向。
2、个人视角下的科技人才流动状况
(1)在调查的人员中有37.35%曾经换过工作,62.65%尚未换过,其中科技人才从更换工作的频率来看要稍微低一些,科技人才超过半数是没有更换过工作的。
(2)从地理位置方面来看,科技人才更愿意往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等大地方的企业流动,其中13.28%流向省会城市,21.13%流向地级市,20.46%流向县城,有12.69%的科技人才流动到省外。
(3)从单位类型来看,科技人才更加喜欢选择医疗卫生机构、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三者的占比分别为5.18%、23.19%、36.26%,还有5.26%的科技人才流动到高校和科研院所。
3.综上可以看出,山东省的科技人才在流动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科技人才总体流动低、频率低,且整体处于超稳定状态。从单位层面来看,山东省每年流动的科技人才数量较少;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科技人才流动的实际数量相对较少。
(2)单位更换次数大于职业更换次数,并且更多的人才流动集中在同类型的企业。与转行相比,科技人才更容易转单位,同类型单位的流动是科技人才流动的主要方式,科技人才转岗频率远高于转业频率。
(3)科技人才的流动更有可能从自己的企业流向其他的企业,除此之外,流向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从单位的角度看,科技人才的流入和流出更加倾向于在同类型单位内部流动,而流向科研院所或高校等其他单位的数量较少。从个人角度看,流向企业的科技人才数量达到57.35%。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转移的总人数为6.42%。
4、科技人才自身评价及对流动的看法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科技人才中有85.26%的人认为自己处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46.85%的人认为其工作岗位能够给予他们才能充分发挥的空间。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山东省科技人才在以下两个方面评价较高:自身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个人才能的发挥程度。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流动后利大于弊,但是实际产生的人次流动人次却较少,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的发生,哪些因素和障碍影响了实际的科技人才流动。
5、科技人才流动效果分析
山东省科技人才流动效果整体较好,尤其是对科技人才个人的积极影响较为明显。通过流动,科技人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产生更高的成就感,使自身的价值得以更充分发挥,激发自身的创造力,这将对科技成果的产出增加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流动后科技人才的工作压力、住房状况没有明显改善,需要进一步挖掘其深层次原因,这也将是科技人才流动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参考文献】
[1]吴道友,程佳琳.基于扎根理论的科技人才流动阻滞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以企业与高校科技人才双向流动为例[J].财经论丛,2018,(5):87-96.
[2]乔小燕..苏州科技领军人才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2018 (5).
[3]郭洪林,甄峰,王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01).
[4]高子平.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与集聚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199-204.
[作者简介] 王业军(1982- ),男,山东高唐人,硕士,山东协和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山东省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RKB0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