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小学 321000
摘要:体育运动负荷是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本文从体育教学实践出发重新审视了体育课运动负荷及其表现形式,分析影响体育课堂运动负荷安排与实施的因素;探讨在合理安排运动量的体育教学原则基础上调控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策略,以期使学生得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关键词:体育课 运动负荷 调控
评价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主要从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形成、体能的增强以及学习行为的改进与完善等方面进行。理论上,体育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身体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体能、运动认知与运用,运动技能以及情感与社会方面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显而易见,评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与低,身体练习的时间、练习次数,强度大小是关键点,而且可以量化、可操作性强。一定强度的运动负荷对学生的体能的增强、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运动技术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
(一)运动负荷之内涵
负荷通常是指“动力设备、机械设备、生理组织等在一定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体育课学生的运动负荷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上述两个概念在逻辑上是上下位的关系。[1]多年来,我国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颇有成效,但是,学生的体质健康却持续多年下降,令人不得不进行反思。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运动负荷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
1.首先,量与强度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每节课的运动负荷基本组成,量是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强度是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两者是通过不同的指标来体现的。
2.负荷量的指标通常包括,学生实际练习的次数、练习时间、跑动的实际距离、负重的重量等等,量的积累对机体产生的相应刺激也是运动负荷的一个体现形式。
在体育课上,概念负荷强度的指标通常可以这样安排,在1000米等中长距离跑练习过程中以100米∕15秒的速度跑进、200米/35秒;在跳的练习中以 2米∕跳的远度进行连续跳跃练习以增强腿部力量练习、连续跳跃50厘米高度的障碍、单位练习的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上述指标对机体刺激的深度会使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效应。
(三)体育课堂适宜的运动负荷与方法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的原则。[2]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很好地控制适宜的运动负荷,就要遵循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认知规律以及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规律也应与此相互适应,运动负荷的安排要与技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即泛化、分化、自动化)相匹配,在人体机能活动最强的时段安排较大的负荷,在人体机能活动上升和下降阶段要控制运动负荷,这是一个最基本规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同学段、不同性别、年龄、体质、不同体育基础、教材的性质、教学组织教法以及气候等学生机能活动能力上升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最高阶段的高度、稳定的时间,以及身体承担急剧变化负荷的能力有所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控制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施与学生的运动负荷。
二、衡量运动负荷大小的依据和判断方法
在体育运动训练、体育课教学实践中衡量运动负荷的生化指标一般包括运动前后及安静时的脉搏、血压、体重、肺活量、心电图、尿蛋白、血色素等。但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组织、协调几十甚至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科学地调控课堂上学生的运动负荷是比较困难的事情。[3]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就是访问法和观察法。根据实践研究,在访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时,学生回答“疲劳极了、比较疲劳、疲劳、有点疲劳、能够承受、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着不同的心率,而且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
现代科技水平高度发达,检测学生运动负荷的方法和仪器越来越多,除去我们课上常用的观察法、询问法、简易脉搏测试法,一些生化指标也可以通过学生们佩戴的手环来进行检测,虽然手环检测还不是特别精确,但也能体现出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运动负荷量度的变化,为教师调控课堂教学中运动负荷量度提供比较可靠的科学依据,例如脉搏、血压、心率等数据都能通过佩戴智能手环来进行测试。
通常,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会传授学生利用脉搏测心率,运用相关知识判断自己的心率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负荷量值,从而学会自我保护。
(一)运动强度
指身体练习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是构成运动量的因素之一,常用生理指标表示其量值。如以心率衡量学校体育课运动量的大小,一般认为,120 次/分以下的运动量为小;120~150 次/分的运动量为中等;150~180 次/分或超过 180 次/分的运动量为大。运动时间就是课堂上学生参与练习的时间,它是组成运动负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安排运动负荷时,应就该考虑到这个因素对运动负荷的影响。
(二)练习密度指练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总时间之比
一般说课堂练习密度掌握在 30-35%为宜。它是对运动时间的补充说明,更加清楚地帮助人们认识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关系,很方便的估算出体育课堂的运动负荷。
三、体育课堂教学中调控学生运动负荷之策略
(一)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及需要遵循的相关的教学原则
体育教学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就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身体活动性,还要使学生身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要有效、合理,以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机能的需要。当体育课快要结束时,应该逐渐降低运动负荷的量度,在下课时,要使学生的生理机能状态基本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
(二)根据学情制定运动负荷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体能、基础水平、体质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的安排上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复习课、考核课的运动负荷一般相对大一些,综合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应该相对适中,而新授课和引导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应相对较大;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性质、结构、难度、重难点等都不尽相同,对运动负荷量度的要求也不一样。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不同体质的学生在相同的运动练习量和强度体育课上,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体质弱的学生就可能达到极限,但是,有些学生就没有任何反应,感觉很轻松。
四、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体育教学,不仅要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也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运动能力,使学生在增强自身体育意识的同时体质也能够得到强化。而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进行运动负荷安排和调控是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的关键,同时也是检测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鉴于此,本文就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设置与调控进行总结,希望能为课堂教学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利依据。我们需要科学安排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既要学到知识和技能,又要强健体魄,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
[1] 吴明.论体育课堂教学之运动负荷[J].中国学校体育,2010(8).
[2] 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 [J] . 体育教学,2011(1). [3] 周登嵩.体育科研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