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制锦市街小学
[摘要]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小学阶段的古诗文以课文和日积月累的形式散落在小学的十二册中,学习主要集中在语文课上进行学习。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某一类古诗文形成更系统、完整的印象,从课内到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自觉主动地积累更多的古诗。我们通过送别诗这一主题的古诗文进行教学探究,整合古诗资源,重构古诗文的课堂,提高古诗词教学的实效,让学生在古诗文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在传统文化中得到洗礼和积淀。
[关键词]
送别诗;主题教学;文化精髓;学以致用;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因此,许多脍炙人口的、人文情怀的古诗词篇目充实到了教材中来。 通过整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古诗有诸如田园类、山水类、送别类、友情类、边塞类、爱国类、哲理类等几个题材,但还是以较为分散的方式分布于小学十二册的语文教材之中,不利于学生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因此,我们可将古诗文进行主题教学,提高古诗教学的实效性。
下面就以送别诗为例,谈谈具体的实施过程。离别为主题的古诗词是中国诗词文化的经典题材。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无数此类传世佳作。而送别诗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一个比较独特的序列。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们要掌握的有六首送别诗。
“送别诗”部编本教材分布
题 目 | 作者 | 位置 |
赠汪伦 | 李白 | 一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三 日积月累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杨万里 | 二年级下册 15 古诗两首 |
别董大 | 高适 | 四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 日积月累 |
芙蓉楼送辛渐 | 王昌龄 | 四年级下册 22古诗三首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 | 五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四 日积月累 |
送元二使安西 | 王维 | 语文课程标准75首必背古诗 |
学生进入到六年级复习古诗阶段,我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诗作为古诗教学的一个“点”,整合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所有送别诗,形成相关的送别诗“组”,去引领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资源,激发学习古诗文的热情,传承传统文化经典。
一、诗诗比学,寻求“同”而“不同”。
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发现送别诗的的题目常含“送”“别”“赠”等字眼,这就能把它和其他的诗词类型区分开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中,诗人为什么选取了“客舍”“雨”“柳”这几个景物来写,诗人真的仅仅是在写景吗?我用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皆”。景由心生,诗人借景来烘托渲染当时离别的氛围。这就是送别诗的表达方法——借景抒情。学生去其他送别诗中求证“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最后发现送别诗中常用到的景物不外乎这些:落日余晖、江风流水、杨柳青草、明月孤山等。这些景物带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构成一种独特的美感景象。而这些被用来寄托情感的物象就被称之为意象。“酒”“柳”“雨”“水”都成为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这也是送别诗的一大特点,是送别诗的“同”。学生通过在比较中阅读,在多篇不同作家,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也会发现由于诗人的性情和人生遭遇不同,送别诗中也会有“大不同”,比如送别方式不同,如李白的踏歌送别、饮酒送别、折柳送别、长亭送别等,通过这些不同的文化符号,适当的引入“折柳”“长亭”的知识链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而送别诗的情感基调也有不同,有惜别、壮别、恋别、谢别、阔别之分,这一系列的知识补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送别诗中的同“别”而不同“别 ”。
二、悟悟存真,探求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在对送别诗的搜集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送别诗多是出自唐人之手,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所以送别诗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间接读本,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搭建平台。我们了解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出自《诗经.邶风.燕燕》,其情感已定格在“泣涕如雨”的忧伤里。然而盛唐的送别诗反而是悲伤成了别调,旷达豪迈之词成为主流。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无关系。唐朝建国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文人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未来的向往之情胜过离别的忧伤。因此我们在盛唐的送别诗中可以感受到“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豪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的旷达,“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的爽朗,“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的俊逸。盛唐送别诗高昂雄健,豪情四溢的特色,也正是“声律与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坛的风格所在。因此通过送别诗,带领学生在古诗词的画廊中穿越时空,切己感受古人的离愁别绪,丰富自己的精神情感,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以传统文化的情怀浸染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对文化的自信。
三、法法契心, 力求形成序列主题教学。
古诗文的学习,引领学生当堂理解、感悟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炼并形成学习古诗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此学生便可利用时间自学更多的经典古诗文。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往往有几大主题,有表达友谊情深,如送别诗;有表达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如爱国诗;有表达世间道理,如哲理诗。我们都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安排相应主题,使之与教材一脉相承形成序列教学,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润物无声,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田发芽。
小学是古诗词重要的启蒙阶段,更是学习古诗词的系统阶段,所以,我们不能仅靠朗诵、理解、感悟这种固化的教学方法去达到学习古诗的目的。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璀璨的珍珠,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将它们一颗颗的展现给学生,而是要送给学生们一根灵动的线,让学生对这类古诗进行比较和整理,将零碎印象都串连起来,感受它们的熠熠光芒。
由记性到灵性,再到悟性,我们要在在诗文的定篇定法定序方面做足功课,进一步研究古诗文的教学,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底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方静.主题式群诗阅读:送别诗中话别离[A].基础教育,2018(02):120-122
孙小兵.“文”有诗词言自华:从古诗积累到写作运用之“三部曲”[J].新课程(上),2013(9):122.
李亚军.浅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6)85.
刘吉美.送别诗的多样情怀[J].文学教育,2010(01);22-23
杨玉云.试析唐代送别诗的思想意义[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