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5
/ 2


引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水红莲

安徽省芜湖市清水小学 安徽 芜湖 241121

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我连续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深深地感受到探究性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下面结合这节课谈谈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策略。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奶奶编“中国结”的情境中引入除法计算的问题:“编一个‘中国结’要用0.85米丝绳,这里有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这是一个除数和被除数都是两位小数,商一位的小数除法(基本型)。例6是12.6÷0.28,这是被除数位数不够,在末尾用0䃼足的例子。在“做一做”和练习七中出现除法计算中的各种情况(如:商中间有零)。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编写意图,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2.营造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利用“同化”原理,对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

3.通过学生的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理的探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对例6和习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

1.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可以编几个中国结?”这个问题。通过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7.65÷0.85,并发现这个算式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个新的问题。“能用你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它吗?”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组织探究,合作交流。首先自主探究,让学生调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解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进而形成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实践运用,拓展延伸。通过应用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一系列的“新”问题(例6和课后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增强运用意识。

4.总结反思,评价体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悟?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反思总结和提升。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和策略,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将“新”的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在合作交流中把问题解决引向深入,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更能够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近两年的教学调研情况来看,我们的老师对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还是不够的。这里既有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区,也有操作上的疏漏和失当。主观认识上的偏差要从思想上去解决,而操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我还以这节课为例,谈一谈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运用不当现象:

1.创设情境,无足轻重。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本节课通过奶奶编“中国结”的生活情境再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产生探究的愿望,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我们两位老师都在课一开始复习了“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和“商不变性质”。这样的复习引导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到了出示情境图时都是草草发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样列算式?目标直接指向干巴巴的算式7.65÷0.85,把生活气息撇在一边,学生面对这没有生命的算式能产生多少“灵感”呢?所以我们对于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并提出,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2.探究交流,浅尝辄止。

有了问题,就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要指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自主探究、小组内合作探究、班级交流等多边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构建。主要有以下二个环节:

(1)自主探究。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围绕问题主动调用知识储备,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解,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探究。自主探究的过程是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验证,改进后再验证的过程,直到自己认为是正确为止。自主探究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在本节课的班级交流就出现了一个学生的解决方案是把单位“米”换算为“厘米”,解决了除数是小数的问题,间接运用了“商不变性质”,直观形象地分析了算理。有的教师出示问题后就直接小组讨论,试问每个学生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拿什么交流呢?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给这个过程留有充足的时间,为生成精彩而腾出空间。

(2)合作交流。

学生在独立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方案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优化达成共识。经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重新建构知识体系。

3.总结反思,蜻蜓点水。

我们的老师常常在总结的时候问: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什么知识?只是让学生在基础知识层面去做一些总结。在这方面做总结是对的,但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是因为学生被动学习过多;倡导合作,是因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弱;倡导探究,是因为学生接受学习过多。所以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